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闽侯几处古厝的故事(下)

http://www.mhnews.com.cn  2020-05-11 09:10:53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古厝祠堂

闽侯几处古厝的故事(下)

  楼下里古厝

闽侯几处古厝的故事(下)

  关源里正益厝

  清康熙年间,闽侯县荆溪关源里有一个年轻人,姓李名正益,平时游手好闲,嗜赌成性,逢赌必输。家人一直劝李正益戒赌,安心务农。李正益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一日,正益的姑妈回娘家,见众人劝正益戒赌无效,就拿出一些银两,叫他去买些鸭苗喂养,希望通过劳动,戒掉赌博,并得以谋生。

  第二天早上,李正益怀揣银钱,从关源走路到洽浦码头,坐客船前往福州购买鸭苗。在洪山桥下船时,正益看见一个年轻人被船家揪着衣领欲打,就上前拦止,问明原委。原来是年轻人无钱买船票,正益当即为其付清船票。年轻人对正益的举动非常感激,邀请正益一定要到他家做客。正益告诉年轻人自己要去购买鸭苗,怕误了时间。年轻人对正益说:“买鸭苗的事你放心,明天我会派人买好鸭苗送到你家。”正益心想,身上的钱现在买鸭苗也不够了,于是,就跟随年轻人走。

  年轻人命家人开三重大门迎接,并设宴款待。这时正益才知道年轻人是福州知府,只身去闽清暗访。回来时不知何时遇上小偷,被偷个精光,致使无钱购买船票,幸好恩公出手相助。席间,知府询问了正益的家庭情况,了解到正益家境贫寒,有意留其在府衙当差。正益说自己不识字,不会当差,还是回家种田、养鸭好。知府感到正益为人诚实,纯朴敦厚,为了答谢正益的恩德,遂赠送一笔可观的银两。

  正益得到这笔赠银后,回关源买田置地,建设房屋。房屋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沿中轴线三座递进,每座为六扇五间,进深五柱。房屋占地总面积2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乡人称之为“正益厝”。他与知府之间的佳话也在当地广为传颂。

  大目溪楼下里古厝

  闽侯县白沙镇大目溪村四面环山,溪流像一条玉带从村前流过,溪的一边称大目溪,另一边称过溪。

  清初,大目溪村有个年轻人叫张武进,他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上山砍柴、垦荒种番薯和打短工。虽家境贫困,仍可勉强度日。一家人与世无争,生活过得安宁而又祥和。

  有一天,张武进到大目溪山上垦荒,看中了一片山坡地,这里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坡上草木丛生,就想在此种番薯。他劈光了地上的草木,用锄头不断地挖掘。

  几天后,正在挖地的张武进突然看到地上金光一闪,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块金元宝。他用衣服擦净金元宝上的泥土,发现元宝底下刻有一行小字:“与广东梅州府大埔县叶家村叶小山平分。”

  当天中午,张武进拿着金元宝与家人商量,准备去广东找叶小山平分。村中有热心人听到消息后,上门对张武进说:“武进,你傻啊,这里离广东有千里路程,走路要几个月。路上盘船过境又辛苦又危险,住房、吃饭等等都得花钱。况且叶小山是谁,有没有这个人,谁也不知道,你一个人独得了谁也不会说你什么。”张武进回答道:“这怎么可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做人要清白,信义第一,不可见利忘义。”

  张武进带着金元宝向广东出发,一路上披星戴月,风吹日晒。他不知爬过多少座山,涉过多少条溪流,向多少人问过路,经历多少艰难险阻,果真在一处偏僻的小山村里找到了叶小山。

  叶小山年纪与张武进差不多,家庭也不富裕。听说原委后,叶小山非常感动,把张武进请进家里,并对他说:“你千里迢迢从福建送过来,沿路吃了不少苦,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路上还要不少的开支,你的情意我心领了,这金子我不能要。”正当两个人你推我让时,张武进看见门边柴堆上放有一把斧头,就一把抓起斧头把金元宝劈成两半。不巧,其中一半金元宝跳起来,落入天井的条石缝里。叶小山拿来钢钎把条石掀开,寻找那一半的金元宝。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条石底下露出满满一坛金光闪闪的金元宝。叶小山对张武进说:“这金子虽然是从我家挖出,但是你的信义带来的,托你的福才有了这坛金子,你好人有好报,这金子我们也要平分。”

  张武进送去一个金元宝,最后却拿了半坛金子回家。他回到大目溪后,请地师在溪边找了一块宝地,建起了四榀三间拔尾出游廊木瓦房。房屋左右马鞍墙,厅堂雕梁画栋,两边镂花门窗,气势宏伟,成为当时大目溪村最漂亮的房子,乡人称其为“楼下里古厝”。

  之后,张姓子孙也一直秉承着“清白做人,信义传家”的祖训,并不断发扬光大。现楼下里古厝已成为大目溪村标志性建筑之一。

  叶志统企屋(盖房)没目觑

  闽侯县鸿尾乡流传着一句俗语:“志统公企屋没目觑。”说的是鸿尾叶氏第七代孙志统建房,连正眼都不看一下的故事。

  叶志统生于清雍正年间,自幼家境贫寒,寄居于叶氏祠堂,常被人嘲笑。他长大后去南平当学徒,因勤学苦练、为人忠恳,深得老板的赏识。五年学徒生涯,叶志统掌握了一些生意本领,结业回家时,老板不但给他五年工钱,又资助一笔可观的资金鼓励他创业。

  志统回到鸿尾家乡,创业目标选在鸿尾石门山北向名为“下底山”的一大块山坡地。这里面对闽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对林木生长相当有利。志统在那里购地开荒,植树造林,几年间造就了四百多亩的大片森林。这片森林经他三十多年苦心培植后都成了材。那时正值乾隆盛世,举国兴旺,到处都在建设,需要大量木材,这片森林不断升值。志统大量砍伐木材,经闽江运抵福州或周边县乡大力推销,赚了一大笔钱。

  有了钱,志统首先想到建房,而且觉得自己完全有实力建大房。村中传说志统建厝,所用石材、木材要好,建造款式要美观,工匠技术要精,宣称各项指标都得超越鸿尾各大厝的最高标准,还要工期短,进度快。同村人听到消息,认为这是大新闻,一个居祖祠几十年的赤贫穷汉,突然要建房,还要建大房,并且选在鸿尾村中部的一大块平地上。不知情者说“这叫天方夜谭”,也有人认为志统“拾路银”了,如此大夸海口。

  志统建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当时是他木材出售最忙的时期,无心兼顾建房。为保证工程质量,志统请了最优秀的工匠班子,并对工匠负责人说:“我没时间觑你们的工程质量、进度等,有什么问题你们自己看着办!”表现出志统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处事风范。

  工匠不负志统所望,工程进展中统筹兼顾,精打细算,精心施工。传说他们在一夜间竟将一座八扇七间房屋的中间厅堂、主排架、柱梁等整体架了起来,这在当时来说简直是个奇迹。这种双方间彼此信任,高度负责所产生的高速度、高质量在乡间被传为美谈,所建房屋从质量到款式堪称鸿尾村一流。“志统公企屋没目觑”成为乡间引以为豪的故事。

  (完)

  (福州晚报 记者 林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