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四盘一汤”话南港交通

http://www.mhnews.com.cn  2019-09-09 09:28:38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四盘一汤”话南港交通

  乌龙江畔的上街镇。邓高波 摄

  闽江从上游下来,流经淮安鳌头段,分成白龙江和乌龙江。白龙江滔滔穿城而过,乌龙江则缓缓流过旗山南麓,两条江在仓山南台岛南端会合,经马江注入东海。白龙江称为北港,乌龙江则称为南港。

  闽侯县呈月牙型包裹着福州城。福州南出和西出大门均要经过闽侯县,均要穿过乌龙江。在改革开放之前,乌龙江南岸人们出行很大程度上要借步舟船,福州市区与闽侯接壤大都被江水阻隔。那时桥梁不多,市区仅有万寿桥,解放大桥,洪山桥等几座简陋的桥。1971年建起乌龙江大桥更是轰动一时,从此告别南出福州无大桥的历史。乌龙江流经的闽侯大地更是无一大桥,与福州市区隔江相望的闽侯上街、南屿、南通等乡镇的十里八乡的人们进城办事,经贸活动只能靠舟船。

  笔者的家乡在南港的上街镇,现在的大学城。过去无大桥与福州市区连接,被喻“乡下角”。小时候经常要跟着母亲进城或回外婆家。外婆家在仓山的盖山镇,要经历“四盘一汤”。什么是“四盘一汤”呢?就是要“盘车”四次,坐船过江一次,所以简称“四盘一汤”。首先,要从家里走路到上街浦口渡口。那时浦口渡口对面是洪塘渡口,想必大家都知道名闻遐迩金山寺吧,洪塘渡口就在金山寺旁,这个渡口有近千年历史,留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歌谣,其中最动人的歌谣是“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何时回家园。”那时候,根本没有车坐,回外婆家,要早早的起床,迎着晨曦,我们要穿过村里小道,顺着堤坝向南走,在堤坝上大约走十几分钟,下堤坝,还要穿过沙滩,才能坐上船。如果是春天,由于水量大,渡口会没在坝堤边,如果是夏天,由于水量小,渡口会设在很远的江边,总之浦口这边渡口点会不断变化。有时候坐上船要走一大段沙滩路,如果是夏天中午的话,太阳又毒又热,沙滩里的小路会晒得滚烫,赤脚走到上面会被烫得直跺脚,大家不要想当然要穿上什么运动鞋或旅游鞋之类的鞋子,那时候没有钱买鞋,我们小孩子夏天基本上是打赤脚,如有一双人字型泡沫拖鞋已经是不错的。从家里走到渡口大约要40分钟左右。接下去上渡船。渡船是木制的,每只渡船能坐二三十个人,有两个艄工,一个人撑竹篙,一个人摇撸兼把尾舵。船靠岸后,站在船头的艄公会把“跳板”推下,一头靠在船头,一头放在沙滩上,然后人们沿着“跳板”鱼贯而上。“跳板”只有20厘米宽,10厘米厚,二、三米长,人们踏上后会颤颤巍巍的,艄公看见小孩上船会拉一把,生怕掉入水中。等人们坐满船,船头的艄公会收起“跳板”,放在船旁,然后用竹篱撑开。在水浅地方,都会用竹篙撑着前进,到江中,就会摇起撸来,“咿呀”“咿呀”往对岸驶去,很快十几分钟就会到达洪塘渡口。这是“一汤”,汤就水的意思,福州人把游泳、洗澡都叫“洗汤”。那时洪塘渡口异常热闹,是南港的乡亲进城的最近渡口。乡下的甘蔗、蔬菜、茉莉花等农产品都是从这里运往福州,城里买来的蜂窝煤、日用品、百货等又从这里运回乡下,每天都是人来人往,渡口有十几艘渡船不停摆渡。下了渡船,又要走上一段路,大约20分钟左右到了洪塘街。到洪塘街后,有时会去坐车,但要等很久,每天上午有二班,下午有二班到洪山桥。这是第一“盘”车。但我们很少坐,一是要有5分车费,二是要等好长时间,所以还是靠双腿走。从洪塘街走到洪山桥,我回忆起大约要走30、40分钟左右。夏天天气热,当时洪塘到洪山桥的都是沙石土路,汽车驶过尘土飞扬,我们都是沿着马路走,还好那时汽车不是很多,半天才见一辆,但那尘土也够我们受的。等我们走到白龙江边(就是闽江边),就能看到壮观的洪山桥,心里莫提多高兴了。那时,第一次看见这个桥也够震撼的,当然与现在桥相比寒酸得很。但旧洪山桥有它的韵味,一是历史,二是文化。桥墩是花岗岩砌的,桥面是铺青石板,后来浇上柏油。在桥中间有活动的桥面,每当下面有大轮船经过时,把活动桥面拉起,等大轮船经过后,桥面才徐徐放下,人车才能经过,每天周而复始好几回。当时我们小孩走到桥面上异常兴奋,左盼右看,桥底下滔滔江水向东而去,那时经常会看到钓鱼人蹲在桥外道上钓“白刀”鱼。

