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舞起跋天宫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2-03 17:17:01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跋天宫,亦称跳天宫、拜天宫,广泛流传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尚干、祥谦等乡镇,是一种民俗性的跳神舞蹈。
天宫、财神,相传乃天神。古时,百姓认为“寿由阎王掌,福凭天宫赐,财乃财神赐”,因此,人们对天宫、财神敬奉非常。特别是生意人,每逢春节,多喜购买天宫或财神的图画挂贴在家中,有的在每月初一、十五也以香火供奉,祈求升官发财。
▲(财神图画)
每逢春节、七月半、神诞乃至请神、谢神的民俗活动,人们多会邀请闽剧团到场演出。在演正剧之前常有加冠表演,这一表演有时是剧团赠演的,有时是由一人或数人联合出资,给剧团一定的酬金点演的,加冠演的大多数是跋天宫。点演跋天宫的大多是生意人,为的是祈求天宫的神、财神爷保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闽剧剧照/张敏摄)
跋天宫为面具跳神舞蹈,属于独舞,演出场地多在祠堂、神庙里的戏台、或广场临时搭起的高台。表演者由专业或业余的剧团男性演员担任。表演时,演员头戴黑幞(红色方纱官帽),脸罩白色木雕的天官面具,穿红色大襟蟒袍、中式白色长裤,脚着白色粉底布靴,项挂天宫锁,手执牙笏,在打击乐队演奏的加冠大介、加冠小介或急急风鼓介的伴奏下作舞。
▲(跋天宫表演者在伴奏下作舞)
跋天宫的舞蹈分三段:
第一段是拜天扣地舞四方。表演者左手执牙笏,穿急风踢靴上场,做遮面、抖袖亮相,整冠、拂袍、拉须、握袖、舞笏顶拜、绕台。
第二段是天宫赐福。表演者右手托着一卷条幅绕场、拂袖,只见他三步一跳倾身摆,单抬腿微跳转一周,十分精彩。条幅正面红缎锈着“天宫赐福”字样,背面绿缎绣着“福禄寿禧”,演员一拂袖,就展示出“天宫赐福”。接着,演员马步颤跳,再行绕场,经过整冠、拂袍、拉须、抖袖、推门、探宝、单跪俯身拾金银等一系列动作,最后拿起一锭道具大元宝,投入站在台下的东家展开的红布之中。东家用红布将金元宝包好,拿回家放入皮箱中,以求吉利、发财。
▲(跋天宫表演者探宝)
第三段是退场。表演者接过东家包的红包,提袍端腿亮相后,踩着圆场步以“S”形线路退场,表演到此结束。
▲(跋天宫表演者手捧金元宝)
跋天宫,主要以象征与虚拟的手法表演,有一定的情节,极具情趣。表演时,身姿始终前倾,使头上饰物不停摇动,表演者表情充沛,主要动作有天宫步、圆场步、抬腿跳、马步颤跳、大磋步、急踮步等。跋天宫的伴奏打击乐有宽介(慢速)与紧介(快速)之分。宽介多用于表现端庄、肃穆、庄严的场景,紧介多用于表现欢快、激烈、热烈的情绪。宽紧介随着表演的情节发展而变化,渲染场面气氛,使舞蹈更加形象生动。
▲(天宫赐福/林明秋摄)
据闽剧老艺人介绍,在清末民初时,跋天宫是说唱演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说唱最初用的是普通话,后改成福州话演唱。旧时的加冠,分为跋天宫与跳财神两种,跋天宫用的道具为玉如意。现在的跋天宫,是过去跋天宫和跳财神的结合,道具也改为牙笏。建国后的一段时期,跋天宫在闽侯县域内已罕见,但最近几年又逐渐盛行起来。
(闽侯县文化馆供稿/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