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的闽侯县博物馆将穿上酷炫“外衣”,里面内容真丰富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7-20 10:03:11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 【字号 大 中 小】
青灰色的外墙,横七竖八的脚手架,散落在工地上的建筑材料,在建的闽侯县博物馆就像一只“丑小鸭”,毫无亮点。但建成之后,闽侯博物馆将华丽转身,披上“五虎山”的外衣,拥有大面积玻璃幕墙,内含丰富多彩的各类文物。
(在建的闽侯县新博物馆•纪玉屏 林泳/摄)
闽侯县博物馆位于闽侯县城新区10号路东侧,与昙石山博物馆隔河相望,一期项目投资9800万元,用地25.6亩,建筑占地面积4352.44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高度23.7米,内设文物展示厅、文物修复室、多功能媒体厅、文物库房、学术交流室等。
(场馆建设进行中•林泳/摄)
目前,项目一期处于扫尾阶段,预计8月完成玻璃幕墙的安装。同时,闽侯县博物馆正与福建省博物院联系,请专家们修改完善展陈大纲。二期工程(包含布展装修、广场雕塑艺术品等)也已开始着手准备,预计投资1.5亿元。
(闽侯县新博物馆效果图)
(鸟瞰效果图)
值得一提的是,闽侯县新博物馆的“外衣”是来源于五虎山风景。先从五虎山风景中提取抽象元素,再进行深化意向处理,辅以青灰色的墙体颜色和玻璃幕墙。整个建筑在完美的诠释闽侯建筑神韵的同时,又超越时代、别具一格,与周围的昙石山博物馆、闽都民俗园融为一体,三点一线,形成一条“文化长廊”。
(外墙铺设出抽象化的五虎山风景)
建成后的闽侯县新博物馆将展出1925套4009件文物。展出文物的历史远自新石器时代,近至明清、民国时期,涉及品种丰富,包含陶瓷、玉石、金属、书画、杂器等。后期,博物馆还将进行文物征集活动,尽可能让更多文物“入住”博物馆,“走进”参观游客的眼中。
(闽侯县博物馆藏品)
届时,这些文物将运用高科技展示手法,集声、光、电、互动项目等现代视觉效果之大成,结合趣味性、知识性,让文物“活”起来,寓教于乐,实现与游客的“互动革命”。
延伸阅读
闽侯县作为文物大县,现有583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昙石山文化遗址、灵济宫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文物点499处。闽侯县财政每年安排文物修复专项经费。2015年,下拨经费43万元用于上街环翠楼、雪峰枯木庵、大湖战役遗址、大湖分县衙、荆溪三峰寺、林森故居、青口龟山阁、南通陈璧故居、竹岐轮船厝等文保单位、文物点的修复工作。
(林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