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生态文明你我共建 让“清新福建”更加熠熠生辉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3-28 09:40:06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生态文明 你我共建

  ——写在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之际(下)

  福建日报3月28日报道 连绵的绿色,从深山冷谷向乡野、城市、沿海伸展,大地浓绿一片……行走八闽,满目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最赏心悦目,因为它是自然的底色,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品质。

  福建人对绿色的追求从不放弃、从未止步,生态建设接力传承,先行示范,汇成一首宏大的交响曲,举全社会之力打造一个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的美丽家园,成为政府和民众的自发行动。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融共生,成为发展的主题。

  百折不挠,凝聚合力

  ——谷文昌精神、长汀经验,是福建践行生态文明的动力源泉

  福建美、福建奇。从空中俯瞰,海峡西岸这块秀美大地一碧万顷: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

  再俯瞰沿海线上,条条绿色长龙蜿蜒。和煦的海水、湿润的沙滩、苍翠的丛林,置身世外桃源般的福建沿海,你绝不会想到风沙、灾荒这些不祥的字眼。不幸的是,解放初期,福建沿海的历史却由这些字眼组成,沿海地区人口占全省一半左右,森林蓄积量却不及全省5%,沙荒面积超过70万亩。

  在向沿海一带的风沙灾害宣战的严酷战斗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谷文昌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东山原县委书记谷文昌用生命作抵押,指天发誓。

  闽南南端的东山岛,曾是一片没有绿色、贫穷落后的荒岛,赤地千里,尘沙蔽日。1958年开始,谷文昌领导全县人民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遍植木麻黄。3年间,东山岛400多座山头和3万多亩沙滩全部披上绿装,肆虐的风沙在英雄的东山人民面前俯首臣服。

  谷文昌艰苦创业、改天换地的事迹传遍了八闽大地,几十年传承不息。就是靠弘扬这种精神,历经多年拼搏,福建沿海建起了4000多公里的多层次防护林,成为海西天然屏障。

  今天,福建大地青山含笑、绿水含情,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出台,让八闽儿女绿色情怀激荡,绿色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为什么会是今天?

  时间指针轻轻回拨,新世纪之初,作为全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福建当时面临着发展转型之痛。2000年,时任省长习近平高瞻远瞩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开启生态省建设大幕。

  这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需要艰苦顽强的付出,甚至暂时的牺牲。

  长汀治荒,种下一棵棵树,也“种”出一个个动人故事。

  松岭青青,汀水澹澹,走进长汀,你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我国南方最大、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2000年迄今,长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

  一担担土铺遍山,一株株草爬满坡,一棵棵树栽入窝。雨冲了,再种;土流了,再垒。从“反弹琵琶”治理法,再到“草-牧-沼-果”生态模式,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十多年,继承谷文昌精神,滴水穿石,涌现一批向荒山开战的草根英雄。

  三洲镇农民黄金养,带头承包荒山500多亩种杨梅,如今三洲东魁杨梅种植面积1.2万亩,近两年来,每年采摘节吸引游客7万人次、销售额约7000万元;伐木工人刘静美退休后投入千万元在河田镇红中村相见岭造林,一举消灭4470亩水土流失区……

  “谷文昌是福建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带领群众征服风沙灾害,百折不挠,体现了干部带头、依靠群众、坚韧不拔的精神。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是谷文昌精神的传承延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曾参与我省生态省建设前期调研的专家王开明说。

  着力生态建设,不仅带来八闽大地绿意盎然,更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这当中,涌现一批生态达人——

  观鸟达人、环保卫士杨金,带领志愿者先后到200多个无人岛,开展长达21个月的鸟类栖息调查,为未来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证据,自筹资金建成闽江河口湿地第一个鸟类监测站;

  热心于环保事业的志愿者郑棣健,自发成立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协会成立之初,没办公地点,她将自家的单元房进行装修,无偿提供给大伙使用;没有注册资金,她自掏腰包支付。几年下来,她与协会理事会成员组织志愿者开展了上千场环保活动。

  这当中,一批科技工作者为保护生态呕心沥血——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海洋环境科学带头人洪华生,2009年九龙江爆发水华时,深入现场考察,提出优化建设水源地水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建立水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体系,构建了一个可辅助决策的江东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与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如生,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环保除尘产品的开发应用第一线,领导团队取得大型燃煤锅炉配套电除尘等一批对我国环保除尘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项目突破,公司除尘环保产品产销量连续九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如果说政策、资金、机制,是生态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词,谷文昌精神的传承弘扬、长汀经验的示范引领,则是激励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将绿色进行到底的动力源泉。

  既是环境,也是资源——

  绿色施政理念,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新路

  初春,登上山岭,万株李树白花盛开;走过田野,千亩油菜黄花怒放……来到长泰县陈巷镇山重村,只见以鹅卵石砌墙的古朴民宅掩映在群山之中,游人络绎不绝前来领略美丽乡村的风采。

