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闽侯图文 >> 正文

画境文山村(下)

http://www.mhnews.com.cn  2015-11-03 15:17:22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文山陈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代,从这个家族走出了四个进士。走进祠堂的大门,正厅上方悬挂着一块“诗礼传家”的横匾,这是明太祖朱元璋赐封的,以褒扬陈氏先人的高风亮节。这一方900多平方米的天地,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祠堂的一根根楹柱上,留下了陈宝琛、陈培锟、林之夏等近代名人题写的楹联。从这些横匾和楹联中可以窥探文山陈氏世世代代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追求的精神境界。

  (文山陈氏宗祠)

  文山村至今流传着皇太医和护婴夫人的故事。咸丰三年,清朝的皇宫里一片慌乱,原来天花病毒又在肆虐宫廷,许多幼小的孩子染上了天花。束手无策的皇帝听闻太医陈伯崇的夫人林敏慧继承祖传医术,对天花有奇招,立即下旨招她进宫治病。据说,林敏慧“一剂转危为安,三剂脱险,再诊愈”。于是,龙颜大悦,即敕封林敏慧为“护婴夫人”。林敏慧的夫君陈伯崇是文山陈氏21世孙,通晓医术,在京城太医院任太医,在任期间创药膳二十味和验方四十余种,誉满京城。夫妇二人晚年回乡后,仍不忘治病救人,被后人世代赞誉。

  文山村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但使得村里英才辈出,还吸引了许多外地才俊来此求学。“文山书院”就曾留下林则徐、郭柏荫、陈若霖等著名人物的足迹。

  “文山书院”俗称“书斋里”。曾经极富盛名的书院现在已是一座普通而又有些残破的民居。迈进大门,一丝寂寥的空气在四周围绕,一个书院的背影就像夕阳下的流水渐行渐远。在残砖碎瓦间也许还潜伏着阵阵书香;厢房窗棂上模糊的雕纹,还在诉说着从前的细致典雅。岁月带走了从前的郎朗书声,也沉淀了曾经的人物风流。

  林则徐11岁时,父亲林宾日带着他来到文山书院拜会正在这里执教的同窗好友陈纲石。林宾日在对儿子做了一番谆谆教导后,便返回了福州。当年林则徐就住在陈纲石先生家里读书修身。如今陈氏老宅的庭院里仍保存有一棵铁树,据说是当年林则徐亲手种植的。

  百年来,物是人非,古树依旧。这棵铁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对一代代后人无声地讲述伟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天色渐晚的黄昏,林则徐去书院读书迟迟未归,陈纲石不免担心起来,赶忙到书院寻找。来到书院正厅,已是一片寂静,没有声响。忽见旁边厢房里似有烛光闪动,缓步走近一看,原来林则徐正端坐在书桌旁,专注地攻读诗书。陈纲石连唤三遍,林则徐都没反应。陈纲石只得上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林则徐这才回头。陈纲石问道:这么迟了,为何还不回家,却在这里读书?小小的林则徐像个大人一样,慷慨激昂地说:读书志在报国,怎能不勤奋呢?一身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豪气令人赞叹。

  悠久的故事仍在世代流传,正如伟人的精神在世间永不磨灭。

  走出书院的悠远,步入坊间的喧嚣,一条不知有多少年历史的古街在面前延伸。古色古香的杂货铺、斑驳沧桑的石板路和倚门站立的老人,都写满了过去的故事。行走在古街上,如同在现在与过去之间穿梭行走,从前的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好似就在眼前,就在我们的耳边,这也许就是文山村朴实的繁华和美好的回忆……

  闽侯电视台供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