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旅游资讯 >> 正文

跨岸直通十四门 溪源河畔话榕桥

http://www.mhnews.com.cn  2019-07-15 17:07:28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跨岸直通十四门   溪源河畔话榕桥

  十四门桥位于闽侯上街镇榕桥村,在榕桥村段横跨溪源江(又名可溪)。

跨岸直通十四门   溪源河畔话榕桥


跨岸直通十四门   溪源河畔话榕桥


跨岸直通十四门   溪源河畔话榕桥

  “疏松绿竹拥村原,跨岸桥通十四门。水浅沙明飞白鹭,夕阳溪色近黄昏。”这是明嘉靖丙戌科状元龚用卿的一首七言绝句。其诗清幽雅致,富有禅意,寄托了作者对“安贫乐道”“采菊东篱下”这类隐士精神之向往。文中所描绘的“跨岸桥通十四门”的美景,说的正是位于上街镇榕桥村的十四门桥。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随着时光的流逝,十四门桥早已不复有昔年古渡横舟之繁华、曲水流觞之典雅,唯余安详宁静的乡野田园,与对岸现代化的建筑、桥梁以及鳞次栉比的酒家饭店形成鲜明的对比。近日,记者来到榕桥村,走近这座淡出历史辉煌的古桥,品读岁月遗留在古桥上的历史沧桑。

  古桥初建于五代十国 迄今已有千年历史

  十四门桥又称榕桥,系一座石构平梁桥,它横跨于可溪江(可溪)之上,东西走向,全长约100米,桥面宽约1.74米。全桥有13个船形桥墩,水从十四个桥洞流过,故称“十四门桥”。每个桥洞跨度不等,净跨4至6米。桥面各用两块厚约50厘米的石板条平铺,每条石板重量不低于10吨。石板上铭文较多,刻有造桥、修桥者的姓名及年代等,多已模糊。

  据当地老人翁远秋介绍,古桥初建于五代十国年间,迄今已有千年,之后屡有兴废。到南宋淳熙年间,乡贤林居广在北宋元丰年旧桥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升级,将之扩建为拥有十四个桥洞的大桥,让东西两岸的商户、百姓可以自由、平稳地来往,并在桥西侧的石板上铭刻了“兴禾里林居广与室中陈二十一娘同发心捨石桥一十四门,上报四恩三有,下及一切含生,同沾福利。”的字样。同时,林居广也没有忘记旧桥的建造者,将元丰年的石刻“元丰五年十二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毕。石匠张保。”这一段铭文也一并保留了下来,重新镌刻在了桥上。

  那么,这位造福桑梓的乡贤林居广究竟是何人呢?翁老伯说,林居广,名安世,为上街镇六桥林始祖、开闽都统使林硕德六世孙,居兴禾里(今上街镇上街村一带)。他的长兄林安宅更加有名,乃是南宋建炎二年戊申科进士,官至左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副宰相),淳熙六年除端明殿大学士、太子太保、侯官县开国伯。历史评价他“殿邦有弹压之威,任安危以天下之重,争可否于人主之前”,林安宅在浙江、广东多地都有兴修水利、劝农办学的非凡政绩,是一位极为优秀的人杰。

  同长兄相比,林居广仅仅以“兄安宅绩兼助边赈荒擢承议郎”,承议郎在宋时只是一个六七品的文散官,在长兄的光辉之下,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故而追思林居广修桥的初心,除了为民、便民之外,总有那么点滴思绪,希望可以借此稍稍追赶兄长的脚步,在后世留下自己些许痕迹的意思在内吧。

  “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林居广的苦心没有白费,数百年的明朝诗人郑元韶在经过十四门桥之时,抚今追昔,给予了十四门桥很高的评价。

  千载的古桥 寄托了一段家国情怀

  十四门桥的历史,就是一部当地村民与天地斗争,在大自然中求存的历史。“林四娘捨一千足造桥梁二条” “民国十七年二十八世孙文瑛重修”诸如此类的记载,在古桥的每一块石板几乎都可以看到,这些重修者有林氏子孙、有百姓、有僧人,捐资修缮古桥似乎成了当地历代相传的全民共识。

  桥一侧的小公园内遗留有1967年栽植的一株榕树,据说在宋时期改建十四门桥之时,古代的乡民们就曾经栽下一株古榕,这也是“榕桥”这一名称的来历。古榕和古桥依依相伴近千年,可惜在1941年毁于一场大火。此后古榕又顽强地存活了25年,在1967年失去了生机。“当年村民们又去山里寻来了一株碗口大的小榕树,将之种植在古树的旧址,同祖先们屡次修桥情感一样,村民们希望用这一种方式,寄托他们希望古树灵魂重生的美好愿望。”翁远秋如是说道。

  古树边上遗留有两块年代不详的修桥碑记,其中记载有“桥圮经年,屡忧春渡”“蹇遭洪水冲坏桥梁”“王马不行,空羡凌虚”等句,从中也可以看出古桥经历了多少的磨难。“这两块石碑大约都是属于清代,我小时候见过六块修桥碑刻,后来在‘文革’中丢失了四块,余下这两块也没有保存的很完整,无法通过其了解更多十四门桥的历史,甚是可惜。”翁远秋感慨道。据他说,清同治年间,山洪冲垮桥南第十四孔桥墩及桥北第二孔石梁,一直未能修复。民国17年由林氏后裔林文瑛捐资修复。因为资金、技术等限制,不再恢复第十四孔桥门,而在桥门位置上改筑驳岸直通桥面,故此后十四门桥只有十二墩十三孔,长度缩为85.5米。1989年,十四门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留意到,在桥的第十四孔东侧石梁镌刻有“陷(通‘现’)桥第十四门丙戌年同期修复”的字样。翁老伯告诉记者,这是2006年村里组织对在 “龙王”台风中受创严重的十四门桥实施修复后留下的题记。“‘龙王’台风对于十四门桥来说,真是一次巨大的灾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翁远秋依然心有余悸。此次台风中,十四门桥被山洪冲毁三墩,桥基多处下陷,部分石梁被山洪掀入水中,可谓损失惨重。到了2006年,榕桥村组织民众修复,意外发现清时期落水石梁一条,遂将此石梁立于桥头,铭刻“十四门桥”四个大字于其上,以纪念此次对古桥修缮之举。

  翁老伯说,此次修复最大的亮点是复原了古桥的第十四门,使得“十四门桥”再次名副其实。奈何,据说为了让古桥能够更加坚固,建造者们在桥基、桥墩顶部等处采取了以浇筑水泥的方式进行了加固,桥墩外部垒石之间也采用了水泥抹缝。这些措施固然有损千年古桥的风韵,但却饱含着村民希望古桥能够自此长久牢固的朴素愿望,孰是孰非,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文 王立强/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