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闽侯县洋里乡新发现一处史前遗址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4-24 17:08:34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    【字号

  我们常说,泱泱大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然而,在八闽首邑的地盘上,我们的农耕文明历史还不止五千年,早在7500年前,闽人祖先就已经掌握了人工种植水稻的技能。这不,闽侯县洋里乡大坪顶山新发现的史前遗址,就是最好的说明。

  有图有真相!赶紧去看看。

  ▲(成熟的水稻·网络图片)

  厂房施工

  让史前遗迹“重见天日”

  去年3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进行“闽江下游史前遗址调查”课题调查时,在洋里乡大坪顶山发现一处因厂房施工而暴露的遗址,从施工取土形成的地层剖面上观察,该遗址具有明显的文化堆积,尤为难得的是在剖面上发现有彩陶釜、弓背锛等文化遗物。

  ▲(大坪顶遗址全景)

  遗址地处闽江支流——安仁溪上游洋里溪河谷小盆地西缘的一座小山上,海拔约392米,山顶地势相对平坦,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洋里溪从遗址北面山脚下自东向西流过。

  去年3—4月,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已暴露遗存地段(大坪顶山的西部)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上下相叠压的两座墓葬,出土了一批文化遗物。

  ▲(大坪顶山发现的昙石山文化时期的墓葬)

  ▲(考古后对墓葬坑进行填土保护·林世彬摄)

  从遗址中发掘文物主要为黑衣陶片、印纹硬陶陶片及石片等,属于黄瓜山文化层,距今约4500年。另一部分,在黄褐色土壤中发掘少量夹砂灰陶,此为昙石山文化层,距今约6000—7500年。

  发现碳化稻谷

  将福建农耕文化向前推进千年

  遗址分布着14座灰坑遗迹,据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当年制陶烧土的所在。其中一座灰坑遗迹北边是一个疑似火塘遗迹,火塘内堆积有较多的炭屑和烧土,出土遗物有泥质陶釜残片、纺轮和石料等。

  ▲(大坪顶遗址灰坑遗迹)

  ▲(碳化稻谷)

  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中发现了少量碳化的稻谷颗粒,经美国贝塔分析实验室和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检测,这一碳化稻谷距今约7500年,这是我省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继续调查和发掘

  让昙石山文化绽放异彩

  ▲(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的彩陶釜)

  据介绍,洋里乡大坪顶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史前考古中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案例。其出土的彩陶釜,更是目前福建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黄瓜山文化中唯一完整的大型彩陶器,为福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大坪顶遗址的发现,说明在距今约7500年前,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原始聚落已经出现,农耕文明得到初步发展。“大坪顶遗址在洋里乡发现,对我们既是荣耀也是责任,乡党委、政府将积极做好遗址周边土地的保护工作,呼吁村民不要在周边从事违章搭盖、挖掘等活动,同时乡政府还安排村干部定时在遗址巡逻,若发现情况就及时劝导制止!”洋里乡宣传委员江贤喆介绍道,未来洋里乡还计划和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加强合作,通过开发遗址公园,为宣传昙石山文化和洋里做出积极贡献。

  “此前,荆溪关源的仁山遗址和芝山遗址也发现了丰富的远古遗存,特别是芝山遗址曾出土大量的原始瓷片。加上现在发现的大坪顶遗址,对探索闽江下游流域原始瓷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陈美祥说。

  下一阶段,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将陆续开展以安仁溪和荆溪两个小流域为重点,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以掌握更丰富的研究资料,丰富昙石山文化。

  拓展阅读

  黄瓜山遗址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距今约4500~3500年,是福建省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在闽东广泛分布,并在东南沿海多个地区发现,与台湾大岔坑遗址、凤鼻头遗址出土的上层文化遗存有诸多相似之处,表明新石器晚期海峡两岸仍然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是研究闽台古文化关系,特别是南岛语族的起源、扩散等的丰富而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源:闽侯乡音 林若野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昙石山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