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闽侯几座古桥的故事(下)

http://www.mhnews.com.cn  2020-06-01 08:58:32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关源里龙岭碇步桥

闽侯几座古桥的故事(下)

  通往闽侯县荆溪镇关源里的公路上,可看到路下有溪流,当地人称为龙岭溪。溪水源自关源山,自西向南经此注入闽江。横跨龙岭溪东西两岸有一碇步桥,全长约31米,共有三十六对碇石。每个石礅由两块花岗岩并排组成,紧密结合。龙岭溪碇步桥是古时关源里各村通往福古驿道的便捷之路。

  在关源里盆地上,散落着三十六个自然村,俗称“三十六墩”。当地民歌《关源里三十六墩》唱道:“福建省城在侯官,西门直走一转弯,梅亭保福到王店,后屿桐口倒屿山。长房走里溪下亭,溪下玄帝真威灵,关口走里圣临企,吴洋桥边沛然亭。拱桥走过龙岭庙,龙文尊王最威灵,龙岭走里铁炉湾,一湾一岗对面山……乡村大小三十六,关源自治着带墩。三十六墩喜洋洋,原是祖宗世代传,我的家乡在关源,树有根来水有源。我们关源很有名,三十六墩念一遍,有的地方念不到,请求乡亲补齐全。”

  古时,关源里三十六个自然村村民出行要横跨龙岭溪,经过龙岭庙,才能到达古驿道。龙岭溪旁边的龙岭庙,供奉着龙文尊王。村民遇到旱灾,都在龙岭庙里祈雨,史载:龙岭庙祈雨最为灵验。若遇水灾,也可到庙里祈求平安。干旱天气龙岭溪没什么水,村民通行很方便。如果遇上雨天,特别是每年春季雨水较多,溪水暴涨,关源里村民的出行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出行问题,三十六个自然村主事聚集在一起,商量在龙岭溪建桥。各村主事商定建设一条碇步桥。村民们踊跃捐钱,主事安排了几个劳力来施工,工程很快就开工了。人们用单块方条石深深地埋入溪中,形成碇石。碇步桥很快就建成了,村民非常高兴。

  随着第二年雨季的到来,龙岭溪溪水暴涨,水流湍急,很快就把许多碇石冲毁。村民只好再次捐款,重新再建。奇怪的是不论石条多大,挖埋多深,每次桥建好不久,只要山洪一到,就被冲毁。

  这一年,各村主事再一次集中在龙岭溪边,商议重新建桥。主事对从前的失败相互埋怨、责备,对下一步怎么建桥争论不休。这时,福古驿道上来了位老僧人,见溪边围了许多人,便凑上前旁听。在知晓事情经过后,老僧到溪里查看一会儿,用力摇了摇没被冲毁的碇石,沉思片刻,便仰头哈哈大笑起来。

  主事们听见老僧人的笑声,便停下争吵,上前询问缘由,请老僧人帮忙出个主意。老僧说:“做任何事贵在团结一心!你们一盘散沙,做事难免相互推诿,应付了事,桥哪有不被冲垮的道理。你们只要把原来的碇石由单块变成两块并排,做到紧紧相接、浑然一体,就像你们各村之间相亲如兄弟,团结一心,相互帮扶。而且碇石的挖埋必须由不同村的人组合来完成,你们有三十六个自然村,碇石的数量也得刚好是三十六对,每对代表一个村,每个村只要把自己所建的桥墩做好,就可保证桥不被冲垮。”说完后,老僧人便扬长而去。

  主事们按老僧人说的去做,各村都派出最强的劳动力,大家团结合作。为确保自己所建桥墩不被冲垮,各村都非常认真,筑得非常坚固。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三十六对桥墩很快就建好了,人们还在两个水流湍急处设置了石梁桥,保证水流通畅。

  第二年汛期来临,碇步桥果真丝纹不动,安然无恙。关源里三十六村从此更加和睦相亲,事业蒸蒸日上。

  陈景韶建远济桥及第

闽侯几座古桥的故事(下)