  走过洪山桥,穿过马路,我们坐公交去西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盘”车。在西门下车后,又坐上1路车到三叉街,这是第三“盘”,那时“1路”车是两厢式,前后有两个车厢组成的,中间由帆布与弹簧连接的,印象深刻。到三叉街下车后,等去仓山城门班车,我们会在后坂下车。这趟班车间隔时间比较长,要等1小时以上,我还记得车票是6分人民币。这是第四“盘”,由于前面走得路比较多,“盘”了三回车,大人、小孩也都累了,所以会在三叉街车站稍作休息。然后再上去后坂的车。等到后坂路下车,母亲会拖着我们,沿着乡间小道向秀宅自然村走出。那时后坂村到秀宅村这段路两边都是小田,菜地,路两旁没有绿树,太阳火辣辣照着,此时接近中午的,我们又饥又累,迈着蹒跚步伐向前走,看到造纸厂,转过厂围墙,这会就能看到外婆家葱绿的大榕树,想着外婆站在门口向外张望的情景,疲惫的身心一下子全无。早上七点从家中出发,经过“四盘一汤”到达外婆家,已临近中午12点,区区直线不足百余里路要走半天时间。可见当时交通多么不便利。

  而居住在南屿和南通的人们,去一次福州或到县城甘蔗也要过江和多次“盘车”。南通镇位于乌龙江南面,大樟溪南侧。改革开放前,被人们叫做“南通不通”。该乡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只有一条简易山路通往尚干镇,交通极为不便。上一次县城甘蔗办事,要经历“四盘一汤”,要花费半天时间。早上,从南通乡政府出发坐上“后三机”车到文山村渡口,这是一“盘”车;从文山村渡口坐船到对面湾边渡口,这是“一汤”;从湾边渡口坐6路车到台江广场,这是第二“盘”车;第三“盘”车是从台江广场坐车到茶亭公园;第四“盘”车是从茶亭公园坐38路车到县城甘蔗。如此折腾,到甘蔗已经临近中午,盖个章或办一件事,立马返回,到南通乡可能临近傍晚。可见当时人们外出办事多么不方便,更不要说经贸活动。碰到洪水季节,渡船停渡或不定时,如遇急事,也只能望江兴叹。八十年代,乡下“拌旦”盛行,到南通参加“拌旦”都要准备住一、二晚上,因为交通不便,进出都基本靠走水路。有时主人不留客,但天留客,水涨、水浅都会影响过江。

  改革开放后,我县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九十年代初,建成洪塘大桥,告别西出福州无大桥历史。昔日“乡下角”上街镇很快成为外商投资宝地。尔后橘园洲大桥、浦上大桥、南港大桥、湾边大桥、螺洲大桥、旗山大桥都齐刷刷架过来。高铁桥、动车桥以及地铁2号线也都通车的。笔者现在回外婆家非常方便了。不管开车、坐车40分钟之内保证就能到达。南通镇、南屿镇人们到县城办事,开车40分钟就能到甘蔗。由于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的便利,南港大地三个乡镇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街成为福建的大学城,南屿变成高新区,南通成为商贸城。现在南港三镇与福州早已融为一体,人才汇聚,货畅其流,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闽侯乡音 畴川里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