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之乡,鸿尾之恋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6-06 11:37:26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 【字号 大 中 小】
这是一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生态胜地;这是一片热土,孕育着生机与活力;这是一个平台,锻造着奇迹和梦想……这就是素有“竹编之乡”“橄榄之乡”之美称、宜居宜业的美丽乡镇——闽侯县鸿尾乡。
(鸿尾竹编产品远销欧美•吴心钰 林明秋/摄)
1、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深厚
鸿尾旧称穆源,因唐末王穆源随王审知入闽后居此而得名。其隶属在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数度变更。1955年称为鸿尾区,1958年改为乡,后有经历多次改称,直至1984年7月才称“乡”。
(古老的鸿尾桥头碇步桥•曾江/摄)
鸿尾乡悠久的历史、富饶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几千年来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与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应时、取宜、守则理念广播人心。
(鸿尾黄土仑文化遗址文物)
鸿尾历史、人文景观光彩夺目,拥有黄土仑文化遗址、朱子手记等历史遗迹,出现过周朝郑桓公、唐代宰相郑肃公、宋代太师郑性之等留名青史的人物。
2、延续传统
“工艺之乡”久负盛名
鸿尾乡素有“竹编之乡”的美称。上世纪50年代以来,鸿尾开始生产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花瓶、竹篮、果盒、藤艺等工艺品。后来紧抓改革开放机遇,把握欧美市场产品需求,迅速成为全省竹编工艺的发展中心和出口创汇基地。
(牛头山工业区部分企业)
(工艺品是鸿尾乡的传统支柱产业•王立强/摄)
工艺品是鸿尾乡的传统支柱产业,留住并吸收了一大批人才,带动全乡就业,支撑经济发展。目前,鸿尾乡工艺品出口公司达60多家,全乡规模以上企业22家,其中21家为工艺品公司,闽泉、云飞有限公司更是工艺品公司中的翘楚。云飞编织品有限公司的叶云飞还是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外,全乡还有个体加工户(场)近千个,从业人员1.56万人。
(精美的竹编工艺•项丽华/摄)
如今,鸿尾乡正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抓住福银高速公路鸿尾互通建设的契机,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艺品产业的集聚深度和广度,加快全乡经济发展。
3、智慧农业
创新带动农民增收
穆源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鸿尾,汇入福建母亲河——闽江。穆源溪下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橄榄、水稻、蔬菜、瓜果等各类农产品生长。山区地带则山高林茂、空气清新、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适合农业发展和旅游开发。
(鸿尾田园风光•王元春/摄)
(鸿尾乡生态良好,白鹭与人和谐共处•陈建鋆/摄)
(鸿尾乡万亩紫云英遍地开•吴心钰/摄)
(鸿尾乡盛产橄榄)
(蔬菜生产也是鸿尾一大产业•王元春/摄)
勤劳朴实的鸿尾人,在这片沃土上辛勤劳作,逐步形成了“橄榄、水稻、蔬菜、瓜果”为主的特色农业。鸿尾橄榄品种多、种植面积广,且味道甜美、质量效益兼备,因此鸿尾也有了“橄榄之乡”的美誉。
(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鸿尾园效果图)
正是看中这片沃土,福建有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落户鸿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环境中,有伦公司致力于打造社区互助农业、农业电商平台、大学生创业“互联网+农业”等模式,提供农产品从田间直供餐桌的服务,不仅增加了农民收益,也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生态之乡
宜居又宜业
经历多年建设,如今的鸿尾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初具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雏形。
(鸿尾市民公园一角)
(远眺溪源寨)
(溪源寨古民居•王立强/摄)
近年来,鸿尾乡深入发掘旅游资源,从半山区气候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出发,保护并开发海拔千米以上的大湖仙禅寺、徐赵薛仙君殿,闽江之滨的埕头观音岐寺、历史悠久的穆源崇福禅寺、穆源龙泉古寺,以及保持完好的清代古民居溪源寨等历史古迹,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鸿尾大湖仙杜娟•卞春榕/摄)
(鸿尾秋色•程水建/摄)
同时,深入开展造林绿化、整治环境、优化景观等改善乡村环境。实施古洋村、南下村和奎石金沙自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改善了乡村容貌、提高了宜居水平。
鸿尾,一个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之乡正款款而来……
(闽侯乡音 纪玉屏 林鑫 通讯员 林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