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人物专栏 >> 正文

以惜物之心 寻找残缺中的完美

http://www.mhnews.com.cn  2018-10-26 09:42:37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JA3A8709.jpg

  在陈辉眼里,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王立强 摄

JA.jpg

  修复过程,也是陈辉追求的一种道的诠释。 王立强 摄

JA3A8674-2.jpg

  每一只建盏的修复就像是跟宋朝的先辈匠人一次穿越历史的对话。 王立强 摄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大致意思是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况固然很感人,但是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经典的一段古文,饱含着庄子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县城江滨一处名为“泉涸堂”的工作室内,静静地躺着数百只来自宋朝建窑的瓷器——建盏,它们满身的残缺与伤痕,仿佛诉说着近千年的风雨。未来,这些饱含故事的建盏,将通过锔瓷、金缮等一系列修缮工艺焕发新生,而给予它们重生的是,就是“泉涸堂”的主人陈辉和他的团队。

  结缘修盏 选择自己人生

  陈辉,是一名民间建盏古瓷器修复艺人,现居闽侯。年轻时的陈辉,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写得一手好书法;他也好读古文,对四书五经皆有研究。这些年轻时期的爱好,对他后来创办泉涸堂提供了最初的灵感和基础。

  岁月最是无情,过了而立之年的陈辉,有了自己的家庭,为了扛起家庭重担和责任,陈辉继承了家族产业的钢化玻璃厂。也许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份不错的成就,但这份事业并没有带给他内心的充实和归属感。

  陈辉回忆道,在经营工厂的6年里,为了担负起几百号人的生计,他可谓是历经艰辛。有次年底,厂里有份应收账款在外,而陈辉还在外办事,为了让工人们可以过个好年,陈辉只能将私事暂时搁下,驱车40公里去要账,到了目的地依然要排着长队等待财务一一结算。“这件事是我决定放弃生意的一个契机,这么活着太累了,活得不像自己。”陈辉如是感慨道。

  可是,不经营工厂能做些什么呢?对于未来,陈辉深感迷茫……直到他在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中,看到南京大学邓彬老师修复古玩、古文物的画面,那种执着的匠人精神,深深触动了陈辉的内心,“也许当一个匠人比当商人更适合我。”陈辉这样想,他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

  令他欣慰地是,当对妻子说明了心中的想法后,妻子也表示愿意和他同甘共苦。于是,陈辉退出了实体经营,在闽侯定居下来,将仅剩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他自己选择的事业——创办古瓷器修复工作室,从零开始。即便前途充满了未知,但这让他感到无比的轻松,因为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

  工匠精神 受到业界关注

  推崇庄子追求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陈辉把工作室办在了闽侯县城,并取名为“泉涸堂”。

  万事开头难,陈辉与合作伙伴面临着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缺少修复瓷器的相关技术。“没有掌握技术,一切的梦想都是空话。”由此,陈辉开始了“求艺”道路。他发现瓷器修复技艺与荆溪当地的脱胎漆器技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闽侯作为漆艺文化的传承地,民间隐藏着许多心灵手巧的匠人。为了可以学习到技法,陈辉一个个打听、拜访这些当地的艺人,希望能从他们手中获得技术。在这过程中他遇到了事业中的第一个贵人——原福州脱胎二厂的老艺人林彬三老师。

  林老师不仅是漆艺文化的传承人,更是马王堆文物修复的参与者,可谓是漆艺技术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在听说了林老师的传闻后,陈辉便上门拜访、希望向他请教技艺。“一开始林老师还对我的求教颇有顾虑,每次涉及到关键的、核心的技艺就欲言又止,不愿意深谈。”陈辉感慨道。但他没有气馁,经常主动登门拜访林彬三,见识到了陈辉对于知识的渴求,林彬三深为感动,遂对他倾囊相授。在求得名师之余,陈辉还托友人从日本寄回“金缮修复技艺”的书籍,通过自学网络课程,渐渐的掌握了瓷器、特别是建盏的修复技艺。

  解决了最大的技术难题,下一个就是市场的问题。陈辉擅长的建盏修复是一个受众小,知名度也较小的行业,光靠宣传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成效,这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于是,陈辉一边收集残品建盏修复磨练技艺,一边浏览各大古玩论坛讨论,把自己修复满意的建盏作品拍照发到这些论坛上。“在论坛交流中,我遇到了一位北京的企业家。他十分欣赏我的手艺,便将收藏的一个残破建盏邮寄给我修复,结果令他非常的满意,于是就在自己的圈子内帮助我宣传。”陈辉说。有了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陈辉修复建盏,陈辉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不忘初心 传承传统手艺

  “以惜物之心修缮,残缺亦有悦人之心。”这是陈辉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据他介绍,我国古代在对瓷器的修复方面,匠人一般只会用漆来修复瓷器,以此达到恢复原样的目的。在中国的漆技术传到日本后,日本人逐步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他们在修复瓷器时,会面对它的残缺,用金这种贵重的金属来修缮瓷器,从而把残缺的地方标识出来,使得大众可以感受到瓷器残缺中蕴含着的别致之美,用他们最隆重的方式让器物‘重生’,赋予其新的生命,这就是日本别具特色的“金缮工艺”。

  陈辉修建盏,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锔瓷”工艺,也会将“金缮工艺”这类有益的技巧融入其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陈辉的工作室里,记者有幸欣赏了他修复建盏的过程,修复建盏从清洗瓷片开始,在经过支架、拼片、打磨、上漆、推光、金缮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艺,历时三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工。“历经千年,它到底经历了什么?”在陈辉眼里,每一只建盏的修复就像是跟宋朝的先辈匠人一次穿越历史的对话,是他对自己追求的一种道的诠释。

  “有的东西使用多年有感情了或是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帮别人‘修补’一种情怀。”谈起从事这个行业以来让他印象最深的故事时,陈辉介绍道,曾经有个客户慕名拿着一个破损的盏来找他修复,在经过短暂观察后陈辉发现这是一个近几年新烧的盏,并没有修复的价值,便委婉的劝说客户放弃修复。但客户却说这盏是他已故的恩师送给他的,对于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无论如何都要修复。深受感动的陈辉马上坐下认真修复帮他完成了心愿。“在做建盏修复的过程中,体会融于这些残破的建盏中,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是我可以始终坚持这份事业的动力。”陈辉坚定地告诉记者。在从艺过程中,陈辉也认识了不少如省博物院典藏研究部、文化中心副主任潘征等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些人都成为了他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陈辉微信上的个人签名。如今,泉涸堂在业内知名度不断提高,修复的器具不仅仅限于建盏,各种瓷器也照样得心应手,订单也逐步攀升,可陈辉对这一切看得很淡然,他依旧秉承着最初探求技艺的执着和坚持。“当艺术变成一种谋生手段时,就会黯然失色,与我之前在商海孜孜以求的生活又有何区别呢。”陈辉告诉记者,相比于经济利益,他更看重每个作品带给他的感动和人性光辉。“每次看到客户收到修复好的建盏在我微信里点赞时,心里特别高兴!”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这个行业,有越来也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将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王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