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群众路线网 >> 实践篇 >> 先进典型 >> 正文

无私的坚持 微小的幸福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9-01 09:59:46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在鸿尾乡奎石村,说起李先菊,大伙儿都会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几句。因为在过去五年里,这位30多岁的寿宁女子用一次善意的决定,一份无私的坚持,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奎石村和114县道交汇的路口右侧,有一座简单搭设的活动板房,那儿就是李先菊的家。板房里躺着常年相依为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她50岁的丈夫郑发兴,一个是郑发兴85岁的母亲陈赛仙。郑发兴告诉记者,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瘫痪在床,之前都是妈妈在照顾他。也因为家贫瘫痪的缘故,郑发兴单身了三十多年,没有哪个女孩愿意嫁给他。

  2009年,陈赛仙做家务的时候,由于体力不支病倒卧床了几天,她终于发现,年迈的自己已经再也没办法妥善照顾瘫痪的儿子了。无奈之下,陈赛仙只得从家中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些请了一个护工,这名护工就是李先菊。

  初次接触这个家庭,李先菊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家人真的很惨。“尤其是老郑,做什么都不方便,都要人照顾,一刻也不能离开我。”李先菊说。俗话说,日久生情,在照顾郑发兴几年时间中,李先菊慢慢了解了他的生活习惯,也开始和郑发兴有了交流,几次深谈后,郑发兴慢慢对李先菊敞开了心扉。“他告诉我,他很渴望有个家,有个能够照顾他的女人,希望我可以考虑嫁给他。而我既怜惜他的遭遇,也想给离异后判给自己的女儿一个家,就答应了。”回味起求婚时的甜蜜,李先菊脸上满是笑容。

  不久,应怜生爱的李先菊嫁给了郑发兴,这个大她整整十三岁的男人。可同其他甜蜜的夫妻相比,婚后李先菊夫妇的生活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因为贫困,他们没钱建新房子,只能一直蜗居在拆迁临时安置的活动板房中。更为不幸的是,2012年底,一直强撑着病痛照顾爱子的婆婆陈赛仙也因劳累而卧床不起。从此李先菊每天工作之余,就要轮流照顾两个人,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她的身上。

  “生活这么苦,怎么可能支撑下去,她绝对会跑掉。”那一段时间里,类似的风言风语不时在村里流传。正当周围的人都觉得这个外地媳妇一定会不堪重负消失之际,李先菊毅然选择了坚持。她甚至为了照顾家里,放弃了原来的工作,选择到离家近的地方打工。每天下班到家,她都要帮丈夫、婆婆做饭、换洗衣服,清理大小便……夜以继日,从无间断。

  李先菊告诉记者,因为多年的默契,她照顾丈夫郑发兴还算得心应手,可婆婆陈赛仙就有点难了。由于婆婆只会说福州话,只会说福安话的李先菊根本没办法和婆婆交流,很多时候对婆婆的要求她只能靠猜。比如婆婆眨一下眼睛,她就知道想吃饭了,婆婆摇摇头,她就明白这是尿桶要倒掉了。

  妻子的辛苦,郑发兴看在眼中,感动在心里。他常内疚的对人说:“我这辈子值了,换了任何一个人,都做不到像她这样无私的照顾我和母亲,能娶到先菊这样的好妻子是我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对于丈夫的赞誉,李先菊坦言,她也是一个平凡人,也会有想放弃的时候。“可是我一看到床上孤苦无依的丈夫和婆婆,就狠不下心来。既然有缘成为一家人,就不应该后悔,努力做好一个妻子,一个媳妇的本份,不离不弃的照顾他们。”李先菊说道。她还说,尽管日子过的很清苦,可只要一有时间,她还是会推着丈夫一起到家门口走走,享受属于他们的微小幸福——晒日光浴,因为和煦的阳光、清脆的鸟鸣总会把一些烦恼吹的烟消云散……

  记者手记>>>

  李先菊,一个瘦弱的女子,用她的善良、用她的无私、用她的坚持,换来的不过是这对夫妻之间微小的幸福,可这对于李先菊来说却已经足够。如果没有她,也许郑发兴根本享受不到日光浴,也许这个家庭已经没有办法维系……她的一言一行都在传递着一种美德、一份大爱!

  (闽侯乡音社  记者 林若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