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群众路线网 >> 焦点图片 >> 正文

深山里飞出“金孔雀”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9-01 10:30:11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在洋里乡梧溪村有着这么一位村民,他仅有初中文化,且身患残疾,却不甘屈服于命运,凭借一己之力打造出一个颇具盛名的“孔雀王国”。他就是余圣奎,一位被村民们称道的“孔雀国王”。

  近日,记者走进“孔雀王国”——天池孔雀园,只见成群的孔雀飞舞嬉戏,余圣奎正在一旁给孔雀们喂食。“这就是孔雀的一餐。当季的食物,如玉米、番薯等都是孔雀喜欢的,再加上鱼粉、黄粉虫等饲料喂下去,孔雀才能成长的好。”对于孔雀的习性,余圣奎是如数家珍。

  余圣奎养殖孔雀已经有3个年头,然而创业最初的艰辛却鲜为人知。11岁那年,余圣奎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右手与右脚无法正常发育,导致行动不便,只念到初中便辍学在家。由于当时家境困难,余圣奎便跟随母亲在外漂泊,帮忙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2009年,余圣奎与母亲一同返回家乡。回到家里的他并不想就这样闲着,只依靠父母亲人照顾度日,便慢慢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余圣奎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养殖孔雀致富的节目,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从电视上获知,孔雀适合在偏远地区养殖,市场前景广阔,最为关键的是,劳动力需求较小,而自己的自身条件刚好能够胜任。余圣奎便和家人商量,想要通过创业养活自己。然而家人并不支持他的想法,觉得行动不便的他没有必要去辛苦折腾,耗时耗力。家人的劝说,反而更加坚定了余圣奎创业的决心,他坚信自己可以办到。

  对孔雀一无所知的余圣奎,购买了大量有关养殖孔雀的书籍,开始慢慢地摸索与学习。为了更好的研究孔雀,他还向弟弟要回了一台淘汰的电脑,通过QQ群结识了许多养殖孔雀的同行专家,通过与他们交流,学习到不少养殖孔雀的方法。

  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准备,余圣奎终于迈出了第一步。2012年初,余圣奎决定利用自家后山的菜地搭建起简陋的棚子,作为养殖孔雀的场所。对于常人而言,搭建棚子所需要做的挖坑、挖沟、搭架子,诸如此类的活,都并非易事。但余圣奎依靠自己,一步一步地筑造着他的梦想。一个月后,一个面积100多平方的棚子终于搭建完毕,这就是最初的天池孔雀园。

  由于没有足够的养殖经验,一开始,引进的小孔雀苗便出现了死亡现象,余圣奎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是好。在多方询问求助下,才找到病因,挽救了大批小孔雀。余圣奎告诉记者,他早已记不清自己在求学的道路上多少个奔波来回,对于他而言,只要看到孔雀健康活泼的样子,那就是他的幸福。

  每天天刚微亮,余圣奎就拐着脚,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步一步赶到园里照料孔雀,为它们准备饲料,打扫卫生;每当夜幕降临,他就打着手电筒引导孔雀一只只飞到架子上,确保它们免受黄鼠狼、老鼠等侵害后,才肯放心回去睡觉……

  在村民们看来,行动不便的余圣奎,养殖这些孔雀已经实属不易。却没想到,往后的日子里,余圣奎继续扩大了养殖规模。“当时心里就是想建造一个‘孔雀王国’,觉得无论怎样的困难,我都要坚持下去。”余圣奎说。正是由于余圣奎不甘对命运低头的性格,天池孔雀园在他的打造下,已经初见规模。

  如今的孔雀园,养殖棚面积达到近1000平方米,有种孔雀600只,商品孔雀600多只。年出栏商品孔雀600只,标本孔雀100只,年产值可达60万元。在梧溪村的村民心中,这样一个庞大的“孔雀王国”,就是他们村里的象征。

  “我小的时候也有过抱怨,但是后来渐渐想开了。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关键得拿出生活的勇气。”余圣奎告诉记者,关于自己的经历,他时常拿来激励身边的残疾朋友,鼓励他们走出困境,去享受生活。

  “接下来,我会在做好孔雀的孵化、养殖、销售一条龙的基础上,努力把孔雀养殖做成一个产业,将天池孔雀园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谈到孔雀园未来的发展,余圣奎信心满满。

  新闻链接>>>

  孔雀分绿孔雀和蓝孔雀两种。绿孔雀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一定攻击性,不能捕杀;蓝孔雀来自印度,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进到我国,是集食用、观赏、保健为一体的珍稀非国家级保护动物。此外,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两种变异种,平均一千只蓝孔雀中才能变异出一只白孔雀,黑孔雀低于千分之一。

  2003年,国家林业局将蓝孔雀列入特种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项目,之后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孔雀苗的养殖,有效减少了对孔雀恶意虐杀,同时还满足了人们对珍禽野味的需求。孔雀全身都是宝,人工养殖的孔雀可供食用、观赏,还可以作为各种工艺品或标本。

  (闽侯乡音社 记者 洪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