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焦点图片 >> 正文

鸿尾古洋: 乡村振兴的“三篇文章”

http://www.mhnews.com.cn  2019-11-15 18:10:05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鸿尾古洋: 乡村振兴的“三篇文章”

  记者 王立强 林鑫 李煜晗 陈枫 文/摄

鸿尾古洋: 乡村振兴的“三篇文章”

鸿尾古洋: 乡村振兴的“三篇文章”

鸿尾古洋: 乡村振兴的“三篇文章”

  在鸿尾乡中北部,有这样一个小村,它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势险要却交通便捷,村内绿树成荫,清澈的小溪穿境而过,空气清新,它就是鸿尾乡古洋村。古洋村区域总面积13787亩,辖有里境、外境、棋盘石3个自然村,共有580户近2400名村民。村民主要依靠种植橄榄、油茶等经济作物为生。近年来,古洋村立足实际,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和特色农业产业, 做活乡村振兴文章。11月13日,“乡音记者走基层”采访组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理朝的带领下,走进古洋村寻找乡村振兴的密码。

  整洁闽侯 让家园“美”起来

  规划有序的村庄,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村道平坦宽阔,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村民家门口见不到一处乱堆放的垃圾,如此干净整洁的环境,无不让人心旷神怡。但是在过去,村里的卫生环境问题却是村里村干部们心中的一块“顽疾”。

  提起过去的村容村貌,古洋村村主任苏孔明脸上露出一丝羞涩地说:“你现在看到这样干净整洁的环境都是我们村下派干部王理朝和村两委、党员经过2个月的时间共同努力的成果,以前村里两旁都堆满了各种杂物,还有一些临时搭盖的鸡棚、鸭棚,村道上家畜乱跑、污水横流,环境不仅是脏而且乱。”

  自全县开展“整洁闽侯”行动以后,王理朝、赖传勇、苏孔明和村两委干部就借着这一“东风”,从今年9月初开始在村里开展了一场村容村貌治理行动。村两委干部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一线,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后组织实施了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造休闲公园、村道硬化、整治裸房、修建公厕等工程。经过2个月的时间,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动下,房前屋后的杂物被清理干净,老人们不愿丢弃的物品也放得美观整齐。同时,村里专门配备了6名保洁员,分成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两个队伍,定时定点清理垃圾。为了更好地治理村卫生环境,古洋村还实行村干部包街巷、党员包户、群众“门前三包”的工作机制,将卫生环境整治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家每户,让古洋村焕发出全新活力。

  卫生得到了保障,公共文化也要同步跟进。为此,古洋村打造了一个占地5亩的中心公园,作为村民茶余饭后休憩的场所。公园有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健身运动器材等配套设施。“我每天都会到公园里溜达,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村民苏观煌告诉记者,每天晚饭过后,公园里便人头攒动,大人在这里乘凉,小孩在这里嬉戏,已然成为村里最热闹的活动场所。

  “下一阶段,我们还将对古洋溪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一条沿溪而行的栈道,让村民再多一个休息放松的好去处。”苏孔明告诉记者。

  油茶种植 让村子“香”起来

  11月初,是油茶果成熟的季节,也是榨茶油的黄金时期。古洋村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数百年。步入村口,就可以闻到空气中夹杂着一股茶油的香味,放眼望去,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晒满了茶籽,老人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剥油茶籽,准备压榨新油。“茶油可是我们村的特产,品质纯正无污染,有很多外地人都慕名前来购买。”谈起村里的茶油,村民苏衣美脸上总是笑意满满。

  “‘靠山吃山’,古洋村山地资源丰富,且多红壤,很适合种植油茶。”苏孔明告诉记者,村里历来就有很多人种油茶树,被人称为“榨油村”。但由于受种种因素限制,古洋村民一度改种橄榄树,茶油香味消失了。后来,随着茶油效益增大,村里又飘起了茶油香。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古洋村油茶种植达到鼎盛时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茶园,少的一年能榨成品油七、八十斤,多的则达一、二百斤。而随着油茶种植业的不断兴热,村里茶油的制作也经历了从手工挤压到机械榨油的历程。

  “早前村里有座老油坊,油榨全靠人力不停地敲打撞击木楔,挤压茶饼出油,不仅效率低,出油量也非常受影响。”苏孔明说,“为了加工更多更好的茶油,后来油坊就改用了机械榨油,将传统手工制法与现代化生产设备相结合,在保证茶油的天然品质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出油率。”

  如今,油茶种植逐步成为了古洋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全村累计种植油茶近2700亩,虽然茶油的产量有所增加,但与市场的需求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多为散户种植,规模化还需发展。”苏孔明说,“下一阶段村里准备把这个油茶树集中起来成片种植,扩大油茶种植规模,促进本地茶油创品牌。”

