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焦点图片 >> 正文

【家住闽江边】(五)古今南港:情满山水,难忘乡愁

http://www.mhnews.com.cn  2015-12-08 15:36:22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闽江流至福州市境内,在南台岛北端分为南北两支,通常称为南北港。北港经洪江、白龙江流入马江;南港经洪塘江、乌龙江流入马江,绕经闽侯上街、南屿、南通三镇与大樟溪汇合,继而流经祥谦、尚干二镇,最终与北港汇合于马江。

  (宽阔的南港江面·陈宗兴摄)

  南港地区自古以来风光秀美、陶冶心灵,峰峦高耸、浪花滔滔,让游人过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意溢于水。而今,南港正以崭新面貌、快节奏的步伐发展,百姓生活瞬息万变,品尝着醉人的幸福滋味。

  “陈厝游雷部,豆腐切面芋。”这是流传在南通地区的一句顺口溜。雷部,即雷部天尊,每逢农历三月十八至三月二十,闽侯县南通镇陈厝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设宴祈福三日,并举行盛大的游神和庆典,以贺雷部天尊寿诞之日,祈愿来年五谷丰登。旧时,在庆祝雷部寿辰的酒席之上,南通百姓仅能勉强凑出豆腐、切面和芋头三样,可见物质之匮乏。诉说起那段艰苦岁月,已届杖朝之年的陈发尧老人却十分从容:“现在没自然灾害,也没战乱,生活好得太多太多了,过年办酒满桌都是海鲜。”

  (南通江山陈氏宗祠·陈秀珍摄)

  (南通榕荫桥·陈建鋆摄)

  跟随陈老沿着陈厝村的青石板路,一座寂静而宏伟的祠堂出现在眼前。祠堂大门上方匾额,题写着“江山陈氏支祠”的烫金大字。祠堂内无木不雕、无花不贴金,工艺精湛,古朴精巧。满堂珠帘横匾,皆出自名家手笔,有陈宝琛、林森、萨镇冰等人的墨迹,煞是壮观。这座隐于巷陌的古朴祠堂,是南通地区的名门望族江山陈氏的祠堂。陈氏家族从中原到闽地,世代与闽江为邻,养育出宋代“海滨四先生”之一的陈烈、清代尚书陈璧等名垂史册的人物。

  (南通油纸伞·郑祖植摄)

  一水之隔的南屿也同样浸染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东岭老宅,静听山风的幽寂古宅,文坛的璀璨明星庐隐诞生于此;水西林,称绝于闽的古建筑群,演绎过林氏家族“父子孙孙世代进士”的文化传奇;合浦桥、永济桥、栖云桥……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风情古桥,透露着水乡泽国的历史味道。在大樟溪畔,古风遗韵早已渗透进今人的肌理,先辈们善良、豁达的思想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除了文化底蕴深厚,南港地区还以橘子之乡和手工艺闻名。记忆中遍植于南港的福橘,在历史的洪流中日渐式微,终于衰亡,盛极一时的“闽江橘子红”之景,已被翠绿的橄榄树取代。

  (俯瞰南屿水西林明代古建筑群·张人峰摄)

  (南屿合浦桥·张人峰摄)

  南通镇文山村曾坐落着数以百计的砖瓦窑,承袭“秦砖汉瓦”的传统手艺,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更迭,虽然目前仅余文山窑一家,但人们对古砖烧制技艺的推崇,加上文山古砖的优良品质,文山窑的生意还是应接不暇,看似最后的绝响却枯木逢春。临江的方庄村,因精湛的龙舟制造工艺享誉海内外,如今虽面临技艺传人青黄不接的尴尬,但龙舟竞渡传统却得以传承,每年皆有龙舟比赛,参与者络绎不绝。

  (南通文山制瓦工艺·林明秋摄)

  (南通文山窑·吴心钰摄)

  (南通方庄造船世家·张振桔摄)

  (南港龙舟竞渡·吴心钰摄)

  往昔的南港淡出视野,映入眼帘的是别样的新南港。解放后修筑起的堤坝,将南港从水患之困之中解救出来,摒除了自然灾害,鱼米水乡的优势逐渐凸显,百姓物质生活由此极大丰富。如今,南屿镇和上街镇部分地区已成为福州的高新区,迎接着飞速的地铁时代,南港大桥和旗山大桥的通车,也使南通片区彻底摆脱了“难通”之名。已建成的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正在建设的南通商贸物流城,带来的是这一地区新一轮的经济腾飞。金鱼产业园已成为南通的崭新名片,“城市综合体”奥特莱斯城市广场也已投入建设,璀璨的明星正从南港地区缓缓升起。

  (横跨南港的旗山大桥·吴国棋摄)

  (正在崛起的高新区·危必贵摄)

  (南通奥特莱斯项目一隅·陈飞洋摄)

  (南通春园鲤生态养殖场·许坚勇摄)

  放眼望去,五虎山巍峨挺拔,闽江水恩泽着傍江而居的南港人民。古今南港,人文汇聚,演绎着的沧桑变迁的精彩故事,饱含着浓浓的乡愁,就像南港地区的特产笋丝和酸枣糕一般回味无穷,伴随着奔流的闽江继续前进。

  (南屿笋丝加工·谢天中摄)

  (南屿酸枣糕·林岳铿摄)

  疏雨/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