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正文

沿着古驿道,来闽侯荆溪邂逅一座横跨桐江两岸的宋代古桥

http://www.mhnews.com.cn  2020-05-27 10:59:40   来源:遇见闽侯    【字号

  逢山开路,遇水修桥,在漫漫时光长河里,素有八闽首邑之称的闽侯,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年的桥梁,有桥就有故事······

  据明代曹学佺《名胜志》记载:“江之上稍折而东,为灵光山,有桥曰灵光桥,即桐口桥也,桐江之水出焉。”这是历史上较早有关灵光桥的记载。

沿着古驿道,来闽侯荆溪邂逅一座横跨桐江两岸的宋代古桥

  ▲(1989年3月,灵光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锋/摄)

  奔腾不息的闽江水,流至福州附近分为南北两支,南港一支称乌龙江,北港一支称白龙江。闽江的分流处,就是建新西北端的淮安村。当时,淮安的九里洪江上,曾先后建起了三座桥,即灵光桥、万安桥、高安桥,俗称洪一桥、洪二桥、洪三桥。

沿着古驿道,来闽侯荆溪邂逅一座横跨桐江两岸的宋代古桥

  ▲(灵光桥•资料图片)

  灵光桥始建于宋咸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当时的灵光桥除了“津济往来”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通过桥梁上的刻度,观测江潮的水位变化,用桥墩减缓涨潮时带来的潮水冲击,保障周边群众的农事和房屋安全。

沿着古驿道,来闽侯荆溪邂逅一座横跨桐江两岸的宋代古桥

  ▲(灵光桥栏杆遗迹•吴林/摄)

  随着时间的流逝,桥的防御力逐年下降。据《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七年,闽江沿岸发生了洪灾,地处闽江北岸的灵光桥、洪山桥、万安桥均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

  这段往事,在曹学佺的灵光桥重修题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岁己酉,洪水为灾,三桥俱坏。然万安为冠盖驿路所必由,朝坏而夕修之,不两月即告竣,程速而功坚。洪山之冲,较万安为甚,而非邮程,故议修辄缓,而功作坚瑕亦相半。惟兹桐口中,冠、乡绅足迹不临,只为樵夫、牧竖、负粟抱布之人所走集,故其言无由而上达。”

沿着古驿道,来闽侯荆溪邂逅一座横跨桐江两岸的宋代古桥

  ▲(桥面上的青石板•张锋/摄)

  曹学佺是侯官人,他关心家乡百姓的疾苦。在他看来,重修灵光桥,不仅是让利百姓、盘活周边生产生活的必要举措,也是朝廷施仁政的大势所趋,于是他发动周边乡绅和民众,出工出力,重修了这座灵光桥。

  现在的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桥,全长30米,宽2.3米。立水桥墩三座,呈舟形,桥面均以四块条石平铺衔接而成,中孔南向石梁侧面上阴刻有“灵光桥”楷书三字。

沿着古驿道,来闽侯荆溪邂逅一座横跨桐江两岸的宋代古桥

  ▲(石梁侧面上阴刻有“灵光桥”楷书三字•郭城/摄)

  进京赶考,金榜驰报,回乡省亲,荣归故里,还有转输军粮物资,传递政府文书,宽敞的驿道曾在闭塞的闽地名噪一时。然而,时过境迁,当初车马络绎不绝的古驿道如今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在荒烟蔓草里渐渐被遗忘。

  据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至嘉道年间,(桐口、万安)二桥俱圮,惟洪山独存,然亦屡修屡坏。”

沿着古驿道,来闽侯荆溪邂逅一座横跨桐江两岸的宋代古桥

  ▲(桥下流水潺潺•张锋/摄)

  当时的灵光桥,桥身只剩残石数条,下临深溪,水流湍急,严重威胁过往行人的安全。清道光壬寅年(即公元1842年),当地的乡绅王宗树带头募捐,与乡人林孝经、程家芬、高启刚等协同配合,亲赴深山采买木石,增砌桥磉,历经十多个月才完工。

沿着古驿道,来闽侯荆溪邂逅一座横跨桐江两岸的宋代古桥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吴林/摄)

  行走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村间小道上,重拾“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美好。这座横跨桐江两岸的古桥,依旧用自己厚实的脊梁,带着烟雨,带着风絮,带着沧桑,带着我们追忆那逝去的碎影,看风起苍岚,梦往昔芳华……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郭城/文郭城 张锋 吴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