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赏花灯,吃元宵,团团圆圆过佳节!!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2-23 16:42:59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春节后的第二个传统大节。在闽侯,元宵节被纳入春节的范畴,趁着年味还浓,吃元宵、赏花灯、庆团圆,是“做年”不可分割的部分。

  (元宵赏花灯 林明秋摄)

  花灯文化

  花灯,是闽侯元宵节的重要特色。闽侯的花灯文化源远流长,遐迩闻名。在宋代举行的全国花灯展上,福州与苏州选送的花灯就名列前茅,故又有“天下上元节之盛,无逾闽中”之说。

  (元宵赏灯 江赛榕摄)

  元宵节前的正月十一,被称为“上彩”。“上彩”前后,各个村都会举行庙会等一系列庆祝活动,人们将本村信奉的神像抬出来巡游,并装点五彩缤纷的花灯。在福州方言中,“灯”与“丁”谐音,“灯”象征着人丁兴旺,添丁发财。

  (闽侯大湖仙山群众游虎皮闹元宵 陈建鋆摄)

  (闽侯茶苑闹元宵 程水建摄)

  在闽侯,买灯、送灯十分流行。父母为已经出嫁的女儿送灯、外婆给外甥(女)送灯之俗久传不衰。闽侯送灯也有讲究,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果女儿生了,送“孩儿坐盆”灯,如还未生,则送“桔”灯,因福州方言里桔与“急”谐音,寓意“急切”;第三年,若孩子大了,就送“状元骑马”灯或其他玩具灯,生一个就添一盏,一直送到外孙(女)满16岁为止。

  (元宵点灯添丁 吴心钰摄)

  吃元宵、猜灯谜

  正月十五有吃元宵的传统。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吃元宵在宋代就很流行。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也出现在宋朝,是如今元宵节的常见活动之一。南宋时,每逢元宵节,制迷、猜谜的人众多。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富有趣味,因此,猜灯谜活动就逐渐流传开,深受人们喜爱。

  (提灯庆元宵 吴心钰摄)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封建社会,年轻女孩平时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只有在元宵节才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男女青年也借此与情人相会。

  唐代灯市还有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描述的都是元宵之夜的情境。在传统戏曲中,也有许多男女在元宵节赏花灯时一见钟情或者破镜重圆的故事。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闽侯特俗

  清代的灯节,按规定为3至5天。但闽侯地区多有超越,自十一“上彩”至“拗九”节,长达20天,为全国少有,其中以十三至十五最为热闹。按闽侯旧例,到“拗九”节就要把花灯化(烧)掉,如果不烧掉,就不吉利。也有说法称,如果不把花灯烧掉,“年”的余韵挥之不去,孩子便会无心学业。

  闽侯的元宵节还有迎吴颜爷活动,此俗至今仍续,并有人建议把它传承为福州市的酒节。一些地方还有赛“鸡角企糖粿”的习俗。每逢元宵节,弄中家家户户都蒸一甑大糖粿,杀一只大公鸡,做成标本,企(站)在糖粿上,栩栩如生,并装上彩灯,让人参观和评判,看谁家做得最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业越来越丰富,不少地方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和形式多样的舞台艺术演出。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年年欢庆不衰。

  (今年元宵节期间,闽侯县就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吸引了众多群众到场观看 张敏摄)

  在此,【遇见闽侯】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元宵,良宵,今宵有酒今宵醉;月圆,人圆,美梦成真随心愿。

  (疏雨整理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