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老军人笔下的铁血和温情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7-31 11:20:45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1971年5月谢维添(左三)在军演现场。 资料图

  谢维添近照。 林世彬 摄

  2008年,王银虎(一排左三)参加独立师部分干部家属聚会合影。 资料图

  有句话说:“每个人心中,都曾有一个榜样。”人的一生是精彩、漫长的,在这段人生路中,总会有出现几个值得你衷心钦佩、爱戴的人,把他奉为榜样,并在你的人生刻下难忘的烙印。榜样有很多种,孩子的榜样是父母,弟子的榜样是老师,而军人的榜样往往是那些叱咤疆场、保家卫国的铁血男儿!

  “在我心中,我的老战友、老领导王银虎就是我心中的榜样,他是我一生最敬重的人之一。”26日,当和记者谈起王银虎时,老军人谢维添不禁感叹道。在去年,经由县老干局选送,他的一篇关于纪念王银虎的文章《虎胆英雄 名震全军》获得了福州市第二届“双拥杯”征文活动二等奖,通过他的记述,一位在革命年代浴血疆场、在和平时期淡泊自守的军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担任作战参谋

  让他初识战斗英雄

  “我的军旅生涯,开始于1961年10月,刚入伍的我被分配到武装福建总队铁道支队工作,经过7年多的锻炼和考验,于1969年春,奉命调入省独立第二师担任作战参谋。在那里,我认识了时任师副政委的王银虎。”说起往事,谢维添显得很健谈。他说,因为担任作战参谋,他要经常守在作战室值班,而作为师领导之一的王银虎也会定时前来视察工作,一来二去,谢维添在这位特等杀敌英雄面前混了个“脸熟”。但这时候,他还无法从王银虎身上感受到那种腥风血雨斗争出来的感觉,对王银虎的事迹也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两人只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

  两年后的一次集训,让谢维添彻底“认识”了王银虎这位铁血军人。1971年,独立第二师在莆田江口教导队举办营、连干部集训。和平时期,基层干部缺乏实战经验,很重视请参战的老首长传、帮、带,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更曾荣获特等杀敌英雄,出席过1950年全国战斗英模代表大会的王银虎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

  “我们师请王副政委作英雄事迹报告,他生动地讲述了解放战争后期,带领十一名战士勇闯敌营,虏获敌军两千余名的战斗经过和事迹。这是我第一次听他讲述自己的英雄事迹,让我很受震动!”谢维添如是说。由于王银虎是河北赞皇人,口音颇重,为了记下英雄的事迹,便于未来宣传,谢维添被指派跟随在王银虎身边,详细记录他口述的每个细节,以确保毫无疏漏。“首长,你怎么敢带十几人深入敌区呢?”“当时你心里就丝毫不恐惧吗?”“参加全国战斗英模代表大会,你见过毛主席吗?”在跟随王银虎的日子里,谢维添一边提问,一边记录,并将之整理在笔记本上,王银虎也不厌其烦地给予回答和解释。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王银虎这位首长的英雄形象,一下子在谢维添心中鲜活了起来,他渐渐被王银虎的胆识和智慧所折服,由衷钦佩起这位英雄首长。

  以少胜多创奇迹

  “如今我翻开发黄的笔记本,看了笔记,想起老首长和我讲述的故事,心里还依旧很激动。”多年后,说起老首长的英雄事迹,谢维添还是很激动,随着他的叙述,记者也将思绪代入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1949年,第二野战军奉命由安徽芜湖向大西南进军。时任十二军三十六师一零七团七连政治指导员的王银虎随军进发,一路上频繁与敌遭遇,接连打了六仗,均获全胜,切断了成都守敌的退路,部队指战员士气高涨。但王银虎所带的连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过半,连干仅剩他一人。

