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闽侯几座古桥的故事(上)

http://www.mhnews.com.cn  2020-05-28 09:11:31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闽侯县素称“八闽首邑”,地理环境独特,西北群山连绵,山峦重叠。东南近海,三江襟带,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先辈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既科学实用,又融入艺术内涵的各种桥梁。有古朴简约的碇步桥,坚固平实的石梁桥,风姿绰约的石拱桥,构筑奇巧的木廊桥,或横跨田野河汊,或飞架溪涧岩壑。千百年来,古桥与日月相伴、风雨同行,利济行人,造福民众。每座桥梁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背后隐藏着各种故事,包含着劳动群众深深的寄托。

  今搜集闽侯几座古桥背后的故事,与读者共享。

  林安世独建十四门桥

 闽侯几座古桥的故事(上)

  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的南边,有一条溪,叫可溪。可溪之水汇集了永泰、闽清群山及旗山之水,经溪源宫南侧龙潭流至可溪,过莲渚港注入闽江。可溪水面有上百米之宽,为上街乡民往来必经之道。宋时之前可溪之上并无桥梁,来往行人全凭渡船过河,一旦山洪暴发,舟楫穿梭两岸之间,时刻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宋代,侯官县上街乡绅林安世,字居广,为唐末开闽都统使、上街六桥林氏始祖硕德之六世孙。林安世以兄安宅绩兼助边赈荒擢承议郎,后辞职归隐家园不仕,富甲一方。他并不因为有钱有势而盛气凌人,相反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深受乡人的爱戴和敬重。林安世祖上和他本人曾为家乡建有温阳桥、王丘桥、上方桥、玉浦桥、会潮桥、花屿桥等六桥,所以人们称林安世这一支林氏为“六桥林”。

  有一年清明节,林安世祭扫先人祖墓。来到可溪渡口的时候,渡船刚刚离岸。林安世叫船家回来,称自己赶时间。谁知船家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他:“想要赶快过河,为什么不自己造座桥呢?”林安世听后非常气愤,把肩上扛着的祭祀品放在地上,下定决心说:“我马上回去筹备建桥。”

  林安世祭扫回家后,与妻子陈二十一娘商议建造石桥之事,得到妻子的大力支持。林安世独资建桥,从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开始建造,至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历时六载,终于建成。桥梁为石构平梁桥,东西走向,酾水十四道,故称十四门桥全长约100米,宽1.8米,桥面各用两块厚约0.5米的石板条平铺。乡人在桥头种植榕树,俗称“榕桥”。

  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劳作,是福州地区最长的宋代石板桥之一,也是今天富有考古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历史文物。

  怨命路上建怨命桥

 闽侯几座古桥的故事(上)

  早年,福州西门外通往甘蔗、白沙、大湖、廷坪到古田的古驿道上,有一个特别难走的地方,叫漈上溪。漈上溪位于闽侯县白沙镇与大湖乡之间的大湖乡箬洋村境上,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地势险峻。行人从白沙镇出发,沿着崎岖的古驿道上山,走个大半天,到此还得过漈上溪。溪涧宽约40米,若遇溪水暴涨,行人只得望涧兴叹。若遇暴雨天,上游山洪来临,行人过涧将会性命危险。为此这条过涧之路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怨命路,意思是行人走到这里就会怨自己命不好,走这条又苦又累又危险的路。

  怨命路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出行。为此村民出资出力,请来了造桥师傅,男女老少齐上阵,轰轰烈烈建起了大桥。可惜桥建成不久,一场大雨把桥墩、桥基全部摧毁,辛辛苦苦的劳动化为乌有。

  村民不甘心,重新开展造桥工作,不到一年光景,一座非常漂亮的单孔拱形石桥又建好了。正当大家沉浸在幸福愿景之中时,某天半夜下起了一场大暴雨。造桥师傅连忙起身跑到桥头,他看着奔泻而下的山洪,跪在桥头对天祈祷,保佑大桥平安。村民们也拥向桥头,希望大桥能经受考验。然而雨势不断加大,突然一阵轰鸣,大桥倒塌落在山洪之中。

  造桥师傅因此辗转反侧,天快亮了才迷迷糊糊睡下。梦中有一个人来找他,跟他说:“要建这座桥,桥墩溪中找。”造桥师傅将梦中之事告诉村长,村长马上召集几名青壮年跟随造桥师傅沿溪查看。果然在工地下游不远处,一个溪面相对开阔的地方,有块从山上滚下来的巨大岩石矗立在溪中。

  建设过程非常顺利,很快桥就建好了。石桥南北走向,借助溪中巨大岩石为桥中墩,全长27米,桥梁宽2.7米,桥面宽1.9米,一边孔径8.8米,另一边孔径7.4米。南北引桥各有10多米,飞架在漈上溪涧上,成为古驿道上一道风景线。

  石桥虽然解决了人们出行的困难,但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往来行人至此已是身心俱疲,所以仍称这座桥为怨命桥。今天,怨命桥的功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被福古公路所替代,人们往来再也不需要走这怨命桥了。

  鼓响桥上听鼓响

 闽侯几座古桥的故事(上)

  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凤凰山东南麓,有一座寺叫三峰寺,因正对着远方三座山峰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坐北向南,掩映在茂密的竹林间,环境清幽。寺始建于元代,占地150亩,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传说寺里有一位僧人,每日在三峰寺前溪涧的大石上参禅打坐。溪涧与三峰寺仅隔数十米,他打坐的地方两岸皆悬崖峭壁,岸边古树参天,藤蔓缠绕,溪涧中怪石嵯峨,水流湍急。溪中岩石形成三层阶梯,有30多米的落差,淙淙的溪水化为三叠连续的瀑布。僧人打坐时,总是神态庄严、岿然不动。

  后来,这位僧人飘然远去,不知所终,只有岸边的大树和巨石静静伫立。僧人被传为神人,当地人开始对峡谷和僧人参禅打坐的岩石顶礼膜拜,并在此地设计建造了一座石拱桥。

  桥由条石纵横垒砌而成,桥墩建于岸边岩石之上。桥全长11.3米,桥面宽3.35米,桥面厚度却仅有0.35米,净跨9米。半圆形的石拱与桥下天然的半圆形溪涧连接,构成一轮圆月,寄托一种圆满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溪水在桥下冲泻而出,在水流的冲击下,打出“咚咚”的响鼓声,里人因故称这座桥为鼓响桥。“鼓响桥上听鼓响,三峰寺内看三峰。”也成为这里的风景写照。

  南山溪桥“双龙嬉戏”

 闽侯几座古桥的故事(上)

  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有一条溪,叫南山溪。溪之水发源于东向的龙潭坑,经南山溪向西汇入傅竹溪。南山溪的两旁各有一座山,隔溪南北对峙,南边山叫雁山,北边山叫鹅山。

  据说在宋代时,每当夜幕降临,雁山和鹅山就会相合相倚。村民们感到非常奇特,认为这是祥瑞。更奇特的是,在两峰之间的溪涧上,有两块天然的长方形青石条,像两条青龙在溪涧中向西嬉戏游动。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被村民们称为“双龙嬉戏”,认为这个地方是块风水宝地、吉祥之穴,能够使村庄平安如意,人才辈出。

  为了保护这两条石龙,不让其游走,村民们在“青龙”下游不远处建造了一座桥。桥为平梁石构,全长约11米,宽约2米。当地人称这座桥为南山溪桥,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留着。但谁也没想到,虽然这两条石龙永远地留了下来,可雁山和鹅山再也不会相合相倚了。

  (未完待续)

  (福州晚报 记者 林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