  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东边的溪涧上,有一单孔木拱廊桥,南北走向,全长32.4米。廊桥以天然岩石为基,用块石垒砌而成,圆木穿插交错成多组拱架,上铺圆木为梁,再横铺木板为桥面。廊屋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十一间,进深四柱,两侧设木栏杆。桥东头有清光绪年间侯官县进士陈景韶撰写隶书“远济桥”木雕桥匾。1989年3月公布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闽侯县竹岐乡源格村有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举子叫陈景韶,自从1875年考中举人后,接下来的科考之路一直不顺畅。至1892年,陈景韶再次离家进京考试,行至联坑溪边,恰遇暴雨瓢泼,山洪突至,亲眼见有的行人冒险过溪,被凶猛的山洪冲走吞没。他在溪边暗下决心:“这次若能考中,定在此修桥!”这时,陈景韶身后一老者上前对他说:“欲中进士,先建此桥,跟我来。”陈景韶跟着老者走过溪涧,正要表示感激,却发现老者不见了。

  当年,陈景韶又没有考中。回家后,根据老者的话,陈景韶兑现自己的誓言。马上召集一些志同道合之士,商议建桥事宜,取桥名为“远济桥”,表达“何远而不济”之意。当年秋季动工兴建,第二年冬天全面完工。自从桥建好后,陈景韶的科举之路一帆风顺。1895年,陈景韶考中第97名贡士。1898年,考中第164名进士,钦点江苏即用知县,从此走上了从政之路。

  金鳌桥的传说

闽侯几座古桥的故事(下)

  金鳌桥,又称状元桥,位于雪峰寺枯木庵边的溪涧之上,一侧为枯木庵,另一侧是金鳌岩。由于溪涧水流湍急,金鳌桥曾数次被山洪冲圮。现桥于清乾隆年间重建,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长13.6米,桥面宽3.3米,桥面距水面约6米。桥拱用条石砌筑,为雪峰寺二十四景之一。明曹学佺《金鳌桥》诗云:“桥蹴金鳌作势雄,水门闻与洞门通。千溪万壑争流去,久立不住吹长风。”清魏杰《金鳌桥》诗云:“万壑千岩涌怒涛,流归桥下养金鳌。此山想自当年驾,海上飞来气象高。”

  金鳌桥未建设时,旁边有一条小路连接古驿道。相传有三位书生进京赶考,具体姓名已无从考证,暂时称之为老大、老二和老三。他们路过此地,突遇大雨,无法前行,见路边有一小亭,便在亭中避雨。雨越下越大,眼见天就要黑了,三位书生商量在亭内休息一晚,第二天天亮再动身。

  雪峰寺夜间气温下降很多,三位书生饥寒交迫,在亭内不断来回踱步以取暖。他们见对岸枯木庵内射出微弱的灯光,但溪流太急,无法过去,只能望灯叹气。老大对着老二、老三说:“如果这里有一座桥那该多好。”天逐渐暗了下来,雨也小了许多,三位书生步出亭子,在亭边小路上来回踱步。老大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块岩石,像一只金鳌,顿时兴高采烈。赶考遇上金鳌,其不是“独占鳌头”之意?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老大对着金鳌诚心诚意地默祝道:“希望金鳌保佑,这科如果及第,一定来修这座桥,方便行人往来。”

  当天夜里,松涛阵阵,溪涧里不停地响着哗哗的流水声。老大梦见自己身披大红袈裟,梦醒后再也睡不着。第二天天刚亮,老大就急忙起来,走出亭外,看见溪涧对岸有位僧人,遂向僧人询问吉凶。僧人说:“此乃大吉之象,进京应试必定一帆风顺。”后老二、老三没有得中,而老大中了状元,穿上了大红的状元袍。此时此刻老大恍然大悟,原来大红袈裟是指状元袍。不久,老大便来此建桥,实现自己的诺言。(完)

  (福州晚报 记者 林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