  12月12日凌晨3时,风雨交加,连队强行军100多里,进到四川大邑县城南。突然右前方传来枪声,“枪声就是命令”,王银虎一下子振作起来,忘却了长途奔波之劳累,带领连队朝枪声方向搜索前进。一路战斗,部队顺利进入大邑县城。此后,王银虎调整战斗部署,命令一、二排迅速占领城南有利地形,阻敌出城增援,他带着仅余十来人的三排向城内继续攻击,推进到城内一座庙宇,王银虎和战友浴血奋战,一举俘虏据庙坚守的30多名敌人,交待好俘虏看押事宜后,王银虎带着战士走出庙外,准备以庙为据点,应付庙外的敌人。这时候,王银虎才发现庙外敌军势众,而我方人寡,悬殊太大,靠硬打是行不通的,要靠智取。他想守敌虽多,但已被打的晕头转向,成了惊弓之鸟。遂果断采取攻心战术,展开政治攻势,宣称自己带领有三个团的兵力,已经包围了此处,要求敌人放弃反抗,缴枪投降。

  为打消敌军继续反抗的念头,王银虎还当着敌军官的面,向司号员使了一个眼色,扯高嗓子说:“敌军要投降了,向一团、二团发停止攻击信号。”司号员非常机灵,心神领会,即向留守的一、二排发向前增援的号令(敌人听不懂我军的号谱)。并命令身边的另一战士,叫通讯员通知三团原地待命。战士理解他的意图,出去转了一圈,跑回来报告:“首长,命令已送达!”王银虎指挥若定的气势,镇住了敌军官。为了彻底瓦解敌人的心理防线,王银虎拎着两枚手榴弹,健步走向敌军官,厉声喝道:“不要心存侥幸了,要想活命,就缴枪投降吧!”战士们也被王银虎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所感动,个个屏住呼吸,端着枪严阵以待。敌军官惊恐万分之下,只好乖乖地下令缴枪投降。不一会,敌军一个连一个连从四周缓缓地走出来,集中在空地上,竟然有近2000人。

  为了在大部队来临前控制好这些敌人,王银虎决定先将敌军官和兵、人和枪分离。命令排以上军官出列集中在一起,后采取政治攻势,向降敌宣传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和我军优待俘虏政策,以消除敌侥幸心理和敌对情绪,在大部队前来接收前,完美地控制住了降军,这次战斗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以十一人成功地俘获敌团以下两千余人,缴获29辆汽车,武器弹药装备无数。战后团党委为王银虎记特等功,西南军区授予他“特等杀敌英雄”荣誉称号。

  持身守正淡名利

  王银虎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拥有辉煌的过去,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依然以他那颗赤诚的心,报效祖国和人民。离休后,王银虎住进干休所,过着朴素简单和平凡的生活,发挥余热力所能及地为党工作,先后被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被街道、厂矿聘为政治指导员,为驻闽陆海空军和武警部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达百余场次。

  近年来,王银虎的子女中有3个下岗,1个没有正式工作,但他始终保持英雄本色和对党无限忠诚、严以律已的崇高品格,从未向组织提出要求。“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荣誉是一时的,不能一辈子躺在功劳簿上,做人要站得直立得正,路更要靠自己走。这既是老英雄对后辈的谆谆教悔,也是他博大胸怀、忘我境界的真实写照。”谢维添感慨地说道。他告诉记者,自在江口教导队集训后,王银虎成了他最尊敬的首长,在和王银虎一起共事的过程中,王银虎热爱祖国,热爱军队,忠于职守,珍惜荣誉,勤俭简朴的品德,令他刻骨难忘。

  “1981年,恰逢国家‘百万大裁军’,我被调动到仙游县武装部工作,从此就和老首长少见了,后来他调任省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我才能在去军区汇报工作时,和他见上几面,但都比较匆忙。”谢维添如是言道。他告诉记者,直到自己退休后,才开始经常和部队的老领导联系、聚会,和王银虎的交流才渐渐多了起来。“记得2004年的一次聚会,那是多年后我第一次见到老首长,一见面我就立正给他敬了一个军礼,他也很利索地回礼,那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虽已经老迈,但骨子里依旧透着军人的铁血风采,依旧还是那个雄赳赳的英雄!”提及旧事,谢维添眼中满蕴着感动。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林世彬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