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振兴舞台,别遗忘老骥

http://www.mhnews.com.cn  2018-01-03 10:33:19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嘉桂岭·思夫》(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表演)

  《金龟记·杀叔》(福州市艺术学校表演)

  《张凤戏秋娟》选段(闽侯县闽剧团表演)

  岁末年初,大银幕、小荧屏新年档的争夺格外激烈。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流量小生小花担纲的大戏,势必要有几位“老戏骨”坐镇,为全片水准保驾护航。韶华易逝,人们通常爱慕年轻美好的容颜,殊不知艺术的成就和传承,常与“夕阳”为伴。一个月前,福州闽剧界举办了纪念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林芝芳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透过闽剧林(芝芳)派艺术的前世今生,更让人感慨舞台艺术的振兴,不能遗忘老一辈的示范与传承。

  林芝芳是闽剧著名的“后四大名旦”之一。依凭聪慧、禀赋和勤学苦练,他主演了《窦氏女》《嘉桂岭》《珍珠衫》《红裙记》《凤仪亭》《王昭君》《梁天来》等百余部戏,精妙生动地塑造了三巧儿、貂蝉、花木兰、柳氏、李小环等众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各具特色的舞台形象,赢得了广大观众真心的热爱,被著名作家郁达夫赞为福州的“梅博士”,更被闽剧观众誉为“旦角通才”等。

  在艺术创作中,林芝芳对人物角色有着精准的把握和逼真的塑造,使舞台表演与人物生命融为一体。他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那是闽剧艺术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名家辈出、群艺荟萃、剧目创作极其活跃。林芝芳博采众长,跨越多个行当,娴熟运用各种程式,使闽剧表演升华到新的高度。比如闽剧男旦武戏的出现,应是林芝芳在饰演百花公主李小环时,最早运用“鹞子翻身”“卧鱼”“探月”以及刀枪开打等动作,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此外,他还大胆汲取民间音乐和其他剧种曲调的精髓,对闽剧进行改腔、创腔,创造了悠扬婉转、扣人心弦的“走上坡”唱法,丰富和发展了闽剧唱腔。可以说,林芝芳为旦角表演的拓展,为闽剧艺术的传扬光大,蓄积了丰厚的艺术宝藏。

  今天,人们深情纪念林芝芳,还在于他对传承闽剧艺术的贡献。他曾于1952年携导演的《钗头凤》晋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周恩来总理对他说,“我听过你的唱片,希望你回去后,好好培养闽剧后一代”。回榕后,他遵照总理嘱托,把自己的艺术精心传授给后辈,提携了郑小芳、严美丽、王梅芳、周淑琴等一大批新人。在对女儿同时也是青年演员林秀英的培养上,他深知自己脾气急,出乎众人意料地选择亲传的得意门生刘小琴来当女儿的师傅。1958年,林芝芳出任福州闽剧院首任院长,他示范演出了名作《王昭君》,1962年福州市举办闽剧传统剧目展演及老艺人示范演出,当时已息影戏台多年的他一丝不苟地完成排练,倾力献演了《红裙记》,并把其中最精彩的折子戏《认痣》毫无保留地传给弟子。

  为培养闽剧后辈,林芝芳可谓殚精竭虑、倾其所有,这才有了去年11月30日那场精彩的林派艺术专场演出(见题图)。而在纪念活动中,福建闽剧老艺人之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让筹备工作踏实有序。在学习纪念老一辈艺术家的过程中,闽剧老艺人们展现了他们感恩的心情和执着的态度。对舞台艺术精益求精的初心和情怀,其实就贯穿在这些平凡而具体的过程中。比如展演的经典折子戏《张凤戏秋娟》,得到了闽剧名家林瑛的指导。闽剧界纪念林芝芳,传扬他砥砺前行、心系艺术的精神,这样的示范和传承本身就是最好的践行。

  当前,我省以戏剧为主流的舞台艺术大都走到了进一步传承、创新的关口,同时要面临机遇与挑战。在大力培养后辈梯队的同时,注重流派特色、继承名家风范是不可轻视的一个环节,唯有强化对前人智慧的学习,才能进一步拓展舞台艺术的空间。

  (福建日报 记者 杨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