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闽侯图文 >> 正文

闽侯端午节习俗(上)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6-03 09:57:1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特别欢快热闹的节日,这个节日叫“端午节”。 为什么叫“端午节”?这里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午是五月的意思。古代我国将一年分为12个月,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因为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在地支纪月里就把冬至所在的月分称为“子月”, 以此类推,下一个月称为“丑月”,故正月为“寅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十二地支与月份对应关系分别为: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十二月)

  因此,五月在地支纪月里就是午月,“五”与“午”通,故端五又名端午。准确地说,这个节日是在五月初五,实际上各项活动从初一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又称五日节。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在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汩罗江自尽殉国。

  围绕端午节我县民间主要开展以下几种活动:

龙舟竞渡庆端午。

  江河溪港赛龙舟

  闽侯县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平原乡镇几乎村村有龙舟,为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龙舟的造型不断地改进,普通的龙舟船身又细又长,宽约1.3米,长约15米左右,通常有16个段位,32位划手,敲锣、打鼓、掌舵各1人。敲锣、打鼓联合组成指挥系统,龙舟的舵手是最为关键的岗位,舵手技术好坏直接影响龙舟的运行速度,好的舵手可以看清水流,寻找到最有利龙舟前进的线路,龙舟的若行驶稳定,舵可尽量少入水,以减少阻力,甚至离开水面,方言称“偷离舵”。为了使龙舟能够划的更快,近年龙舟截面越造越小,船身也越来越长,有的可达20个段位,需四十位划手。

  龙舟的造型模仿传说中的龙,船首用木料雕刻成龙头、公鸡、青蛙、虎等各种造形。船身和尾部色彩艳丽,画有牡丹、龙凤、鱼鳞等图案。村民把龙舟给予神化,每一艘龙舟都供上一位当地的神祗,初一龙舟从“龙船厝”下水时,都要用劲拍打船沿,使龙舟从睡眠中醒来,精神抖擞地投入竞赛,为了使龙舟划的更快,通常在龙舟下水前,在船底抹上一层猪油,起防水和润滑作用。在龙舟出小河港前,为保佑龙舟和人员安全,一般都请道士来念经,并供上几样菜,引来众多村民围观,气氛庄严隆重。由于龙舟比赛时,两船之间水流较旁边快,在射流原理的作用下,两船会不断向中间靠拢,这时相邻的两条龙舟会相靠,两船划浆会相碰撞,经常有划手落入水中,引发龙舟队之间的争吵和打斗。如果舵手把握不定,可能撞上沿河石砌的桥墩,这些龙舟船身细长,很容易拦腰折断以致于引发事故,造成船毁人亡,故而人们希望通过道士念经保平安。有时还在舵柄上扎一红布条,起吉祥、僻邪和帮助舵手拉舵的作用。

  《闽部疏》载:“端午节,尤重竞渡,所过山溪,数家之市皆悬舟以待。”闽江流域及淘江、大樟溪、南港等几条内河都可以看到赛龙舟的场面,观看龙舟赛的人挤满沿江两岸,闽侯方言民歌《长年苦》就唱道:“…五月蜀梨五同同,打锣打鼓扒龙船。大男细女都去看,那我长年田礼巡…”。《福州地方志》载:“福州龙舟竟渡,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闽侯七里史略》载:“龙舟于初一日下水训练或预赛,初五日集中闽江或支流江面比赛。”过去不允许女人上龙舟,现在改革了,有了妇女龙舟队。近年来,闽侯县多次举办龙舟赛活动,各乡镇都派出代表队参加,民间的划龙舟活动更为频繁,节日期间上午安排小孩学习划船,叫“伲囝船”, 这一连五天的节日传统上常被认为是“儿童节”。各家庭的孩子都穿上比较漂亮的衣服,脸蛋似乎也比平时更干净,更有朝气。下午则由成年人组成龙舟队,并挑选技术好、劳力强壮的选手组成主力队,在外工作的青壮年节日期间都会赶回家乡参加龙舟赛,而能选上主力队且在前1-2段的选手被看成是一个家庭的荣誉。对划手的挑选有头3尾4之说,也就是头3段与尾4段划手技术要全面,并能配合舵手掌舵。初五下午龙舟赛结束,龙舟也就上岸进“龙船厝”。

端午至,粽子香。

  大人小孩吃粽子

  端午节尚未到 ,街上就开始卖粽子的各种原材料和包好的粽子,粽子品种繁多、外形各异,祥谦、青口、南通一带乡镇粽子外形大多为三角形的尖尖粽,甘蔗、大湖等乡镇多为四角形的牛头粽,也有的做成枕头型。馅以大米和糯米为主,按一定比例加一点碱,碱可以增加口感和易于煮熟,具有保鲜的作用,再配以花生、红枣、肉丝等制成甜的或咸的。粽子外表用竹叶包装,再用生长在河边,方言叫“髺草”的绳子扎实,包扎结实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口感,一般越结实越好吃。节日期间大人小孩吃的最多的就是粽子。

  粽子的起源,流行的说法是古代人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江中,也有的认为为了不使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而投粽子。据《初学记》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开始“菰叶裹黍”,后来渐用竹叶包米代替竹筒。据有关医书记载,竹叶是中医中一味传统的清热解毒药,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本草正》载:竹叶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今科学研究认为:竹叶中的主要成分黄酮,保健功能显著独特,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好处:有抗炎症、抗过敏、抑制细菌、抑制寄生虫、抑制病毒、防治肝病、防治血管疾病、防治血管栓塞、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抗化学毒物等作用。端午节一过,天气就开始转暧,用竹叶包粽子具有保鲜功能,不易变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聪明才智。

  粽子美酒祭祖宗

  许多家庭在这个节日举行祭祖活动,在祖宗牌位前摆上八碗或十碗荤素菜肴和瓜果,粽子、荷叶包是端午节必备供品,另备十杯酒水,点燃香烛,焚化一种方言叫“棋盘”的纸钱,保佑出行平安,事事如意,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请过世的先祖回家过节享用佳肴之后,全家人一起举行家宴,《大湖乡志》载:“20世纪60年代前,家宴后,小孩要穿新衣服、红肚兜、佩戴香袋、洗菖蒲汤。家宴应有粽子、荷叶包、家酿黄酒”。家宴后剩余的雄黄酒装入瓶子,用于泡猪肉,平时把瓶子进行密封,当家中有人遭蚊子等害虫叮咬,取出浸泡过的猪肉,在伤口处涂抹,以达到消炎、解毒的作用。

   (林展飞 /文 陈建鋆/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