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猴王庙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7-25 09:45:20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传播保护这些财富是我们义不容辞地责任。在闽侯县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悠久的古村比比皆是,诸多凝聚着我们祖先智慧和劳动成果的古建筑亦星罗棋布其间,有的早已闻名遐迩,有的却善不为人知。本报在514期已然刊载了《古祠堂的前世今生》一文,对青口的大义陈氏祠堂进行了详尽的报道,本期特再刊载两篇相关稿件以飨读者,希望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社会大众一起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点滴心力。然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千室之邑,野有遗贤。若有贤达有佳作线索,可拨打本报热线22077110,共襄盛举。
未建庙前村民祭拜的石坛。
“猴王庙”全景图。
嘉庆年间重修庙宇的石碑。
最近有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小箬乡尚锦村,参观了一座“猴王庙”。猴作为灵长类动物,浑身透着一股机灵劲,看上去憨态可掬,是古往今来人民心中聪明伶俐、追求自由的象征,中国人传说的两位先贤——东王公和西王母据说都是猴神,山海经对此有着详细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像人、有尾巴、头发乱蓬蓬地、尖牙喜欢啸叫,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一只猿猴吗?可见中国的猴崇拜是由来已久的了。
这座当地人称之为天王宫的建筑,本世纪初进行了重修改建,殿宇气势恢宏,在偏僻的农村显得“鹤立鸡群”,加之保留了诸多古色古香的文化遗迹和传说,使人畅游之际,不禁流连忘返。“山野之间,能有此胜景,如何能不记之铭之,让自己的记忆中添多一道风景呢。”同游的同事如是说道,我甚嘉斯言,由是与庙内人攀谈,了解天王宫的过往,记叙成文,亦不虚此一行也。
“猴王庙”如前文所言,大名天王宫,地处于尚锦村海拔730米深山顶的九仙岩景区,站在庙宇高处俯视,可远眺闽江,颇有一种“登临绝顶而众山小”的感受。庙宇是由当地村民筹款再修的,并且由住在庙里的几位老人负责看管。作为闽侯天王宫的祖殿,“猴王庙”颇有盛名,参观的人不少。庙里的老人陈景星也很是健谈,说起古庙的历史,言辞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在陈景星的讲述中,古庙的历史如一幅画卷铺陈开来,话说明孝宗年间闽江沿线大旱,生灵涂炭。传说齐天大圣显灵,使天降甘霖。民众摆脱灾荒后,相约在九仙岩棋盘石设坛焚香,供奉齐天大圣,引来各地上香者络绎不绝。此后,民众又在九仙岩凤冠顶建起齐天大圣庙,庙内还供奉鸦王大圣、雀王大圣。
“古庙后殿供奉的是土地公公,土地殿之前有一处石子堆砌的石坛,据村里的老人讲说,石坛的历史甚至比这座庙还要悠久,我们都认为这里应该就是古代村民焚香祭拜的地方。”陈景星说,他还告诉记者,石坛右侧的楼上还有两座80年代委托福州的手工艺人雕刻的猴王木雕神像,惟妙惟肖,可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每年到祭神朝拜的时候,我们就会将‘猴王’带出来巡街,接受四方信徒的供养,那时候可热闹了,不但本地人会来祭拜,还有许多外地人也会前来。”今年67岁的陈学畅老人笑着说。
“勒碑铭文所以记功德也乎,无功德可铭又何姓名可勒焉。……三圣声震动四方,乐助不惮跋涉之劳,募题妆塑,重脩更立灯田以祀朝夕。……使不勒名于石,何以招兹来许,俾后人知前人之尽力于斯。……”在庙前,记者看到了一块石碑,这是一块清嘉庆年间所立的碑文,大意是记叙昔年建庙者的辛劳,希望后来人记住前人之不易,珍惜文物,使其传之久远的意思。按照这块碑文记载,确定天王宫在嘉庆年间已经达到了全盛期,宫观经历代修建规模遂得以壮观,楼阁布局愈加完善。
嘉庆后,天王宫虽然也多次扩建翻修,如嘉庆十九年扩建两侧禅房,光绪五年复又重修主殿及八角楼等,都让古庙增辉不少。然而旧日天王宫系土木结构,虽然几经翻修,却也饱受风雨侵袭,加之近代又逢“破四旧”运动,最终在历史和人文因素的侵袭下,天王宫损毁仅剩主殿一处存留,昔日围绕主殿的土墙也多处坍塌。
改革开放之后,乡贤陈明栋、陈明杰等四处奔波筹款重修,陆续恢复了石墙、拜台、八角楼等昔日建筑。二零零一年,尚锦村民再次组建修缮理事会,筹款一百万元对主殿实施重修,历时两年乃成。新建成的天王宫坐西面东,前后五进,门朝进香台,后耸八角楼。大殿居中,殿内八将两列,殿外钟鼓楼、神马房、过雨亭,环列周围,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在保留原古建筑典雅风格的同时,也不失现代的古朴大方,成为了山野间的一处胜地。“2013年,天王宫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箬乡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此地旅游文化的开发,先后补贴了十五万元,修缮了停车场、步道、观景亭、公共卫生间等基础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我相信‘猴王庙’明天会更好。”陈景星笑着说。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