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厦大孙世刚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坚持笔批论文

http://www.mhnews.com.cn  2015-12-08 11:00:24   来源:东南快报    【字号

厦大孙世刚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坚持笔批论文

  备受国人关注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昨日公布。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当选中科院院士。

  据悉,此次共有三名厦大教授入选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选人。三位初步候选人分别是:化学部、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60岁),地学部、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戴民汉(50岁),化学部、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谢素原(47岁)。

  昨日,记者连线厦门大学等多部门进行了采访。

  学生眼中的他

  多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笔批论文

  东南快报记者昨日从厦门大学宣传部了解到,昨日厦门大学第一时间了解到了孙教授当选的喜讯,目前包括孙教授在内,厦门大学总共有12位中科院院士。

  据介绍,孙世刚1982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是土生土长的厦大人。因为孙世刚昨日还在北京,记者未能采访到本人。不过其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们都评价孙世刚是个学术派,除了几十年如一日搞科研,还长期担任主讲老师,就连当时厦大搬到漳州校区的那10年,也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厦门大学教授姜艳霞既是孙世刚的同事也是他的学生,他们相识16年。1999年,姜艳霞成为孙世刚的第一个博士后学生,她认为从那时起孙老师就潜移默化地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姜艳霞说。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甚至连本科生的论文也一篇篇改过去。姜艳霞还记得自己刚开始博士后的第一篇论文,被孙老师仔细修改。孙老师不单是笔批论文,改完之后,还会把学生叫到身边,把文章每一个细节一点点讨论过去,告诉你为什么这么改,怎么改比较合适,所以他的学生进步非常快。

  同事眼中的他

  不搞学术权威,鼓励进行讨论和争辩

  作为同事,姜艳霞认为自己所在的团队气氛也是活跃和平等的。“科研没有权威,不然何来创新。”这是孙世刚常常对同事们说的话。他鼓励同事们在进行科研时进行讨论和争辩。“这样的平等平和的气氛非常难得。”一位同事说。孙世刚在学术上是严谨的,不过学术之余,同事和学生眼中他不是一个古板的教授。

  “跟着他很快乐,气氛也很活跃。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一点架子都没有。”姜艳霞对自己的老师兼同事这么评价。周末的时候他会和学生爬山运动,以前还带着我们去环岛骑车。在校园中,也经常看到孙世刚和妻子一起散步。

  “不过孙老师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他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井井有条,并且转换状态的速度非常快。他可以前十分钟做行政,再十分钟就处理科研。”姜艳霞说,“所以他当副校长的那段时间,行政和科研都没落下。”姜艳霞认为自己的老师非常会挤时间和安排好每一件事。平时,孙世刚一到办公室里就会写各种小纸条,做一件事打一个勾,当天的事情当天结。一个事项接着一个事项,效率非常快。和孙世刚一起出差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他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抱着笔记本电脑在批改学生的论文或者看文献。上了飞机,一过了禁止开机时间,就能看到他马上打开电脑继续工作。

  厦大院士的学科分布

  12位科学院院士,9位出身化学学科

  同时,记者从厦门大学了解到,除了目前在厦门大学工作的孙世刚,新晋两院院士还有两位厦大人,这两位是厦门大学校友,一位是厦门大学1979级化学系校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席振峰,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是浙江校友会理事长、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纯,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席振峰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陈纯1982年1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控制理论专业,现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另外,从目前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的名单来看,包括孙世刚在内,有9名在化学学科,2名在生命科学学科,1名在海洋学学科,前两届当选的院士分别是焦念志和韩家淮。在化学学科“出产”的院士中,1980年和1991年均分别有两位当选院士。1980年由蔡启瑞和田昭武当选。蔡启瑞长期从事催化理论、酶催化和非酶催化、固氮成氨、碳一化学、轻质烷化学和结构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田昭武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及相关仪器的研制。1991年由赵玉芬和张乾二两位专家当选。张乾二在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中,研究新的耦合系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发展了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和多电子体系的量子化学研究。赵玉芬主要研究有机磷化学。

  另外,1993年当选的黄本立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1997年当选的万惠霖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催化方面的科研和教学,2001年当选的郑兰荪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2005年当选的田中群主要从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谱学电化学研究。

  福建盛产化学学科院士

  福建院士共有18位,出身厦大福大居多

  来自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办公室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包含已故院士魏可镁在内的福建院士有18位。在闽的院士中,化学学科是大户。而且高校中,厦大福大也是出品院士的大户。

  例如蔡启瑞、黄本立、田昭武、田中群、万惠霖、张乾二、赵玉芬、郑兰荪均是出身化学学科,是厦大出品的化学学科院士。除了化学学科,厦门大学出品的院士还有韩家淮,为细胞生物学专家。现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部(医学部)主任、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细胞应激与稳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是长江学者、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崇惕也是毕业于厦门大学,目前是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

  另外,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吴新涛也是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任福建省科协主席、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

  除了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也是院士大户。福州大学的院士均为化学学科,已故院士魏可镁毕业于福州大学,是化肥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的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洪茂椿是无机化学家,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农学方面,有两位院士,分别为谢华安和谢联辉。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1996年至今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1997年至今兼任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是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病毒学家,农业教育家。从事农业教育38年。对中国水稻病毒病的毒源种类、分布、传播、测报和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甘蔗、烟草、番茄、水仙和香蕉等植物病毒病的研究颇有建树。

  相关新闻

  两院增选院士最小年龄仅43岁

  在历经将近一整年的层层筛选下,新增选的151名两院院士新鲜出炉。在这些被誉为“国之大器”的精英中,最小的只有43岁。

  这也是去年院士制度改革以来,“两院”首次按照新章程和细则增选院士。

  中科院今年共增选出61名。其中女性9名,男性52名,新当选女性院士的数量和比例,均为规范院士增选制度以来最多的一次,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3.9岁,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69岁,60岁(含)以下的占88.5%。 据界面新闻

  人物名片 孙世刚

  孙世刚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在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国家博士学位,先后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界面电化学所和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年起历任厦门大学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

  孙世刚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和表界面科学研究。他长期立足基础研究,结合实际应用,针对电催化领域的科学难题,注重发展原创性的研究方法,系统深入、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具有引领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他1987年学成归国到厦门大学工作,致力于开拓原子/分子水平电催化研究。

  (东南快报 记者 齐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