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深入南坑村 破解乡村振兴秘籍

http://www.mhnews.com.cn  2020-11-16 10:05:5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深入南坑村 破解乡村振兴秘籍

  远眺南坑村。陈辉 摄

深入南坑村 破解乡村振兴秘籍

  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鸿尾山歌(也称盘诗)是闽侯县非遗项目。王立强 摄

深入南坑村 破解乡村振兴秘籍

  即将插上翅膀的有伦农业项目。王立强 摄

深入南坑村 破解乡村振兴秘籍

  民风文明。王立强 摄

深入南坑村 破解乡村振兴秘籍

  生态宜居的南坑村。吴国棋 摄

深入南坑村 破解乡村振兴秘籍

  正在修建中的廉政文化公园。吴国棋 摄

深入南坑村 破解乡村振兴秘籍

  龙潭瀑布。王立强 摄

深入南坑村 破解乡村振兴秘籍

  林万金(右一)接受融媒体记者采访。陈枫 摄

深入南坑村 破解乡村振兴秘籍

  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走基层。陈辉 摄

  编者按:“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闽侯县融媒体中心紧密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抽调精兵强将深入基层采访,探寻我县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做法。这是一次融媒体中心《闽侯乡音》报、闽侯电视台、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报台网三个平台同频共振、相融采访的实际行动,报纸、电视、新媒体三种代表不同报道风格、各自具有独特优势的媒体平台,实现了对同一新闻选题的集体策划、集体参与,不同平台之间各显其能,又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广泛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打造丰富多彩的融媒体产品,为实现我县媒体深度融合迈出坚实步伐。

  闽侯新闻网讯 南坑村位于鸿尾乡西部,距市区50公里,辖区7个自然村。这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百姓和谐;这里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工艺品加工和蔬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山地经济作物以橄榄为主,全村有近8000株。11月6日,“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走基层”采访组在村党支部书记李孟文带领下,深入南坑村,探寻乡村振兴的“秘籍”。

  规划有序 村貌蝶变换新颜

  走进南坑村,平坦整洁的村道、文明风尚的文化墙、农田屋舍错落有致……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景展现在眼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南坑村的乡村面貌发生了美丽蜕变,一个“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的新村庄逐渐呈现。

  自2017年被列为“美丽乡村”建设村以来,经过三年的规划建设,南坑村逐步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小山村,蜕变为如今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2017年,我们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街道整治、裸房整治等工作,大大提升了村容村貌。”李孟文说,“通过这几年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已经慢慢完善,不仅硬化了路面,还修建了凉亭、步行道等基础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

  村庄规划有序,房屋错落有致,村道平坦宽阔,路边绿树成荫,村民家门口见不到一处乱堆放的垃圾,如此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

  村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村民的环保卫生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现在村民们都积极参与到清洁行动中来,不仅把屋里的卫生做好,也顾着房前屋后的环境。”李孟文告诉记者,去年,南坑村以“整洁闽侯”为契机,号召村民积极参与村里组织的各项环境卫生工作,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因地制宜 乡村振兴正当时

  美丽乡村需要“美丽产业”,乡村的美不仅美在环境上,也美在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上。李孟文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在计划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业,提高村民收入。

  探花府、大王庙……南坑村内古迹众多,且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我们村最出名的景点就是龙潭瀑布,每到夏天都会有很多人前来这里游玩。”李孟文说,“我们打算围绕龙潭瀑布修建一条栈道,到时候游客前来观景就更加方便。”

  村里的变化,也让不少漂泊在外的村民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前景和商机,纷纷回乡创业。2012年,事业有成的乡贤陈能文回乡创立福建有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打造智慧农业基地。

  “村里交通便利,而且环境优美,很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陈能文说,“目前,我们已经在村里建了一个生态农场,推出特色采摘游、农家乐休闲旅游等项目,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进来,逐步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加收入。”

  “现在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大家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李孟文告诉记者,下阶段,村里将继续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扩大种植规模,深入打造生态旅游项目,逐步发展集旅游观光、生态体验、采摘游乐、赏花品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农村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山歌嘹亮 传承文脉颂佳话

  南坑村养育了一方热情、质朴的百姓,千百年来,南坑老百姓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鸿尾山歌精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鸿尾人,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这些歌曲,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神话传说的内容,体现了悠久的华夏文化,传承福州方言的意义重大。

  当天,鸿尾乡山歌队成员和鸿尾山歌创作者早早就来到了现场,大家依山和唱,十分热闹。

  “中国有八大地方方言,福州话是最小的、最后的方言,福州方言中有一种形式叫‘盘诗——山歌对唱’。山歌对唱的内容反映群众的生活、劳动、婚姻,表彰好人好事,风土民情等,主要以男女对唱为主。”鸿尾山歌创作者、乡贤林万金告诉记者,鸿尾乡南坑村是为数不多的盘诗方言传承地。