  山水秀丽的山重村探索出一条开发休闲农业与拓展乡村旅游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该村对古民居修旧如旧,将村容整洁工作与旅游规划结合起来,3年内拆除200多座旱厕、400多间猪圈,组建起绿化美化队伍,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美丽乡村,无疑是福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同样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漳州在城市中心地段拿出3000多亩建生态园;莆田在城市建设中,腾出近1/3的地带搞生态建设,市中心的6万亩荔枝树被保存下来,作为“城市之肺”;厦门近三年造林绿化仅市、区两级财政直接投资达30多亿元,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从绿色福建、生态福建到美丽福建、清新福建,这正是福建一脉相承的绿色施政理念结出的美丽果实。

  今天,绿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生态既是环境,也是资源,更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资产与资本。

  武夷山脉,林海苍茫。闽北各县竞相走绿色发展之路。光泽县斥资400多万元,对曾经的纳税大户也是林木资源消耗大户——沪千人造板公司实施停产关闭;浦城县的新型轻纺工业园根据当地水、空气容量测算,可容纳178条合成革生产线,却减少至100条,劝退四五家企业……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南平,划定了严格的“产业禁入线”,高能耗、污染重、重复建设项目一律免谈,仅2012年至今,就否决了81个投资建设项目。

  “我们选择顺昌,就是看中这里的青山绿水。”顺昌县欧浦登集团董事长卢璋如今更加庆幸三年前在此落户的决定。

  欧浦登在国内另外3个基地的水杂质率日均数分别是320、200、119,而在福建却只有13。由此,顺昌基地的光学产品合格率高达97%。这主要得益于当地高达82.8%的森林覆盖率。目前,能为全球最薄0.7毫米索尼液晶电视玻璃面板贴膜的工厂,全球仅两家,其中一家在顺昌;全球18%著名品牌电视显示屏面板和全球80%苹果手机、电脑触摸屏基板产自顺昌。

  绿色浪潮涌动的后危机时代,福建人算的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账,而是增加了新内容:从环境容量、资源要素到绿色GDP,算出忧患、共识与决心,算出发展思路和理念的深刻变化。

  “中国石材城”南安,石材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废弃石粉被广泛用于加工混凝土砖块、脱硫剂、一体化墙材等,靠“吃”碎石、石粉等废弃物为生的绿色企业达146家,年产值达31.2亿元,石粉和碎石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5%和90%,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基地。

  像这样的循环经济模式,正由点到面、从自发到自觉、由块状的特色区域向全省铺开。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了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

  而漫长的海岸线,也成了福建捕捉风能的宝地。2012年,我省风电装机规模已突破百万千瓦;到2015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将达250万千瓦,自然的力量转换为绿色的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

  生态经济在崛起、低碳经济在破题……无论是在山区还是沿海,人们努力实践着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回望来时路,人们发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和方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是一笔巨大财富。

  生态文化,继往开来——

  共建生态文明,同享绿色未来,让“清新福建”更加熠熠生辉

  福建人文血脉源远流长,青山绿水之中,千百年来淳朴人民诗意栖息。

  早在宋代,周宁县浦源村人就有了自己的环境文化,祖辈们立下规矩,在小溪中养鲤鱼,还制定了禁止捕食、伤害鲤鱼的规定,这些朴素的“生态之约”代代相传至今。

  鲤鱼溪穿村而过,几千尾彩色斑斓的鲤鱼在溪中悠然遨游。如今,村民们还在岸边种蒲草,修L形下水道,以便洪水来时鲤鱼藏身。鲤鱼死了,村民把它捞起,埋葬在溪边的大树下,形成“鱼冢”。人鱼同乐的风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2008年,这里获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年代最久的鲤鱼溪”,《奇妙的鲤鱼溪》一文被选入北京市小学语文课本。

  “生态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倡导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清新福建’品牌,是福建生态建设的追求目标。”省生态学会理事、高级工程师苏祖荣说。

  建设城市绿道慢道、生态廊道、特色景观带……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让森林进城、上路、下乡、入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在全省织成一张巨大的“绿色网络”。福建的生态文明之路,直指永续发展的同时,更溢满民生关切。

  下班以步代车、每张纸双面打印、使用环保购物袋;用沼气烧火做饭,爱护山林、古树、湿地和溪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公众的环保意识在觉醒,绿色消费推动生态经济。

  生态文化载体不断涌现。随着武夷山、福建土楼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依托原生态物质载体,再现活态的物质文化,一批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博物馆陆续建成;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全国首批五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文化部批准设立的我国首个国家级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不断推行。各地各相关部门、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等相继开展以“低碳家庭·时尚生活”“福建城乡百所社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志愿者行动”等为主题,倡导家庭节能减排,享受绿色生活的活动,引导公众节约资源能源。已举办七届的绿博会等活动,成为向群众推广绿色新生活的有效平台;全省已登记的古树名木达82914株,去年启动“树王”评选活动,通过寻找福建树王,保护古树名木,弘扬生态文明,让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教育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共建生态文明,同享绿色未来。你我携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让“清新福建”更加熠熠生辉。

  (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