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焦点图片 >> 正文

闽侯籍吴则文 倾情吟唱闽剧小生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6-02 09:41:1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喜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兰花赋》剧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吴则文在家仔细揣摩剧中人物神态。 李煜晗 摄

  《兰花赋》剧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则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台下,他风度翩翩,亲近平和,如同一名温文尔雅的青年学者。而台上,他既可以是儒雅的书生,也可以是英武的将军,无论哪个角色,都演得有模有样,他就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福州闽剧院当家小生吴则文。近日,记者来到这位戏曲界“当红小生”家中,听他聊起了那些背后的故事。

  第一个获“梅花奖”的闽侯人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此届“梅花奖”更是从全国90多台戏剧中经过层层选拔,角逐出15朵“梅花”,竞争之激烈难以想象,而吴则文则是福州市继闽剧名家陈乃春之后,时隔24年再度获此殊荣的闽剧演员,也是第一个获此荣誉的闽侯人。

  谈起5月22日获得的“梅花奖”,吴则文总是说这是大家的功劳,这份荣誉属于集体。“《兰花赋》中我扮演严子轩,让我对戏曲表演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吴则文如是说。2003年他开始演绎《兰花赋》中的角色,经过14年揣摩严子轩这个人物形象,他领悟到每个戏剧都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心思去揣摩,让人物更加鲜活饱满,应该突破为人物量身设计的动作,走进所要塑造人物的灵魂深处,才能在舞台上突显角色本身的人格魅力。

  与闽剧的不解之缘

  “家里的长辈爱看闽剧,小时候就经常听他们讲闽剧里的故事,在耳濡目染中我也就渐渐地喜欢上了闽剧。”回忆起与闽剧的结缘,吴则文颇为感慨。那时候逢年过节每当村里有闽剧演出时,他便央求父母带去早早的在那排队守候,总是全神贯注地观看,甚至有时不自觉地学起台上演员的动作。也正因为对闽剧如此的热爱,1990年从青口大义中学毕业后,吴则文便毫不犹豫的选报了福州艺校的闽剧班。

  好的戏曲演员几乎都离不开童子功,可吴则文是个例外。开始练功学戏时,他已是16岁,相较其他闽剧学员,他的年龄要大些,基础功自然比不上其他人,“我知道自己缺少幼功,但我坚信“滴水穿石”,肯下功夫就会有回报。” 吴则文说,于是他每天五六点就起来练台步、跑圆场然后等大家都到齐了,再一起跑圆场,练靶子功、刀枪,并日以继夜的练功、吊嗓……如此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闽剧班中的佼佼者。

  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

  不论成功前还是成功后吴则文始终挂念自己的母校以及父老乡亲。“虽然只待了两年,但我的闽剧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吴则文充满感恩地说道,1992年他从福州艺术学校毕业,毕业之后他仍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动态,母校从白马河附近经多次迁徙到现在位于甘蔗县城,每次的变动,吴则文都如数家珍。“现在母校也在闽侯,每次校友聚会我回到闽侯就跟回家的感觉一样。”吴则文说,现在他也偶尔回母校指导学习闽剧的学弟学妹,希望他们有一天也能够收获成功。

  “曾经闽侯闽剧团有邀请我回闽侯工作,我当时非常心动,也很想回家乡,”吴则文说道,“但那时候我已经是团里的定向培养生,没办法走,这件事一直到现在都留有遗憾。”谈起这些,吴则文心中仍是沉甸甸的。

  “在外学习时,我就一直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学成回家乡演出给乡亲们看看。”1993年,吴则文第一次回青口宏屿村进行演出,他既激动又担心。当晚演出的时候几乎全村的人都来看,团里面的领导还特地提前让他排练了折子戏《春江月》,叫他进行加演,虽然那时的折子戏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还是收获了父老乡亲满满的掌声。这件事直到现在,吴则文还历历在目,对父老乡亲的鼓励让他非常感动,在此后的演出中,每每想到这些鼓励他便干劲十足。

  〉〉〉拓展阅读

  闽剧作为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还远播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曾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

  在闽剧道路上跋涉25年的吴则文,用他获得的荣誉诠释闽剧的魅力。如今,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演员加入到闽剧这个行列,让闽剧优秀传统剧目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闽侯乡音 记者 方玲燕 李煜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