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闽侯古廊桥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6-06 10:53:30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廊桥,又称风雨桥、虹桥或厝桥。称其风雨桥,是因它能遮风挡雨;叫它虹桥,是因它形似彩虹,与《清明上河图》中疑已失传的“虹桥”结构相似、技术相同;说是厝桥,是因桥上加盖了廊屋。明朝的陈世懋曾在《闽都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说的便是这风雨廊桥。廊桥的木拱架全部由圆木架织而成,不用一钉一铆,堪称“中国一绝”。

  闽侯大地,有着众多廊桥,它们耸峙在两山之间、清流之上,在交通不便的时代,不仅是连接各村的交通要道,也是小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和重要信息的发布站。如今,这些廊桥多被闲置,但它们美丽的倩影和精湛的造桥技艺,仍然吸引着众多人士的目光。

  白沙远济桥

  远济桥又名石陌桥,位于白沙镇联坑村南山涧上,横跨大目溪,东西走向,为单孔木拱廊桥。两岸岩石为桥台,木拱构架为斜撑式,飞架水上,顶排架以木梁,桥面横铺木板。廊屋单檐悬山顶,高4.5米,四柱九檩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两侧设木护栏,全长23米,宽5米,桥身距溪底高20米。琼楼高悬,山瀑飞泄,在周围葱翠的山景映衬下,宛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远济桥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此地为古时福州出省晋京必经之西驿道。桥亭上悬挂一酸丝木匾,匾上镌刻“远济桥”三个隶书大字,并阴刻方寸行书跋文,详细记载建桥历史背景、时间,“是溪旧无桥,徒涉者数濒于危,壬辰之夏,爰诸君子集议建桥,季秋属役,越癸巳季冬告成,颜之曰远济。远济,云者谓之千里之远,百代之远,无弗盖者二义也。况远方观感更创所未兴者,以转相济远代同志,且仍所已成者,以永相济二义外实又兼二义也。呜呼!士以济天下为己任,苟利于物得为则为之,而岂独一桥哉。一桥其济天下之见端也。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桥匾为清光绪年间进士、邑人陈景韶所撰书。该匾现藏于闽侯县博物馆。

  远济桥年久失修,再遭台风袭击,部分梁构架腐烂朽断,屋顶瓦破雨注,有毁于一旦之危。2007年,在闽侯县政府与白沙镇政府重视和支持下,联坑村委会邀请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全面规划设计,并邀请寿宁县著名桥梁匠师郑多金等主持全面修复工作,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古桥终于得以保存下来。

  廷坪龙津桥

  龙津桥位于廷坪乡流源村,横跨东源溪南北岸,东西走向,全长33米,宽4.3米,为单孔木拱廊桥。

  两岸以峭壁巨岩为桥台,上架由圆杉木搭成的八字木拱,拱上架木为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身高悬在距溪涧12米的空中,犹如彩虹横空,十分雄伟壮观。廊屋为四柱九檩抬梁式木构架,面阔四柱三间,纵深十二柱十一间,共十一楹,四十八柱,高3.72米,悬山顶,上覆以青瓦。廊两边设置有长木凳,凳高0.56米。桥上设有神龛,祀奉玄天上帝,并保存有明代木雕神像。两侧设有栏杆,高1.18米。龙津桥布局谨严,结构精密,技艺精湛。

  在廊屋南面东侧,竖立有两块清代石碑,一为重修龙津桥捐资碑,碑上阴刻着各村村民献资情况。另一块碑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所立,碑文曰:“夫以建造浮桥,原以因济渡之思,整修陆路,亦以计行迈之艰。事固贵以并举,功实难以独任。如今龙津之桥,而亦有路者,始则创自崇祯之四年,继则修诸乾隆之廿载。深无历浅无桥,揭彼岸同登,往者过,来者续,同行共践。独是历年,又以长桥生寂寞之嗟,契世俱迁,古路极崎岖之叹。履此桥者难免于身恐坠,由是路者不无阙足因伤矣。是故,数人倡始,舍身托奔之劳;众姓咸欢,随处结捐资之处。重兴者木匠,桥既造兮,落成鸠集者,土木路既修兮平坦。然桥既造兮,路既修兮,岂但龙津已哉。则龙津而外曰下雄,曰蜞坑、曰雄尾、曰珂琦,此四桥者为龙津之同途,而今亦与龙津而俱成焉。非必横木为约,依古昔之规模,而惟此砌石为桥者,行今兹之改作。愿结良缘,共襄盛事,为善匪浅,获福无崖矣。撰缘序石井队,亦笏石司兴化吴光光,副缘首、绅带陈昭峰,绅带陈昭布、方敷诠,大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十二月吉旦。总缘首流源方茂津、蓝峰、郑茂安,副缘首后洋郑高贤、郑叶新。”

