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街巷美食 >> 正文

三十年始终如一 传递浓浓汤圆情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4-17 20:28:37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这张旧方桌传递着老李浓浓的汤圆情。
 
柔软香滑的汤圆老少兼爱。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啊卖一碗,汤圆,汤圆,卖汤圆……”回忆着这首经典儿歌,近日记者走进甘蔗街道的一家有三十年历史的元宵老店……

  改革开放送春风 白手起家创业难

  “刚刚开始卖汤圆的时候每碗10粒只要3毛钱,现在物价飞涨每碗要五块钱喽。”今年满60岁的店主李仲榕笑呵呵对记者说道。老李夫妻二人每天早上9点多开了店,做完卫生就在一张小方桌前开始包起汤圆。老李包着汤圆,回忆起了昔年的创业生涯:1983年他从部队退伍回来,碰上改革开放,政府大力宣扬发展第三产业,动员百姓经商。有了政策扶持,百姓都积极地做起了小买卖。可是夫妻俩既没本钱,又没有经验,正发愁该做些什么,听说当时县城里没有汤圆店,而且卖汤圆也不需要什么成本,老李就和妻子商量着卖汤圆。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因为县城吃汤圆的人本来就不多,会做汤圆的人那就更少了。于是这夫妻两人就从福州买来现成的汤圆,一家人边吃边学。老李夫妇就这样现学现卖,像模像样的摆摊做生意了。当时有外乡人来吃汤圆的,其中不乏会做汤圆的人,这些外乡人边吃汤圆边教老李,这人教一点,那人教一些,慢慢地,老李就积累了包汤圆的经验,比如潮湿的天气面团容易发酵变酸,所以要在干燥的环境存放面团……

  90年代后,甘蔗县城旧城改造,路两边建起了房子,盖起了店面,老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店铺了。这元宵店的生意慢慢上了轨道,吃汤圆的人也多了起来。当时附近有工厂,晚上加夜班的工人很多,老李为方便这些上下晚班的工人,每晚都开到12点才关店。这么多年下来,老李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管街上有无行人,老李每晚都坚持到12点,365天从不耽误一天,几十年下来,始终如一。

  情定汤圆三十年 平平淡淡露真情

  在跟记者的交谈中,老李回忆道:“当年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县城里连一家像样的店铺都没有,现在变化可大了,发展真快……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些了,我们能多做一天是一天……”老李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传承人,这些看似简单的手艺却在老李的手中传了三十年,“现在做起来熟能生巧,就像在玩乐一样,包汤圆很有意思,没有烦恼和负担,挺不错的。”就这样老李守着几张桌子坚持了三十年,让包汤圆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我们的汤圆都是纯手工制作的,新鲜、纯天然、无添加剂、口感好、是货真价实的汤圆”。老李很自豪的夸起自家的汤圆,从他手里出来的汤圆个个饱满,吃的人都说美味。“将大米和糯米混合、浸泡、磨浆、压干、揉软,瘦猪肉搅碎、调味,花生捣碎混合芝麻、白糖……”老李细细地教着记者怎样做汤圆,眼神中流露出对汤圆浓浓的感情。

  三十年来,老李不曾耽误一天,每天坐在小方桌前包着汤圆等待客人,每当客人走进店门,老李都亲手为他们煮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坚持每晚12点关店,坚持纯手工制作、坚守着自己的幸福。简简单单是福,平平淡淡是真,也许这就是老李对汤圆的理解吧。没有过多的品种,在这家朴实的元宵店里只卖汤圆,每天来吃汤圆的人络绎不绝。当记者问到为何不扩大生意范围,做点其他的副业,收入也更多一点,老李笑说太累太复杂,做不了,这样挺好的……也许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不求荣华富贵的安逸日子正是老李一家想要的,就好像碗中的汤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点缀,白白软软的汤圆代表着清白雅正,淡淡的糯米香、馅里的咸咸甜甜只有吃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清清淡淡,也许是一种人生的真味吧……

  (闽侯乡音社记者 李艳梅 文/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