  根据新时代的发展,林万金也把盘诗不断推陈出新,更好地传承下去。“我现在写了一本现代福州山歌(盘诗)神话歌剧——《紫藤传奇》,描述的是在福州城郊紫庄,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海天之恋的爱情故事。主要内容是天上的五仙女紫仙跟海里的龙王第九子九龙在紫庄相恋,后来因九龙哥哥的插足,天条的制约,两人未能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凄美的爱情之歌。”林万金说。

  “以前,青年男女也喜欢借助‘盘诗’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这样既含蓄又不失浪漫。现在,真正能听到唱山歌的人不多了,希望这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一代代、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鸿尾乡山歌队队长郑莲香说。

  “目前我已经写了100首盘诗,放入《紫藤传奇》的有57首,正在争取出版或排演,下阶段,我还计划召集鸿尾乡山歌队及一些热爱山歌的爱好者,举办一场关于鸿尾山歌的演出,让全县的人民都来听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民间艺术’。”林万金欣喜地说。

  记者手记:

  吴国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不仅是陶渊明桃花源里理想的生活景象,在福州的近郊——鸿尾乡南坑村,伴随着匆匆的脚步,我一路走看听,用笔记录,用镜头定格。这里的美不仅在于外表,还在于文化传承的内涵。特别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山歌是优秀的本土文化,更成为了群众的精神家园。他们传承山歌文化,守望乡音,记住乡愁。

  林若野:通过这次“走基层”,我明白了要学会深入基层,进农家、入田间、蹲炕头;要学会转换角色,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正是有了这种切身体验,我采写的“走基层”力求触及民生、反映民情,也力求通过镜头抓住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精彩瞬间。文章带着“乡土味”紧跟时代节拍、心系群众冷暖,才能称得上是新时代的全媒型人才。

  李煜晗:乡村的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才。要想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成为一个重要支撑。乡村外出的能人就是一个重要人才资源。目前,乡村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孩子,农民致富,缺乏带头人。因而乡村振兴,需要动员更多像陈能文一样的人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发展,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林鑫:本次县融媒体中心采访组以“报台网”的形式走基层,走入鸿尾乡南坑村。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一个乡村的“蝶变”,采访行程虽然紧凑,但点位丰富,内容充实。让我们知道多下基层才能抓“活鱼”,才能采访到生动鲜活的新闻素材,报道内容才能更加出彩。

  陈燕:这是我第三次到鸿尾乡南坑村采访,却是第一次深入村庄,品味南坑村人文地理。乡村振兴除了提升村容村貌,发展支柱产业,更重要的是还要振兴村民的精神文化。南坑村的山歌名扬县内外,几位山歌爱好者时不时聚一起唱山歌、改编山歌,让山歌这一传统文化代代流传。

  陈枫:这次走基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鸿尾山歌创作者、乡贤林万金讲述他与鸿尾山歌的故事。为了这项即将失传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过七旬的林万金一直不遗余力地做好传承工作,从创作到演唱,100首的山歌,凝结着老创作者的智慧与汗水。更让我感动的是,林万金还要将山歌通过演出的形式让更多人听到,希望越来越多人爱上这项福州方言,给南坑这个美丽乡村增添更丰富的文化活力。

  陈辉:置身于生机盎然的鸿尾乡南坑村,让我感受到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这是兴旺、村美、宜居、乐业的生动表现,这里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村容村貌发生蜕变蝶变。作为一名记者,应该俯下身子,走到田间地头,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去记录这些喜人的变化,让更多人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陈琼:这次下基层,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闽韵味十足的山歌。山歌演唱者都是鸿尾乡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用历史悠久的方言对唱山歌,既歌颂美好爱情,也赞美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山歌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山歌传唱者在传承中创新,赋予山歌更多的时代内涵,展示了新农村新生活的魅力。

  陈堡:飞流直下的龙潭瀑布、清脆可口的青青橄榄、韵味十足的福州盘诗对唱……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元素组成了鸿尾南坑村的乡村振兴进行曲。我深深了解到,一个村的乡村振兴不仅只有平坦通畅的水泥路、整洁有序的新房,更要深入挖掘乡村的特色文化、景点和产业,去发现更多美丽乡村背后富有文化味的美丽故事。

  吴昕:走在南坑村的乡间小道,美丽村居、山中瀑布、田间美景……让我更加直观得感受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悄然进行。作为新媒体记者,我更加真实地体会到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深入田间地头,用双脚去丈量时代的脉搏,只有不断地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贴近生活。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