  从桥碑记载可知,龙津桥旧时为浮桥,此桥创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乾隆、道光年间重修,基本保持原貌。桥除部分屋檐、挡雨板等毁损外,其余梁构架等基本保存完好。在桥东端南侧近处,还发现一段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题写的摩崖石刻,全文右读直下,阴刻楷书曰:“古田县□□官陈□□舍财结东□道□绍定元年立。”碑刻风化严重,部分文字难以辨识。

  龙津桥是闽侯县已知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明代单跨石墩木拱廊桥。1997年12月,闽侯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流源村考察时,发现龙津桥正在被拆,急忙协同廷坪乡文化站向流源村老人会说明该桥的文物价值及保护意义。村民得知该桥的历史价值后,马上停止了拆除工作,并积极集资对龙津桥进行全面整修。历经300多年风雨的古桥遂得以保存。1999年10月,龙津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湖三溪桥

  位于大湖乡六锦、坂头交界处,因雪溪、院里溪、东溪三溪在此交汇而得名。这里是闽侯县少数民族畲族同胞的聚居点之一,古时曾是闽县、侯官、罗源、闽清、古田等五县的交通要道,大湖至今还保留有宋代五县寨遗址,为当时屯兵之所,曾设五县寨巡检。

  三溪桥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侯官县大湖乡分县管鼎建,为单跨石墩木拱廊桥,全长32米,耸立在雪溪东、西两岸半山悬崖峭壁间,似飞虹悬空,奇峻非常。桥墩以峭壁上巨石为基,用花岗岩条石垒砌承架。梁构架用27根粗大长杉木,以榫卯结构组成多节拱骨,交错搭置,相互依托,形成八字形拱架。大小梁木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精密。桥面横铺木板,建有廊屋四柱三间,纵深十二进。两旁护以栏杆,上端置有防风雨的挡板。廊内设有长凳。桥头供奉佛像。廊的柱、梁、枋等均用杉木榫接穿插构成,不用一钉一铆。廊屋系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宽5.4米,高3.7米,布局谨严,技艺精湛。在桥南的岩石上,还镌刻有一段文字,记载着清道光年间建造三溪桥募资集资的情况。

  三溪桥桥廊24对梁柱,每对均有楹联,有赞颂风物景致的,有借景诉说历史典故的,还有颂扬人文奇观的……这些含义隽永的楹联,不仅给古桥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也给古桥增添了几多人文气息。

  相传三溪桥上所有的楹联均为罗源名秀才张业阁撰书。说到这个秀才,乡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张业阁带一名书童前往福州参加考试,途中在客栈住一宿,翌日在支付房租时与店主发生争执。店主说:“你昨晚明明是三个人住在我店,今天你却说只有两人,读书人哪能这样不老实?”张业阁辩解说:“我一路上只与书童二人相伴同行,哪里来的三个人?”店主理直气壮地说:“你还敢抵赖,昨晚你身后还有一个戴竹笠、低着头的客官。”业阁闻听此话,二话不说,付足三人房租,也不参加省试了,与书童半路而返。原来,业阁之父曾对其说过,自己一生为官清廉、谨严,但却做了一件错事。在知县任上,曾误断一案,将一个无辜子民活埋,行刑时,他要了一顶竹笠戴。张业阁想,昨天那个戴竹笠的客官定是冤鬼跟来了。从此以后,张业阁不再赴试以求功名,而是隐居乡里,一生积德行善,以减轻其父的罪过。传说终究是传说,它也许只是先人利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劝告人们多积德行善,少做愆过之事,以免遭报应。

  三溪桥是五县能工巧匠集体智慧的结晶。1997年5月,闽侯县博物馆馆长曾江在《中国文物报》上以《榕桥奇观——三溪桥》为题作专门介绍;同年6月,《中国文物报》以刊头形式,将三溪桥列入“中华瑰宝”加以宣传。

  廷坪坑坪桥

  位于廷坪乡石洋村坑坪自然村,横跨溪涧上,南北走向,为单孔木拱廊桥。

  两岸桥堍用条石垒筑成方状石墩,其间跨以圆杉木分三组作拱形架,架上横铺长条木板为桥面。廊屋为四柱九檩抬梁式木构架,面阔四柱三间,进深十柱九间,全长26.1米,宽6.38米(出檐1.1米),廊屋高3.6米。歇山顶,上覆青瓦。在廊屋内侧两旁设有木板长凳,外设有条状木栏杆,护以遮雨板。屋内西侧中间辟为神龛,祀玄天上帝。在东侧横梁上悬挂一长方形木匾,匾上墨书有廷坪乡等村民乐助建桥工天的名单。

  坑坪桥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据说桥旁原竖有三方石碑,惜今石碑已佚,仅存碑座。整座廊桥除北面桥堍局部石基崩塌、桥身两旁部分木挡板脱落外,其余部分保存较为完好。

  (□古桥风采 ■曾江 林展飞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