  除了油茶,古洋村的槟榔芋、橄榄和线面也是远近驰名。“围绕这些特色优势产业,未来我们将加快引导扶持,促进规模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苏孔明说。

  豪猪养殖 让农民“豪”起来

  说起特色养殖,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传统的生态黑山羊、生态蜂蜜。然而,古洋村村民吴心宇却看上了“带刺”的财富——豪猪。

  当天,记者在苏孔明的带领下来到了吴心宇开办的古洋新宇种养殖场,只见一处低矮平房里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单间,每个小单间里,分别饲养着3-5只豪猪。这些豪猪黑白相间,浑身长满尖刺,虽然名称中有个“猪”字,但外表却一点也不像猪,倒像一只“大刺猬”。

  吴心宇告诉记者,养殖豪猪全因一次偶然的广东之行。2003年,退伍多年的吴心宇收到了战友的盛情邀请,去往广东游玩。在广东游玩的几日里,吴心宇发现在广东餐馆的饭桌上常备一道美食——豪猪。经多方考察,吴心宇了解到豪猪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动物。由于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山珍。豪猪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肉、脑、脂肪油、心、肝、胆、胃、箭刺均可入药,具有降压、定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功效。豪猪的箭刺除药用外,还是制做浮标和装饰品的高级原料。这一发现开启了吴心宇致富的“新大门”——养豪猪!

  “豪猪比较容易养殖,而且销路很好,当地多以涮锅、清蒸等方式食用,人工养殖豪猪,才刚刚起步,这一新兴养殖产业的开发,有着特殊的经济价值和独特的市场前景。”吴心宇告诉记者,于是,吴心宇与妻子商量后,冒险投入了55万元建设养殖场,并从广东汕头买进了100头种猪。

  “县里对我们这种特色养殖扶持力度很大,还帮我们兴修了运输的道路,乡领导和村干部也很支持。”吴心宇说,“我养殖豪猪已经15年了,目前养殖场内已经繁殖驯养了豪猪1000多头,培育出的大部分种猪销往广东、漳州和海南等地,目前豪猪市场售价每公斤140元,去年下半年至今,豪猪的产崽率非常高,已售出种猪600多头,收入70多万元。”

  “下一步,村里还将结合他的特色养殖产业,帮助他以‘养殖+旅游’的产业模式,在古洋新宇种养殖场筹建一个生态休闲基地,带动周边村民一同创业,共同打造属于古洋村的休闲农业品牌。” 苏孔明说。

鸿尾古洋: 乡村振兴的“三篇文章”

  本报记者通过听解说,深入了解古洋村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正当时

  记者 李煜晗

  走进古洋村,农家院落整洁雅致、柏油路面洁净闪亮、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村居环境整洁一新,天蓝、水绿、村净成了该村街巷的“标配”。

  美丽乡村建设给古洋村带来的不仅是优质的人居环境,更让全村享受到环境变革所带来的“红利”。如今村子变美了,村民们致富的脚步也没有停下。近年来,古洋村因地制宜,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槟榔芋、线面,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豪猪特色养殖。村民们逐渐由自发种养植、自然销售的小打小闹,向科学规划、现代销售的产业转变,这是古洋村迈进农业现代化关键一步,也是乡村振兴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当然,这种蜕变还只是一种萌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只要立足区域优势、精准施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好产业牌,提升农户“造血”功能,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不久的将来,古洋村终会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

鸿尾古洋: 乡村振兴的“三篇文章”

  村容整洁。

鸿尾古洋: 乡村振兴的“三篇文章”

  油茶飘香。

  新“兵”感言

  吴昕:作为乡音社新“兵”,我与报社同事们一同前往鸿尾乡古洋村开展“乡音记者走基层”活动。在走进古洋村之前,它于我是陌生的,于是我设想它或许与我见过的多数农村的样子并无两样。而当我下车真正走进古洋村之后,这里展示出来山清水秀、村容整洁、产业兴旺的面貌让我感受到了新时代农村蓬勃向上的气息。这次的古洋村之行,让我看到了农村的新面貌,新发展。而我们记者的工作,也正是将这些蓬勃向上的新农村气息传递给更多人,为我县更多的乡村提供打造美丽乡村、振兴乡村可借鉴的经验。

  陈辉:这次走基层,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村主任苏孔明说的一句话“我们村两委没钱,但村民却比较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振兴乡村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在下派干部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古洋村在发展本村经济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使村民富起来,做到藏富于民,使村民自身腰板子硬起来,使整个古洋村振兴起来。

  谢巍:在这次采风活动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新闻采访一定要深入基层,倾听来自基层百姓的声音,只有贴近了群众、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实际,才能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今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写出鲜活生动的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