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首邑春秋 >> 正文

话说“八闽首邑”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5-26 16:47:24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北宋时,福建行政区划分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州和军是同一级别的行政机构,合起来有八州军。南宋时,八州军改称为八府州军,即建宁府,福、泉、漳、汀、南剑五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元代,福建设行中书省,八府州军改称为“八路”,即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明朝,将“八路”改称为“八府”,即:福州府、建宁府、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兴化府。福建的“八闽”之名,就是这样产生的。

  从明朝开始,使用“八闽”十分普遍。官私文书、各种诗文中,都把福建别称为“八闽”。明太祖朱元璋在对福建的一道诏谕中,就有“且八闽之地,利尽南海,势控诸蕃”。明朝黄仲昭修纂的第一部福建省志,即名为《八闽通志》。明代邓应奎《君山歌》中也有“八闽丘壑称奇绝”之句。清代诗人黄遵宪在《送女弟》中也说:“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著名杂文家邓拓在赠中学学友傅衣凌诗里也写道:“三十年前赋远游,八闽山水少勾留。只今解放新时代,回首乡园喜有秋。”可见“八闽”一词,作为福建省的别称,已经成为古今文献上通用的惯例和福建人对家乡的爱称了。

  “邑”字,《现代汉词典》这样注解:一、城市;二、古时县的别称。

  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福建政区建置出现了第一个县“冶县”,冶县范围包括今天全福建,加上江西铅山。县治设在今福州鼓楼区屏山东南麓。设“冶县”的背景,《宋书·地理志》有记载:“汉武灭闽越(国),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后有逃遁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称为候官县。因西汉立冶县后,设东部都尉管理,机构设在冶县,后移到浙江东安,只留下都尉属下一员“候官”镇守,久而久之,就以官名称地名(民国后“候”字作“侯”,但音仍读“hòu”)。

  建安十二年(207年),福建设建安郡,辖含候官在内的9个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是年,分出候官县的东部地置原丰县,原丰与候官两县隶属于晋安郡。晋安郡管8个县,地域包括闽西和沿海一带,郡治在原丰县,原丰县为首邑。清代修的《闽县乡土志》载:“太康三年,分建安为晋安郡,本东侯官故地,省建安典船校尉、置原丰县,为闽县胞胎时代,晋安郡领县八,原丰为首,自是之后历代皆为首邑。”可知,“首邑”之称由晋太康年间始。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原丰县改称闽县。闽县之名由此开始,县治在闽都坊内,也就是今福州市省立医院附近。当时福建省只有4个县:闽县、南安、万溪、建安。福建郡治设在闽县,闽县仍为首邑。

  隋大业三年(607年),福建的建安、晋安和南安(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从晋安郡)三郡合一称建安郡。唐武德初年,改郡设州,州治还是设在闽县。随后,历宋、元、明、清,或称府,或称郡,或称州,或称路,或称省,其治所都曾设在闽县境内的福州城,闽县一直充当首邑的角色(史上闽县、侯官县曾合治福州城内的鼓楼前、东街口、南街等地域,故元、明、清时治所所在地也说闽县、侯官县)。

  民国2年(1913年)闽县、侯官县合并称为“闽侯县”。省政府仍设在闽侯县境内的福州城。新成立的闽侯县自然而然仍被列为首邑。陈衍编纂的民国版《闽侯县志》中仍以首邑自称,其书的“叙”中第一句即写道:“此吾福建首郡首邑第一部邑志也。”

  从以上可知,首邑,有“第一县”之意,而无“第一流县”之义。列为首邑,根本原因是郡、州、府治设在其域。福建宋代称“八闽”,作为福建首邑的闽县及新成立时的闽侯县,自然被誉为“八闽首邑”,也就是“福建第一县”。

  1946年,划闽侯县县城区的福州城成立福州市。随后闽侯的境域地不断被析出,县治也不断变迁,直至形成今日之概貌。

  ( □史林折枝 ■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