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种油菜 赚钱拿来养古厝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3-31 14:51:02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闽侯县白沙镇新坡村有一座近300年的江氏古厝,又称永奋永襄厝,占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是我省目前为止发现的保留较完整的清代建筑之一。由于历经百年沧桑,加上古厝中多数村民搬离,古厝一度破败,虽然政府拨款50万元进行修缮,但古厝的日常维护费用让江氏后人捉襟见肘。
当地村民探索古厝保护利用新模式,种了上百亩油菜,请来专业公司进行策划营销,通过“油菜花海”吸引游客,门票收入用来维修保护古厝,4年下来,基本实现了初级可持续保护,破解了古民居保护的资金难问题。
数百年精美古厝两大谜团待解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约50公里到达白沙镇新坡村。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怡人,远处青山环绕,近处农田上开满油菜花,还不时能看到白鹭觅食,江氏古厝就处在这样一片田园风光之中。
江氏后人十分好客,得知记者来访,都忙着给记者指路,帮忙寻找最佳拍摄位置。
据了解,江氏古厝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开始建设,江永奋、江永襄两兄弟历时59年才全部建成。古厝坐北朝南,纵向排列5座,加上旁边两座共7座,拥有大大小小的房间200间。
在江氏古民居保护协会会长江爱义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进入古厝,发现宅院内木雕艺术十分精妙,无论是插屏、橼头、门窗、格扇,还是外露的斗拱、梁枋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其中最精妙的当数古厝书院,该书院是江氏家族专供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占地400多平方米,全木构双层阁楼,阁楼梁架雕饰十分精美,尤其是美人靠,上面雕有108组人物故事和福禄寿喜吉祥文字及花卉图案。
古厝旁边的附属花厅是一处充满意趣的花园,前天井有鱼池、假山、山洞并植有果树,墙角有一个重檐攒尖八角半边亭。亭子不大,但是垂莲、雀替和梁枋等镂雕木构样样俱全,曾是当年大户人家小姐抚琴读书的地方。
最能让人感受到这座“豪宅”辉煌的是古厝的厅堂。整个厅堂宽9米、深20米、高10多米。“据当时来考察的专家说,这个厅堂是福建省古民居中最大的,可能还是全国最大的厅堂。”江爱义告诉记者,这个厅堂可以摆下100桌酒席,以前过节时厝里几百人都在这个厅堂吃饭。
“在世人看来,这么大规模的建筑一定是官宦人家或书香门第的祖屋,但是江氏族谱记载,江氏家族世代务农,而且由于断谱,建古厝之前的事只字未提。因此老祖宗靠什么建起如此庞大的祖屋至今还是一个谜。”江爱义说,除此之外,古厝石材用量很大,最长的石条重达3吨,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如何运输也是一个谜。
油菜花海门票收入用来维修古厝
江氏后人对老祖宗留下来的祖屋格外珍惜,也感觉很自豪。上世纪80年代,古厝里面还住着半个村子的人,后来很多村民出外经商,有些则搬到了新房子里。
“没有人住,古厝损坏很厉害,一些土墙也开始坍塌,看着令人心疼,我们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宝物消失。”江爱义说,村里的几位老人组织了一个江氏古民居保护协会,为保护古民居四处奔走,他们一边四处奔走募集古厝修缮资金,一边请县博物馆专家、文物局专家研究古厝的艺术价值,并制成古厝文化底蕴解说牌放在各个院落。
在江氏古民居保护协会的努力下,政府拨款50万元,村民集资了18万元,用于修缮古厝。但对于规模庞大的古民居维修来说,这些钱犹如杯水车薪,而全部靠政府花钱保护也不太现实,怎么办呢?江氏后人积极探索保护古民居的新模式,政府支持和村民自救双管齐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难题。
“2010年11月,大家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就有了种油菜的计划,想通过油菜花海吸引游客到江氏古厝游玩。”江爱义说,村民们都很支持,在两三个月内就将手上的土地流转到江氏古民居保护协会,大家还凑了一些钱,种了100亩油菜。
江爱义说,他以前是做软木画生意的,有一些营销推广意识。“油菜花再美,也得有人知道才行。”江爱义说,他们请了一家公司进行营销策划,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个渠道做广告,2011年光门票收入就有20万元,油菜籽榨油收入9万元。
“门票收入全部用于江氏古厝的日常维护,虽然不多,但能进行一些基本的日常维护。”江爱义告诉记者,虽然以后3年游客数量有所减少,但每年门票收入还是有七八万元。“下一步还将种大量的茉莉。目前已经实现了最初级的保护,但是要想让古厝重焕光彩,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江爱义说。
江氏古厝保护模式值得借鉴
江氏古厝这种靠政府支持和村民自救破解资金难的模式是否值得推广?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建省古建筑专家陈朝军。
陈朝军告诉记者,福州古村落数量非常庞大,如果全靠政府保护,将面临资金难题。陈朝军说:“夸张点说,将福州所有的古民居修缮一遍,估计一年的财政收入都不够。”
“江氏古厝的保护模式对其他古民居的旅游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陈朝军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有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投资。“做古民居旅游开发,一定要有风险控制意识。在投资之前,要事先评估景点的旅游价值,考虑游客性质、数量、消费情况,切忌盲目过度投资,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陈朝军说,江氏古厝保护就有很强的风险控制意识,当地村民种油菜和茉莉,是考虑到这两种植物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
“古民居的营销也非常重要,通过与公司合作,加大江氏古厝的宣传力度,这种操作模式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带来一定的知名度。”陈朝军告诉记者,古民居开发旅游一般都比较单调,而江氏古厝通过油菜花、茉莉花吸引游客,找文物局挖掘文化底蕴都是增加旅游项目丰满度的方式。这还不够,还可以在离古民居一定距离的地方设立新区,适当提供一些休闲、养生、娱乐、餐饮等配套项目,但不能过度商业化,破坏古民居原有的风貌和生活环境。
“另外还要做好配套设施服务,比如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消防安全设施建设等。总之开发一定要以保护为前提。”陈朝军说。
专家建议分类保护古民居
那是不是所有的古民居都可以通过旅游开发来破解资金难题呢?
陈朝军表示,古民居保护不能一刀切,一拥而上搞旅游开发,而应分类管理,因地制宜。
陈朝军说:“开发之前,要评估价值和可能的游客数以及盈利情况。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开发:一是规模很大形成风貌区,如三坊七巷;二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如名人故居、马尾造船厂等;三是周边有很好的风景,如江西婺源等;四是古典园林。”
“对于那些没开发价值的古民居,应探索多元化保护模式,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捐资、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保护,在严格遵循保护规划、承担保护修缮义务的基础上,让当地居民享有古民居的居住权、使用权或经营权。比如地段较好单独保留下来的老房子,可以无偿提供给适合的人家或者单位使用,但使用方式要限制,不能随意更改破坏,还要负责保护修缮,文物部门要定期监管查看;对于规模大但不具备开发价值的古村落,可以由有营销能力和收购能力的开发商进行收购或者租赁,然后做别墅销售或者租赁,但是对使用方式有限制,不能随意改造,必须有人住或者雇人住;对于那些处在深山,不具备开发价值的古民居,可以出售或者出租给别人做会所,在不随意改造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经营。”陈朝军说。
(福州晚报 记者 张维璟 陈银燕 通讯员 张敏/文 记者 陈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