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风俗民情 >> 正文

马年话春节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2-07 15:07:50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国家之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标志着中国文学高峰,源自西方的印度,传入中国两千年来,经过中国僧人的努力,吸收了道教,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的佛教。有世界佛教看中国的说法;而中国最盛大的最隆重最热闹又具有喜庆氛围的的传统节日,春节便是中国人乡土淋漓尽致的情怀表现。春节成因源远流长,让我们从春节的起源,节庆的内容等两个方面进行表述。使诸君对春节有个理性的认识。

  春节的起源

  春节的节日民俗在华夏大地可谓源远流长。据《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记载,“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而把“农历一年中最后一晚”称为“除夕”。最早出现在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其文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为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在上古时期,人类往往将一切难以理解的现象归结为一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人们相信神灵是世间万物的主宰,神灵可以是日月、是天地、是祖先、甚至是动植物,人们认为各种各样的神灵左右着他们的生活。于是,信仰和崇拜由此而生,人们遂在一些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特殊的日子里,举行各种祭祀神灵的活动,特别是到了年终岁末的时候,更是要举办各种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因此,可以说年节的最初形成是源于人的一种精神的原始信仰。其实“年”最早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其本意来自于农业,表示谷物的成熟,与实际的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年”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的上面部分都是形符“禾”字,小篆的“年”则写作“  ”。我国在夏朝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概念,夏历既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到西汉时期,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把正月作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有利于农事的安排,乃为历代所承袭。后经过多个朝代的修订,最终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年节被作为华夏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沿袭了下来。

  其实历史上,春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先秦时期称为“元日”、“上日”,汉朝称为“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正”,唐宋时期则称为“年节”。历史上把元旦称为春节的现象很是普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把公历的“元旦”作为公历新年,农历的元旦则改称春节,沿用至今。

  节庆的内容

  一般而言,中华大地上的春节的时段要持续一个月。广义上,自“年”前的腊八节,到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祭祖等仪式,再到“年”后的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福建各地区的春节的开始和结束还有地域上的不同。其中省会福州一带一般称正月初一前后为“做年”,实际从“尾牙”开始,经过祭灶、除夕“做岁”、正月初一、初四接神、初五上学、元宵、“拗九”共八个小节才结束,其节庆内容以过小年、贴春联、压岁钱最为人所熟知。

  过小年,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举行送灶神的风俗仪式。也叫祭灶神、送灶王神。灶神,文献中称为“灶君”。俗称“灶王爷”在夏朝时就已经是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了。福建各地过去几乎家家都设有“灶王神”的神位。过小年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在这一天,每家都要把锅台洗刷得干干净净,傍晚点红烛烧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等素食供祭祀灶神,据说这是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宫保平安”。至今在福建的农村,每年过小年送灶神的习俗仍然很是盛行。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等,属于楹联的一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字形式,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因其最初写在桃木板而得名。到了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但宋代的春联仍称为“桃符”至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使得春联日盛,在地处华夏东南的福建,春联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福建省会福州的“白眉头春联”,极具特色,在全国也是独有的。该习俗与一段特殊的历史有关。据说,1645年,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在福州登基,立志驱除鞑虏,收复故土。但终因实力悬殊及内部不靖,隆武政权在第二年的春节期间就灭亡了,朱聿键也在除夕日死于战乱。当地民众为了纪念这位悲情皇帝,同时也为了表达自己思念前朝的愿望,就在春联的上方加了一截白纸,以后就被作为一种习俗流传了下来。

  压岁钱,是每逢过年,民间百姓中用红纸包钱给晚辈的一种风俗,现在称为红包。传说古时候,每到年三十,就有一种叫做“祟”的小妖趁着大人睡觉的时候,出来吓小孩,被它害过的小孩都变得痴呆疯癫。所以为了防“祟”,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的习俗,称为“守祟”。但是有一次,一对夫妻把8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结果发现祟不敢靠近小孩了,于是就把此事告诉了大家。从此以后每到年三十大人都会给小孩或者晚辈钱,用来压祟。后来因为“祟”与“岁”谐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压岁钱了。福建一带除夕之后,上辈人要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压岁钱;还有丈夫给没有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综合归纳,过年分压岁钱有五种意义:一、对小孩子是已经增了一岁;二、对长辈是孝敬;三、对妻子是夫妻恩爱;四、压岁,其谐音是“压祟”,即禳灾驱邪之意;五、在经济上也是一种补助。

  过年的节庆内容除了以上三项外,还有扫尘、年兜、跳火囤、围炉、守岁、祭祀、开正、拜年、接神、破五等,其中无不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现在,各种与春节相关连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除传统的项目外,更增添了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游园活动等新的内容,其中既有主流的传承,又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了解春节的文化,有助于人们传播春节的文化和影响,将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彰显于世界文化之林。

  (记者 林若野 陈燕  见习记者 林鑫 马忠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