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廊桥遗殇 寻“构件”有望修复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9-26 10:06:30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廊桥档案:
龙津桥,位于廷坪乡流源村,横跨东源溪,东西走向,为单孔木拱廊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乾隆、道光年间重修。现存桥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全长33米,宽4.3米。
三溪桥,又名蔡峰桥,位于大湖乡六锦、坂头两村交界处,因位于雪溪、院里溪、东洋三溪汇流处,因而名之。三溪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单跨石墩木拱廊桥,南北走向,全长32米,宽5.4米,古时曾是闽县、侯官、罗源、闽清、古田五县的交通要道。
官山桥,位于大湖乡六锦村官山自然村,是古时官山通往江洋与福州新店、北峰的唯一通道,为木构平梁风雨廊桥,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同治年间重修,脊檩上有“咸丰岁次戊午恤冬谷旦仝立”题款。全长11.8米,宽4.7米,廊屋两边设护栏,南边有神龛,主祀玄天大帝。
贤武亭桥,位于廷坪乡池坑村,东西走向,原为单跨石板平梁桥,始建于宋重和二年(1119年)。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原石桥之上建木廊桥,桥长15.75米、宽3.65米、高4.1米,河面跨度2.5米。廊屋中间南侧设神龛,祀玄天上帝。
记者 林若野 李煜晗 洪琦
9月15日袭来的台风“莫兰蒂”带来的狂风暴雨,使我县四座古廊桥被大水冲毁,所幸由县科技文体局及时了解情况,并在事后进行了一系列紧急的处置手段,终使得被冲毁的古廊桥有望修复,让祖先的遗产不至于泯灭尘埃。
损毁前的龙津桥。
龙津桥原址已看不到任何踪迹。
台风致廊桥损毁
文保部门全力“补救”
我国现存的木拱廊桥大约只有200余座,其中尤以木拱廊桥最为巨丽,故而学界也将木拱廊桥称之为“古代木构桥梁的活化石”,仅存于闽浙两地,我省仅有80多座。其中,我县境内共有7座木拱廊桥,保有量居全省第三,且建造过程中因地制宜,不费寸钉片铁,仅凭圆形杉木斜穿直插,互相承托而稳固异常,匠心独运,蔚为奇观。
此次被台风冲毁的这4座廊桥,廷坪乡龙津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廷坪乡池坑村贤武亭桥(未定级文物)、大湖乡六锦村三溪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六锦村官山桥(未定级文物),均为木拱廊桥。
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邱长榕介绍,15日台风“莫兰蒂”登陆当天,廷坪、大湖等山区短时强降雨导致溪水骤涨,将四座廊桥冲毁,廊桥的构件被冲散到下游。“我们在得到乡镇报告后,立即向省文物局汇报了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分析研判被冲毁的廊桥构件可能流经的线路,全力组织搜寻打捞。” 邱长榕告诉记者,由于措施及时得力,且官山桥、贤武亭桥的构件,散落的区域较小,工作人员很快就在桥址的周边将这两座廊桥的构件基本找回,抢救廊桥构件的任务取得了“开门红”。
损毁前的三溪桥。
损毁后的三溪桥。
构件寻获大半
四座廊桥有望修复
9月16日,官山桥、贤武亭桥构件已经寻回泰半。而龙津桥、三溪桥下游流域宽阔,且多位于山区,构件的搜索难度较大。“古代廊桥不用一钉一铆,完全靠各个构件榫接而成。构件是廊桥的基础,需收集百分之五十以上,才可能对廊桥进行修复,且收集到的原构件越多,修复效果越好。”邱长榕如是说。
县科技文体局、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经过分析,圈定龙津桥、三溪桥构件可能散落的区域,随即兵分两路,于9月17至20日分别赴连江、晋安等地搜索。“在我们去连江县寻找构件的过程中,当地的文保部门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期间我们得到了三溪桥构件在连江山仔水库的消息后,附近的村民也很热情的帮助我们带路、打捞构件。这些热心人的帮助,有力地推动了搜寻工作的进度。”县博物馆负责人周丕铧说道。
经过数日的搜索,继在山仔水库发现三溪桥构件后,搜索队伍在廷坪东源溪下游水库亦发现了龙津桥构件。至此,龙津桥、官山、贤武亭三桥的构件寻回了大半,三溪桥构件数量也超过了百分之五十,达到了修复廊桥的底限。“几日奔波劳累终于有了回报,我们的心情别提多开心了,在寻到构件时,我们还对每一块大型的木构件进行了编号,方便识别运回。”周丕铧如是说。
邱长榕告诉记者,县内还有众多的古廊桥,这些廊桥修建年代久远,且大部分位于偏远地带,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下一阶段,县科技文体局将针对现有的廊桥进行全面的巡查,力争在年内对境内的廊桥做一次全面的保护和加固,尽力避免天灾对文物的损害。
搜索队积极搜寻三溪桥构件。
在山仔水库找到的部分廊桥构件。
记者还了解到,截至25日,所有寻回的廊桥构件已被运回了各自所在的村子等待重建。“我们将积极寻找省、市廊桥专家到此次损毁的四座廊桥现场查看,规划指导廊桥的重建工作,争取尽快让四座廊桥恢复旧观。”邱长榕说。
千百年来,在全闽的崇山峻岭之间,存在着一座座古廊桥,它们构筑奇巧,似飞虹卧波,静谧在群山深处、横跨于溪流汇聚之所;它们风姿独特,融于山水之间,既方便了村寨乡民之间的来往,也起着沟通山区和外界交流的作用。明末清初文学家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此一言,说的正是廊桥,亦尽述了廊桥之美!
廊桥因为多建于河流交通之要塞,水流冲刷之所,故而常为水患所毁。而一旦廊桥被毁,当地人也会尽快组织人手修复,若查看有关廊桥之史料,不乏“洪水冲圮,几建几毁”、“概桥之‘罹难’,多因水患”的字样。无怪乎有人会说,一部廊桥史,也是一部廊桥抗洪史。更是一部人与自然的抗争史……
在此次古廊桥构件的寻找之路上,县文体局、博物馆等单位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寻找构件“把脉”、近到县内的廷坪、大湖等有关乡镇,远到连江、晋安等县区也多次帮忙组织人力在境内配合搜寻,市内多家媒体也奔走疾呼,为之贡献心力。多部门的联动配合是此次搜寻工作顺利的关键之一,也当是古廊桥重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找到几个老师傅,他们表示愿意带着徒弟为重建廊桥贡献一份力量。” “恩,那很好啊,请尽快约个时间,我和他谈谈具体的事宜” 这是采访的过程中,县科技文体局的工作人员和邱长榕的一段对话,由是观之,古廊桥的重建当值的期待吧。
朋友们,虽然目前四座古廊桥大部分构件已找到,但仍有构件遗失。为加快修复工作,县科技文体局发布征集令——群众如有发现疑似廊桥构件,可联系县博物馆(0591-2298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