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跨越2000多公里!三尺讲台书写“山海情深”

http://www.mhnews.com.cn  2022-09-11 10:34:01   来源: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字号

  告别悠悠闽江水

  翻越重重山梁

  沿着六盘山的盘山公路

  8名闽侯支教老师来到了宁夏隆德县

  他们怀揣着赤诚的教育初心

  接过闽宁对口协作的接力棒

  在距家乡2000多公里外的课堂授课

  为隆德孩子的成长增添闽侯颜色

  8月28日,闽侯县第11批赴宁夏支教教师队伍一行8人到达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目前,吴炎芳、林昌芳任教于隆德县第三小学,杨丽珍任教于隆德县第一小学,巫妩、刘华彬任教于隆德县第二中学,林诗灯、杨闽星任教于隆德县联财中学,林秀慧任教于隆德县第四中学。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3位不同学科的支教老师,感受他们跨越千里的“山海深情”。

  循他人走过的路

  终圆心中支教梦

  杨丽珍,1993年成为一名教师,一直在闽侯县青口大义小学任教。谈起为什么会想去支教,杨丽珍说:“我只是循着别人走过的路而来。”原来在三四年前,杨丽珍偶然看到了一篇有关“宁夏支教”的报道,深受感染。自那时起,她便萌生了赴宁夏支教的想法。今年,终于等到支教通知公布,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杨丽珍目前在隆德县第一小学兼职劳动教育学科,该学科主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爱劳动的习惯。“9月1日,我第一次与新学生正式见面,他们非常热情,都想把当地的美食分享给我。同时,他们也对闽侯充满好奇,我们互相分享、谈心,十分开心,也渐渐变得熟悉起来。”杨丽珍说,孩子的热情给她的支教生活开了个好头。

  当地群众友善的性格也给杨丽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末的时候,我们会组织团建,外出感受宁夏的风土人情。有一次走到一个摊位前,我们刚与他们打完招呼,他们就把手中的黄瓜递了过来,邀请我们品尝;我们说鲜花很美,他们马上就想送给我们。可以感受到闽宁合作这么多年,两地的群众早已缔结了深厚的友谊。”杨丽珍说,接下来,她将踏踏实实地按照课标精神上课,尽自己所能教授学生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能力,不负此次支教。

  全力克服高海拔

  接好协作接力棒

  来自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的林昌芳,自1994年成为一名教师,先后担任过体育教研组组长、德育主任、副校长等职务。可就是这样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老师,在隆德县第三小学也遇到了不容小觑的挑战。

  “隆德县属于高海拔地区,对于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我们来说,一旦多跑多动就容易喘,目前我只能先根据他们原有的教材开展课程。同时开展一些学科活动,交流分享两地体育教学经验,待适应高海拔环境后,再根据学生情况与高海拔实际,进行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升级。”林昌芳告诉记者,为尽早适应高海拔环境,她与同住在一起的其他两位支教老师还制定了锻炼计划,加速调整适应能力。

  第一次来宁夏支教,林昌芳既期待又忧虑。期待着新的教学环境,但同时也忧虑自己无法融入宁夏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但她的这些忧虑很快就被宁夏学生与老师的热情给打消了。“每个班级的第一节体育课,我都会跟学生分享闽侯的风土人情,他们对此也充满了好奇,问了许多问题,我会逐一耐心地讲解,并借此机会和他们打成一片。”林昌芳说,看着学生们纯真质朴的微笑,更坚定了她来宁夏支教的信心和勇气。

  教书育人三十载

  不忘初心支教路

  1991年参与教学工作的刘华彬,今年刚好是执教的第31年,可以说是人生新教学阶段的开始。“其实我想去支教的想法也有好几年了,但一直在犹豫。而且宁夏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都与闽侯不同,家人担心我的身体,我也担心离家远无法照顾家人。直到今年,自己教学已满30年,这30年的积累,坚定了我的信心,才下定决心参与宁夏支教。”刘华彬说。

  目前,刘华彬在隆德县第二中学教授语文学科。她认为,支教工作可以用六个字重点概括,那就是“走出去 带回来”。“我们要将福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带到宁夏,高质量完成支教工作任务。同时也将宁夏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来,互相交流学习,促进两地教育事业共同发展。”刘华彬说。

  “闽宁合作之下,学校的硬件设施都非常完善。”这是支教老师们在支教学校最显著的感受。“目前主要还是生活上的不适应。一是气候差异大、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方言文化影响,本地老师与支教老师的普通话腔调差异大,在语速较快的场合会存在听不清的情况;三是部分学校水资源匮乏,生活起居有所不便。”刘华彬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华彬表示,在未来这一年的支教中,她将不忘教学初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去,努力做东西部对口协作的践行者、宁夏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民族地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充分展现福建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

  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