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闽侯图文 >> 正文

闽剧:悠悠岁月酿甘醇

http://www.mhnews.com.cn  2015-11-09 14:56:39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一曲悠扬舒缓的乐曲,用地地道道的福州方音唱来,那唱词,便不知不觉地唱进你的心里骨里了。然后,从幕后出来一主、一婢,容颜清秀、身材婀娜,唱腔柔美、水袖翩翩。轻盈的莲步,仿佛把你的心从舞台带到了几百年、几万里的遥远时空。而那明眸向台下一扫,向四方一转,舞台就醉了,观众也醉了,天地间便只剩下那一派浓醉的春光,以及一片的痴情、痴迷、痴想。

  这便是在闽侯这方热土酿制、在福州方言区发酵调兑而成的闽剧。

  (闽剧《铁堂记》剧照·陈建鋆/摄)

  说起闽剧,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就是闽剧的创始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曹学佺。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雁泽,福建侯官县洪塘乡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他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于是被权贵中伤而遭免职。回归故里的曹学佺就在洪塘东歧岭建造了私家园林石仓园,藏书万卷,结交文人,创办诗社,赋诗会文,评谈时政,论鉴人物。他又精通音律,深爱昆曲,擅长度曲,经常组织家中僮婢和社会歌妓在石仓园用福州方言教习弹唱,办起了家班——这就是名扬一时的儒林班。而这儒林班就是闽剧的前身。满清入关,曹学佺为国自杀。在这之后的二百多年间,儒林班和“江湖班”“平讲班”等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彼此渗透,长短互补,到清末逐渐形成了闽剧雏形。辛亥革命后,闽剧吸收了徽班、京剧的表演艺术,进入成熟兴盛期,成为中华戏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闽剧《红豆缘》获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奖)

  闽剧的戏台可以在城市富豪人家堂皇富丽的院内园中,也可以在偏僻山村坊间里巷的一隅一角。台不必大,几十见方,三四步便走遍天下;人不在多,二三十员,七八个能演尽古今。农闲时节,或者某个节日,请上闽剧班子表演几场,城乡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闽剧进入寻常百姓家·林明秋/摄)

  (闽剧下乡·陈燕/摄)

  夜幕四合,华灯初上,此时的男女老少已经全都集中在戏台周围了。而大幕却严严紧闭,不肯轻易拉开,台上充满神秘之气,留给人以无穷的悬想。就在观众有些无聊焦躁时,舞台的大幕徐徐拉开,台下观众都屏息敛气,一片宁静。突然,从台边传来了乐队的板鼓声,紧接着一阵锣、钹声响,戏台一下子沸腾起来,这称为“闹台”。顾名思义,闹台就是在演出前,先让舞台热闹一番,它只是演出的前奏。板鼓、敲板、锣鼓、钟磬等敲打乐器按着乐律节拍,声音时大时小,节奏时快时慢,让人仿佛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大悲大喜,尝遍了酸甜苦辣,更对下面的演出充满了期待。

  (闽剧《母子谣》演出场景)

  闽剧有1500多个传统剧目,现存1300多个。闽侯地灵人杰,从闽剧的诞生之日起,便名家辈出,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闽侯籍老艺人中,有专攻老生的张江水,有被称为“闽剧三宝”的著名丑角林赶山,有能文能武唱做兼长的林芝芳,有唱念做打造诣俱高的洪琛,有工旦角的刘小琴、黄铭卿等。这些老艺人大都跨越新旧两个时代,在艺术上推陈出新,为闽侯、为福建的闽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剧《红豆缘》获福建省政府表彰)

  新中国成立以来,闽侯的文艺创作,始终走在全省各县市的前列。陈春生创作的现代戏《红桔子》一炮打响,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故事《闽江桔子红》在全国上映,享誉神州大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闽侯闽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现代戏《虎山行》《东海战歌》、历史剧《五虎口》《洪武鞭侯》等60多台深受民众喜爱的戏,让闽剧发展也空前繁荣。

  (闽剧《红豆缘》剧照)

  你也挤我也挤,此处几无立足地;兴也罢衰也罢,大家都有下场时。戏曲落幕,曲终人散,繁华的舞台,最终都会冷冷清清。一台戏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而闽剧它本身的兴衰规律也是如此。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的是高速的生活,享受着的是一眼即过的快餐文化,心理认同的是效率是刺激是流行,而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人对福州方言的疏离,使得闽剧不再如从前的辉煌。

  (闽侯激情广场闽剧票友与小学生一起习唱闽剧)

  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有识之士携手抢救传统戏剧,让闽剧枯木逢春。除了剧团的正规演出外,闽剧票友会也遍布闽侯大地的激情广场。由闽侯闽剧团创作演出的《红豆缘》还获得“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中国曹禺文学剧本奖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奖。闽剧发展又迎来了新的生机,酝酿了400余年的甘醇——闽剧,又飘散出浓浓的酒香。

  闽侯电视台供稿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