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福州海绵城市建设关键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http://www.mhnews.com.cn  2016-10-27 08:57:00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福州海绵城市建设关键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福州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专题培训班开班,受邀专家学者李春梅作主题报告。

  福州新闻网10月27日讯(记者 张志滨)福州吹响了防洪治涝的集结号,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一大良方。福州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应从新加坡治水经验中获得哪些启示?26日上午,由福州市委组织部主办,福建富闽基金会、福州市榕商经济研究院承办的福州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专题培训班开班,来自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企业)、领导和业务骨干560多人参加此次培训。

  受邀专家学者、新加坡CPG咨询私人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春梅,作了“从新加坡水(资源)综合管理/ABC水计划到中国海绵城市”主题报告,从新加坡水资源综合管理战略、演变框架、发展历程等方面,详细剖析新加坡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供福州防洪治涝借鉴。

  传统城市VS海绵城市?

  李春梅介绍,在迎来全球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涝多发、水环境污染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已成为当今城市之中最根本、最具有挑战意义的课题之一。

  新加坡既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城市,拥有540万人口和71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尽管土地和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但新加坡依然发展成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全球典范。

  “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在内涵方面就有本质的差别。”李春梅说。

  具体而言,传统城市包含几大鲜明特征:改造自然、利用土地为主、改变原有生态、粗放式建设、地表径流量大增。因此,传统城市降水、蒸发过程单一,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排放超过80%。

  海绵城市则多表现为: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因此,海绵城市具有渗、滞、蓄、净、用、排等特点,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下渗减排,通过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积蓄利用,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排放低于40%。

  “‘海绵城市’在我的理解中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李春梅说,海绵城市也是发展方式、发展机制、理念创新。

  新加坡如何成功治水?

  成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全球典范,李春梅说,新加坡治水成功的关键在于“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比如,提供了社区空间让人民更接近水,通过有趣的方式让市民来学习水资源的重要性,让人民成为水资源的捍卫者之一。

  具体治水举措,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系列控制污染、安全排洪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一种创新的“城市集水区”策略;一项全民共享的“活跃(Active)、美丽(Beautiful)、洁净(Clean)”水源计划(即,ABC水计划)。

  在水资源综合管理方面,新加坡摆脱先天水资源不足的挑战,实现水源本土化,离不开李光耀任总理的31年间系列“大手笔”。其中,新加坡所有涉及水的政策都由总理办公室协调,为加强水管理政策的落实,总理办公室设立水规划小组,专门督促指导水务部门的工作。

  在创新“城市集水区”策略方面,为了尽可能多的收集雨水,新加坡计划让它的城市建设区同时也是集水区。截至2011年,新加坡已建成17座水库,实现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成为集水区,落在城市建设区的雨水将收集在水库内,并成为饮用水水源。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ABC水计划。2006年,新加坡公共事业局(PUB)发起水源计划,通过社区参与教育,广泛向民众推行,把功能型的沟渠、水道和蓄水池转型为美丽和清洁的溪流、河道和湖泊,到2030年计划完成100个ABC项目。在政府推动之下,以小型项目为主导,实现全面的整体性转变。截至到今年,规划中的ABC项目完成超过半数。

  福州海绵城市如何规划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李春梅认为,福州要抓住海绵城市的本质,厘清破解思路;比对先发地区经验,寻找问题根源;搭建多赢跨界平台,满足建设海绵城市需求。

  福州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转型期,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如何可持续地确保项目品质,赋予项目最大价值?

  李春梅认为,开展培训认证、树立工匠精神,是确保海绵城市项目高品质的基础。同时,海绵城市项目还需要以时序节奏化解叠加水问题,赋予项目价值最大化。

  各地城市发展水平、自然状况千差万别,如何辨析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症下药?

  她建议,其一,水系统综合规划是系统解决水问题的基础,也是海绵城市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其二,要开展水资源综合管理咨询,引导城市逐步、有序地进阶到水敏感城市。

  怎样搭建多赢跨界平台,满足建设海绵城市需求?

  李春梅建议,一要制定环境长期可持续道路以及相应的策略方针来确保计划的实现;二要实现不同学科、专业、领域间的相融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