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部门动态 >> 正文

毁家纾难盛名远 爱国勤俭家风传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1-12 16:13:01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整洁干净的小道,一栋栋统一设计的多层楼房,畅销福州的苦笋……这些年,大湖乡东姚村从一座僻处偏远的小山村华丽转身,亮出了不逊色于县城的“城市范”。这既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也和小村里流传着的“爱国勤俭”家风有关。这爱国和勤俭怎么会融为一体,成为东姚人之家风呢?近日,记者来到了东姚村,寻觅背后的答案。

  说起东姚人“爱国勤俭”的家风,得从一个叫做姚孝潮的人说起。姚孝潮,字义韩,1915年出生于东姚村一户善制竹器的人家。因为姚孝潮是家中独子,自幼其父便对他钟爱有加,不惜花重金送姚孝潮到乡塾启蒙。良好的启蒙教育,造就了姚孝潮明大义、识大体的品质和刚正不阿的性格。从乡塾结业后,姚孝潮没有继续进学,而是侍奉在父亲身边,一边务农,一边向父亲学习祖传的竹篾工艺,日子过得倒也平淡。正当姚孝潮以为会这样平平凡凡度过自己的余生之时,时局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他之后的人生!

  1938年,时值八年抗战之初。当年6月,日军派遣40余架飞机,对福州、闽侯等地进行了持续不断的骚扰和轰炸,其中20余架飞机更是飞抵大湖及相邻各乡肆意轰炸,炸死乡民,毁坏建筑,使得当地满目疮痍。面对日军的猖狂行径,时年23岁的姚孝潮深深体会到了“国之不存,何以为家”的感受。在这种感情的触发下,姚孝潮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老父托付给亲戚照顾,自己投军抗日,同时他还卖掉了家中的30亩田产和部分祖屋,将所得的全部银元悉数捐给政府作为抗日资金。

  “姚孝潮的义举惊动了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他下令派了一个营的士兵,前来大湖接姚孝潮入省城投军,据说陈仪还亲自带领省政府的要员和社会贤达,到洪山桥码头迎接姚孝潮,并召开万人抗战大会,当众表彰姚孝潮‘毁家纾难’的义举。”大湖乡文史爱好者陈扬乾如是说。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和姚孝潮是好友,从小他就从父亲的口中获知了许多姚孝潮的事迹。在父亲的认知中,姚孝潮人生的巅峰,当在其参加万人大会,并发表演说之后。

  “万人抗战大会后,姚孝潮毁家纾难的义举传遍全国,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以及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也有感于他的义举,联名为姚孝潮授予匾额。”陈扬乾言道。他说,这块匾额(如图),之后一直悬挂在东姚村的祠堂中。牌匾上写着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蒋介石加盖官印的“义勇可风”四个大字,成为当地村民心中的荣耀。后来,牌匾因年月日久,渐渐朽坏。幸亏由村民姚良放捐资两万多元请专人修复,才留存至今。

  尽管因为毁家纾难的义举受到表彰的只有姚孝潮一人,但姚孝潮的行为无疑是一个家族凝聚力的体现。因为在当时变卖这么一大笔田产,特别是还要卖掉祖屋,可不是姚孝潮可以一言而决,他背后的姚氏宗族对他的支持也不可忽视,没有宗亲父老的默许,姚孝潮也无法完成“毁家纾难”的义举。

  抗战结束后,姚孝潮不打内战,回归故里做起了木工,用劳动和双手养活自己,这体现的岂不正是东姚人勤俭持家,甘于清贫的家风吗?正是这种优良家风带来的荣誉感,让东姚人始终团结在一起。让他们借着造福搬迁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好政策的东风,在传承优秀的家风的基础上,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梦。

  “姚孝潮其人的精神,是姚氏家族的荣耀和财富,这其中表现出来的忠义不屈、勤俭朴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后辈代代相传。”东姚村支部书记姚心坎说。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