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青口这座祠堂,流传着“九条金带”的故事

http://www.mhnews.com.cn  2021-10-11 16:30:38      【字号

  祠堂,古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历史上,它具备了家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宗亲等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同姓乡里最为庄严的聚集场所。

  在闽侯县青口镇大义片区大埕村,坐落着这样一座古朴典雅的祠堂。在宗祠遍地的闽侯,它的规模算不上最大,但却声名远扬,称得上无人不晓;它曾辉煌一时,显赫乡里,也曾被暴雨冲垮,几乎沦为废墟,最终又否极泰来,重焕新颜,它就是荣绣陈氏祠堂。近日,记者来到大埕村,探寻荣绣陈氏祠堂“背后”的故事。

  四世九登黄甲显“科名”

  一门八授豸冠留“美誉”

  包括大埕村在内的大义片是陈氏一族的聚居。其祖先陈忠是“颍川陈”始祖汉太邱长陈寔的后裔,唐代时,陈忠携家族迁居京兆,仕唐有功,封鄂国公。唐僖宗时,其后裔陈勋为避“广明之乱”,和长子陈檄一起入闽,定居在福州。

  后来,陈檄在闽国任职,官至太尉、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深得王审知信任。王审知将从侄女嫁予陈檄为妻,并赐第于福州城南石井巷。陈檄生三子,其中长子陈令镕,官至大中大夫、颍川郡开国伯,居于大义,为大义陈氏始祖。大义古为崇善东乡西集里,据清林枫著《榕城考古略》《义溪杂咏记》等载,唐贞观年,时任泉州别驾的卫总持经过此地,见此处“商旅宾主有序,长幼有别”,大为赞赏,遂以“大义”名之。

  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大义陈氏族人陈垲以显谟阁待制知福州军事、充福建安抚使,返乡祭祖,其诰词有“荣哉此行,何殊昼绣”之句,乡人与有荣焉,遂更里名为“荣绣里”,并立荣绣坊于村口,此后,大义陈氏也经常被称呼为荣绣陈氏。

  自始祖陈令镕迁居大义后,陈氏家族瓜瓞绵延,贤人辈出。早至宋代,便和古灵陈氏齐名,时人有言道“古灵之城名天下”和“大义之族宋为盛”。到了明朝,荣绣陈氏更是成了科举强县闽侯的望族,自明永乐十九年进士陈叔刚开始,大义陈氏四代人出过九个进士,其中八人官居四品以上。按明朝官制,四品以上官员或政绩显著的官员可获赐金带,陈氏一族先后有九人获赐金带,故而民间俗称“九条金带”,留下了“四世九登黄甲,一门八授豸冠”的美誉,显赫一时!

  “如今,荣绣陈氏已传40余世,发枝人口达1万多人,世居大义有6000多人,族中八世同堂,人才辈出,为闽侯乃至福州地区的一大家族。”大埕村文化协管员、荣绣陈氏宗亲陈九麟说。

  各界筹谋古建获“新生”

  修缮一新祠堂重“文化”

  荣绣陈氏祠堂位于大埕村的中央,背临石鼓,面对吉山,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民国甲子年(1924年)里人集资重修扩建,大门的青石匾上还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曾孙、原福建省财政厅厅长林炳章书写的“荣绣陈氏祠堂”六个阴刻楷书。1992年,荣绣陈氏祠堂被公布为闽侯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提到祠堂,许多人都会在脑海中呈现出一种严肃沉闷的感觉,然而作为世代簪缨的大族,荣绣陈氏的族人们用其充足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座与众不同的民俗胜地。

  在大义村参观陈氏祠堂,会得到颇多不同的体悟。祠堂的厅堂宽阔整洁,建有戏台、大厅、看台、天井等诸多祠堂共有之功能规划。该祠内保存有不少联匾,造工考究,多出自名人名家手笔,其中大厅中央神主龛上方名相张居正手书的“博雅茂正”匾额更是分外引人注目,昭示着这座祠堂不同凡响的身世,令人不禁心生敬意。在体现祠堂庄严肃穆之感的同时,陈氏族人又发挥巧思,在祠堂外设置华表、铺筑长廊、种植花木,构筑了一个颇为精致的祠前小公园。

  “其实现在的祠堂是在原建筑的基础上,经过翻修改建的,祠堂自明朝起,矗立了近600年,却在2013年6月11日因连日暴雨的侵袭而坍塌,而最先塌的就是戏台。”提起祠堂坍塌的经历,宗亲陈金海难掩痛惜。

  令人振奋的是,陈氏祠堂坍塌的消息传开后,不但是陈氏族人心心念念,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大家踊跃捐款,筹集资金后便开始组织人员对祠堂进行翻修,“期间,我们还专门去县内各处的祠堂实地考察了宗祠建设,吸收经验,并请来了在古建筑修复方面最为专业的建筑设计公司,确保陈氏祠堂的修建更加新颖。”作为修复小组成员之一的陈金海说道。

  就这样,在尽量保留祠堂原貌的基础上,新建的陈氏祠堂扩大了戏台等内部设施、还添置修建了祠前公园、长廊等建筑,修复工程于2015年12月基本完成。整个祠堂修葺一新,人气也旺了很多。

  在修缮一新的祠堂里,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祠堂前院的公园,几位妇女悠闲地坐在长廊边聊天纳凉;祠堂内的戏台边,几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切磋着棋艺、牌艺;而在大厅,不时会有外来的游客和一些民俗、书法爱好者一边观赏四面的书法,一边切磋心得……如今,陈氏宗祠不但是宗亲情感之所系,也已成为他们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