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首邑春秋 >> 正文

西驿道上觅胜迹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4-17 19:31:53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古老的荆溪御杨溪桥。

  

驿道边的“拔仕”题刻。

沛然亭边的古树兀自挺立(历史图片)。

  

依山傍水的龙岭王庙。

  

沙溪修路记碑上详细记载了这段官路的修砌始末。

  驿道,也有人称其为“官路”,是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据《福建公路史》记载,宋代时,经驿道可由长安直通福州。2002年2月8日,在荆溪镇发现了一段北宋的出省驿道及“拔仕”榜书、沙溪修路记碑、募修官路碑三段摩崖石刻。至此,尘封的福州西驿道才慢慢揭起了其神秘面纱的一角。

  古人眼里的福建是个穷山恶水之地,境内山岭连绵,溪河错综,交通闭塞,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山间都是羊肠小道,盘纡陡峻,崎岖难行,令人望而生畏,大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慨。然而先辈们并没有畏惧退缩,他们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征服自然的“阳光大道”—— 驿道。驿道,也有人称其为“官路”,是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交通大道。

  唐宋时期,国富民庶,福建的丝绸、制糖、陶瓷、造纸等手工业十分发达,并成为宋代三大印刷业中心之一,同时还有大量茶叶、食盐等产品远销各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福建海运的发达和驿站的大量设置,当时的闽人不断开辟捷径,改善官路,大量建造石桥,设置渡口,在驿道上设置馆、铺、亭、站等设施。据《福建公路史》记载,宋代时,可由长安直通福州,途经洛阳、郑州、汴州、扬州、杭州、衢州、建州(建瓯)后到达福州,最后折往泉州等地。仅仅福州地区就有驿二十四、馆七、铺二十二、亭一。当时有远见的地方官吏不仅注意修路,还注意维护道路,重视道路绿化。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路政管理制度,并衍生出简便易行的交通规则:“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宽敞的驿道曾在闭塞的闽地名噪一时,但时过境迁,当初车马络绎不绝的古驿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在荒烟蔓草里渐渐被人遗忘。直到2002年2月8日,闽侯县博物馆根据荆溪中学教师林琮琦提供的线索,在荆溪镇发现了一段北宋的出省驿道及“拔仕”榜书、沙溪修路记碑、募修官路碑三段摩崖石刻。至此,尘封的福州西驿道才慢慢揭起了面纱的一角。

  这三段摩崖题刻位于荆溪镇关西村拔仕自然村附近,其中的沙溪修路记碑详细记载了这段官路的修砌始末。北宋年间怀安县城至鸡菜岭约有百里之远,“路险石恶”、“行人苦之”。怀安县令樊纪到任的第二年,深感人民疾苦,就开始修整道路,使得走这条路的老弱妇孺,“亦无颠踣之虞”。碑文不仅褒扬樊纪的德政,还希望以后的当权者也能像樊纪一样,做到道路“缺者能补、陷者能平、断者能接”。而募修官路碑上则记述了由林慈发起的修补官路募捐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出现了“官路”两个字,这在全省北宋时期的石刻之中,还是第一次发现。

  西驿道是宋代福州西门外的出省官路,在我县发现的这条官路仅仅是西驿道的小小一段。它主要经过我县甘蔗、荆溪、白沙、大湖等乡镇。在这段官路上,却也留下许多历史的痕迹和美丽传说。

  在荆溪龙迹山西麓的官路旁边,有一座龙岭王庙,当地人也称它叫“广施庙”,它背靠龙岭溪而建。传说,龙岭庙祈雨特别灵验,宋代时,就有樊纪、洪子著、吴与三位知县先后在此祈雨,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动人的轶闻趣事。比如《三山志》上记载的:“嘉祐四年春,久旱不雨,知县樊纪初祷祠下,未行五里,甘泽倾澍。于是撤屋为堂,易茅为瓦。”

  距龙岭王庙不远,就是御杨溪桥官路遗址。从残存的“御杨溪桥碑”可知,这座明万历戊申年(1608年)重建的石拱桥被前些年特大的“龙王”台风所吞没。据《闽侯文物》记载,御杨溪桥为古田石匠所建。桥面呈弧形,桥孔采用纵列砌筑法,拱径13米。构筑奇巧,造型优美,被“龙王”台风所毁前,是福州地区较有特色的一座明代单跨石拱桥。

  沛然亭遗址,亦在西距龙岭王庙约3里的官路上。《三山志》云:“大观三年,知县吴与以祠迫通衢,属有祷亟得,乃命僧营葺,基山为殿,即亭之背斋室,设庖厨,前临大溪,又建亭其上,名曰沛然,自为文记之。”从以上记载可知,沛然亭为知县吴与授命僧侣所营造,并在亭旁辟建有斋室、庖厨等,具有一定的建筑规模。数年前,亭旁还留有一棵经受千载风雨的榕树,裸露着干枯的枝丫,在满目青翠中,兀自挺立。而今,这颗枯树也淡出了人们视觉。已故的省文史馆馆员、里人徐自明曾到此谒亭,有诗曰:“旧亭不复作居停,只有农夫牧竖经。胜迹忍随官道废,建言添建第三亭。”

  逢山开路,遇水修桥。在漫漫的官路上,也留下如灵光桥那样流传千年的桥梁杰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因近灵光山而得名,地处荆溪镇桐口村西,始建于宋代,为四块条石平铺衔接而成的多墩平梁石构桥,旧时为“上游四郡往来必由孔道,远近乡村出入者相踵接”。随着山川形貌的巨大变化,灵光桥曾具有的交通功用已逐渐被现代公路取代,但仍是绿水青山之间一道美丽的人文景观。

  漫漫官路上,最能让车马劳顿、汗流浃背的驿使们忍不住羁留忘返的,当属当年“南北冠盖必憩此”的白沙汤院遗址。它始建于唐代,也是福州地区晋京必经之路。也难怪,再没有什么比泡一泡温泉更能消除旅途劳累了。文人墨客之间的唱和,更使得汤院温泉声名鹊起,各地慕名而来者不计其数。宋僧可遵咏汤泉诗曰:“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观汤院温泉,也曾赋诗两首:“温冷泉源各自流,天教施浴雪峰陬。众生尘垢何时尽,汩汩人间几度秋。”“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

  福州地区的陆路交通,在唐宋时得到较快地发展。然而,由于境内背山面水,山路崎岖,始终未能发展成为车马大道,晋京官路也被众多的山野小道、桥梁分隔成一段一段,这也算是福建官路区别于其他地区官路的一个特色。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官路遗址更为零落难觅,然而曾经的辉煌正如一本精彩的书,即使仅余片段也让人心弛神往,这仅存的几段残迹,仍能带领我们梦回大宋……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