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旅游资讯 >> 正文

苏坂陈氏家族和榕荫桥的不解之缘

http://www.mhnews.com.cn  2019-11-04 09:10:16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苏坂陈氏家族和榕荫桥的不解之缘

  青龙江以优美的姿势从榕荫桥下蜿蜒而过。王立强 摄

苏坂陈氏家族和榕荫桥的不解之缘

  苏坂北社同样为县文保单位,位于榕荫桥旁,是当地村民举行各

  种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王立强 摄

苏坂陈氏家族和榕荫桥的不解之缘

  造型优美、保存完好的古桥。王立强 摄

苏坂陈氏家族和榕荫桥的不解之缘

  桥头的县级文物保护碑记载了桥的历史。邹义东 摄

 

  南通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溪河奔汇,桥梁众多。昔年先民从中原南迁而来拓荒开垦,为了便于交流,便兴建了诸多桥梁,山泽之阻方得到缓解。南通镇的苏坂社区就有这样一座古桥,它横跨于青龙江上,朝云暮雨中,隐隐昭示着岁月的沧桑,它的名字叫作榕荫桥。

  明成化版本的《八闽通志》中,有这么一段关于南通镇桥梁的记载:“潘舍桥熙宁七年建。通济桥熙宁八年建。般若桥、仙坂桥俱隆兴二年建。”其中的“仙坂桥”,正是榕荫桥的原名。由此可见,榕荫桥始建于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距今已有855年之久。近日,记者来到苏坂社区,一睹古桥的风采和它背后的历史。

  走进苏坂社区,经过村内的江山陈氏支祠,步行数分钟,古桥赫然出现在记者的眼前。榕荫桥为平梁桥,桥墩平面呈平底船形,砌筑分水尖,状若船头。古桥整体设计呈中间略高、两边略低的拱形状,应该是为方便桥下行船而设计的,体现了古代造桥工匠非凡的技艺。

  时近中午,古桥两端的古榕遮天蔽日,为古桥增色不少。周边聚集着不少村内的老人,在树下聚会闲谈。记者信步走在桥上,倚着桥栏,俯视着桥下静静的流水,望着不远处的阡陌村落。青龙江,古桥,流水,榕树,还有两岸分布的阡陌人家……好一幅山水画卷。人立足于此,与行人相望,与自然相映照,人在桥上观赏风景也自然的成了别人观赏的风景,冥冥中颇有一番天人合一的至上之道。

  对于榕荫桥,翻阅《闽侯县志》和桥头的文保碑,大致可以得知它的概况:古桥建于宋代,桥南北走向,为石构平梁桥,全长27米,宽3.5米,两墩三孔,不等跨,净跨4~5米。桥面用五块大石板条平铺,两侧置望柱石栏。古桥屡次翻修,至今保存较好,于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前,有很多古桥爱好者来此旅游采风,也有提出榕荫桥并非南北走向,而是东西走向的说法。”江山陈氏十四世孙陈良楷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在桥面的石梁上有一段阴刻铭文,大部分关键的字眼都在,认真辨别,其文为:大清乾隆伍拾三……重造仙坂桥,缘首陈孟俊捐纹广……胞弟孟合捐纹广……胞侄泽邦捐纹广……陈良楷告诉记者,铭文中的“纹广”一词闻所未闻,结合前后文,只能姑且猜测是“纹银”的别称。

  由此段铭文可知,仙坂桥虽始建于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但在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时已被重建。“在江山陈氏中,‘孟’字辈是清朝邮传部尚书陈璧的曾祖父辈,其中孟合就是陈璧的曾祖父。”陈良楷说。

  陈璧,是苏坂出生的乡贤。他历任内阁中书、湖北主考官、礼部铸印司员外郎等职务,直至受封为邮电部首任尚书兼参预政务大臣之要职。陈璧为官清正,他推行兴利除弊的改革措施,触犯一些满洲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光绪三十五年,陈璧被清政府革职罢官。罢官后的陈璧,寓居苏州。民国二年移居北京,于西城筑“苏园”寓居,日以“种花莳蔬”自娱。民国十七年,陈璧在天津病逝,著有《望岩堂奏稿》。陈璧逝世后,因他在北京的寓所名叫“苏园”。乡民为了纪念他,甚至将原村名“仙坂”改名为“苏坂”。可见陈璧其人,深受乡民敬重。

  最初的仙坂桥并没有设置桥栏。在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几度宦海浮沉,回乡探亲的陈璧有感路人行走此桥的不便,遂对古桥再一次进行了重修,增造石柱石板桥栏以护行人。据说,桥成之日,陈璧见桥的东南侧有一株需四人合抱的古榕,郁郁葱葱,长势极好,便在桥的另外三侧各种植了一株榕树。

  在村人邀请他题写桥名之时,遥想百年后此处绿树成荫,冠盖石桥的情景,陈璧不由得兴致大发,提笔为重修后的古桥改名为榕荫桥,命人镌刻在桥中石栏板上。仙坂桥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榕荫桥。“桥上的石板上还印刻有另外一段铭文:光绪二十四年潘祖著四世孙振雄捐银叁拾两重修。可见光绪二十四年的那次重修,并非陈璧一人之功,而是一件苏坂江山陈氏族人齐心协力的盛举。”陈良楷如是说。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