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首邑春秋 >> 正文

年年增产当模范 三上北京把名杨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8-13 15:23:43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忆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黄宝洛

  黄宝洛1926年出生于我县城门乡(今仓山城门镇)连坂村,是一位驰名于我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能人,曾三上北京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8年作为我省惟一的农民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代表大会。随后,被聘为省农学院特约教授和省农科院特约研究员。同年, 被第二期《福建画报》选为了封面人物。1960年被前苏联聘为水稻专家并在那里工作了两年。1963年,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黄宝洛用新办法种田》、《黄宝洛水稻高产栽培》和《黄宝洛三熟三高水稻高产经验》等书。

  1951年冬, 黄宝洛率先带头联合十三户农民组成互助组,把双季间作稻改为连作稻,取得大丰收,第一年就增产了两成多。于是,1953年又带头办起初级社,1954年办起高级社,使该村成为全省互助合作运动最先进地区之一。当然在办组、办社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没有退缩。他和大家一道,以坚定的信念战胜了重重困难。办社时,社员黄朱喜等人连口粮都成问题,他从自己有限的粮食中拿出60斤给黄朱喜,渡过了困难。社里资金缺乏,他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头猪来凑资金。在他的带领下,社员纷纷变卖毛猪和首饰来筹足生产资金,坚持把社办下去、办好。

  在生产上, 黄宝洛是一个坚定的革新者和促进派。他常说:我们要共同富裕就要大力发展生产,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连坂村在他的带领下,连年增产。1952年互助组时亩产就达821斤,比解放前增产三成多;1954年办初级社亩产提高到946斤,1956年办高级社亩产又高达1054斤。曾有人问他增产有什么密诀,他说:广交朋友,不耻下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一次,他到海澄县参观,把泥土、稻根都带回来细心研究。每次出席劳模会他总是最忙碌,常常放弃休息,四处拜访。既向经验丰富的农民学习,也向知识渊博的专家教授学习,人们戏称之为“土洋结合”。

  黄宝洛不仅乐于接受新技术、新经验,而且敢于向自然挑战,不断创造新的奇迹。1958年春,生产出现大跃进的势态, 如何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他领导社员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全面推广合理密植等措施。为了达到千斤稻计划,他在耕地中划出一块作为试验田,从育秧、密植、施肥、打药和水田控制各个环节入手,严格操作,结果试验田喜获成功,一季早稻亩产达1356斤。与那些传统方法相比,多产了700多斤。科学种田极大地推动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地群众编歌称赞道:“黄宝洛,红心肠,革命斗争志气强,依靠群众听党话,带头走上合作路,坚决保卫总路线,遇到风浪不动瑶,年年增产当模范,三上北京把名扬。”

  十年动乱,时任城门公社副主任的黄宝洛没有逃脱“厄运”,曾被关进“牛栏”一年多。恶梦醒来,烟销弥漫。在上个世纪70年代, 黄宝洛被任命为福州市农科所所长,市农林水局副局长,直至1988年在市科委副主任位置上退休。

  (林明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