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产业经济 >> 正文

这座藏在大湖上苑村的严氏宗祠,堪称农村宗祠文化的活教材

http://www.mhnews.com.cn  2022-01-17 11:14:14      【字号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在大湖乡上苑村,有这样一座古朴又不失典雅的上苑严氏祠堂。它深藏于青山叠翠之间,林木繁茂之处,远眺可望见绵延不绝的笔架山,近观可欣赏碧波粼粼的七星池、灵龟档;在这里,白墙黛瓦与钟秀山水相映成趣,犹如一幅优雅的中国水墨画卷,在天地间徐徐展开。近日,记者来到上苑村,了解这座宗祠背后的故事和家族渊源。

  芈氏后裔 物竞天择图自强

  严氏出自楚庄王之孙,初祖本姓芈,后人以其谥号“庄”为氏。新朝时,庄氏后裔庄光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相交莫逆。东汉建元五年,刘秀即皇帝位,曾经派人征召庄光入朝为官,他坚持不受,归隐富春山。到东汉明帝时,庄光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而改姓严。自此后裔传之,繁衍为派。

  唐天佑年间,河南光州固始人严怀英随王审知入闽,曾任控鹤军使,颇受信任。其晚年择居侯官县所辖之阳岐乡,开创了阳岐严氏一脉。此后,阳岐严氏历经数朝,世世相绳,播衍于闽、江、浙、皖、湘、赣多省,人丁日繁,渐成世家。

  明永乐年间,在安庆周边生活的一支严氏后裔,因族人跟随明成祖奉天靖难建立军功,在福建境内受赐良田,遂携同族来到闽地定居。几代后,其子孙迁陆续迁徙到今大湖乡上苑村处,开创了上苑严氏。

  翻开有些泛黄的严氏族谱,在清代,上苑严氏可谓是人才辈出。第十六代孙严希捷才思敏捷,制定了“惟孝则忠、登庸俊节、通经致用、翊赞大明、思慎而修、宪章是守、聿光祖泽、作述宜长”等32字的上苑严氏字辈歌。同治七年,族亲严兆麒一举中式,高中戊辰科会试进士。此外,出身于阳岐严氏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严复,与上苑村的严氏族人属于同一支系。

  “据说,严复当年也曾到上苑讲学授课。他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观点,至今依旧影响着严氏族人,鼓舞着大家代代传承自强自立的精神,开拓创新、拼搏奋进。”严氏宗祠理事会理事长严仁龙说。

  如今,在严氏宗祠前,来访者总会看到两个笔直矗立的旗杆。历史的沧桑在旗杆底座的青石上铺满碧绿的青苔。传说这旗杆是族内先辈为进京赶考的学子加油鼓气的“神器”,从前学子赶考前,家人为了给他鼓励,就将旗杆立在门前,倘若学子名落孙山就将其拔掉,意为“倒门楣”。后来,这旗斗杆就演变成考取官宦之家显示荣耀身份的标志,也表达了严氏先祖对子孙后代的勉励。

  上苑衍族 质朴之中孕刚强

  上苑村始建于宋代。明朝时,严氏族群迁徙到此,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逐渐人丁兴旺,又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发展成了如今严姓为主、有着一千多人口的上苑村。

  上苑严氏宗祠是这座古村中最具规模的祠堂。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据说旧祠堂巍峨挺拔、雕梁画栋,可以称为乡村祠堂的典范,犹如镶嵌在首邑深山的一粒“沧海遗珠”,虽身处乡野田间却熠熠生辉,难以掩盖其光芒。

  2016年,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光“侵蚀”,上苑严氏宗祠年久失修,门楣破败。一时间,修建宗祠成了严氏族人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族人的期盼下,担负起这项任务的,正是如今严氏宗祠理事会理事长严仁龙、严为渠两人。

  他们联合族亲严任峰、严希美等奔走呼吁,族人们相继响应,踊跃捐资超过四百多万元人民币。资金到位后,严仁龙、严为渠又联系能工巧匠,精心规划,在尽量保留古建筑地基和部分构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历时五月有余修缮完工,建成了一座建筑面积六百八十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超过三千六百平方米的巍峨建筑,终令古祠堂得到“重生”。

  当走近这座掩映在青山中的严氏宗祠时,你不能不感叹,在这偏远的小山村,竟隐藏着如此壮观的一座建筑。新建成的祠堂为砖木结构建筑,主体建筑分为门厅、庭院、正殿、辅殿等部分。外面高墙环围,内部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古朴庄严,集民俗、文化和建筑美学于一体,是研究农村宗祠文化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时至今日,每年严氏族人依然会聚集在此,举行庄严而又隆重的祭祖仪式,焚起袅袅香火,行三叩九拜礼,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追思之情。

  “族人们十分重视对先人的祭祀,这样盛大庄重的祭祀传统,已沿袭了数百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族人勤劳奋进的美德,伴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里得以薪火相传。”严仁龙介绍道。

  经过岁月的洗礼,严氏宗祠犹如一坛年代久远的老酒,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醇厚芬芳,质朴中更透出了严氏族人对于未来的向往与期盼——延续家族的文化下去,传承严氏的历史。这种传承,激励着他们更好地创造生活,更能让后代子孙受益终身。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