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闽侯这里究竟有何秘密?它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http://www.mhnews.com.cn  2021-11-04 15:15:52   来源:海峡都市报    【字号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福建省昙石山遗址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入选的考古发现(点击左侧文字阅读详情)。

  不少市民疑惑,昙石山究竟有何神秘之处,能入选这个“百大”名单?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的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一探五千年前福建海洋文明的起源,了解文物背后隐藏的故事和传说。


村民意外发现共经历十次考古发掘

  如今的昙石山遗址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考古发掘从1954年延续至2009年,共经历了10次。遗址中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牡蛎器等数千件文物,是迄今为止福建省发掘面积最大、积累资料最丰富、开展研究项目最多的一处考古发现。而这里被人们了解,源于一次意外的发现。

  1954年1月7日,闽侯县恒心乡(今甘蔗街道)昙石村村民,在村子周围修筑闽江防洪堤坝时,意外挖出了一些样式奇特的陶瓦罐、石器和大量贝壳等。经持续考古发掘及研究,专家们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大约有5500至4000年历史。

  1996年,昙石山遗址进行了第八次考古发掘,这一次发掘成为昙石山遗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所获考古资料也最丰富,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贝器、玉饰等遗物,其中完整或可复原的陶器有500件。昙石山博物馆在此次发掘的遗址上方建设了“遗址厅”。

  2009年,在对遗址厅进行改建过程中,又发现了几枚彩陶碎片。随即,考古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了保护性发掘,这也是对该遗址的最后一次发掘。

  “那些彩陶罐刚出土的时候,色彩鲜艳,非常漂亮。”参与了这次发掘工作的考古专家朱燕英告诉记者,在第十次发掘过程中,他们在一处墓葬内发现了三十多件陶制器皿,是昙石山所发现的墓坑中,出土随葬品最多的一次。

  如今市民们在扩建后的遗址厅内,透过玻璃地板和围栏,就可以直接看到这些墓坑出土时的样子,甚至可以看到属于不同时期的岩土层,一窥5000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福建人爱喝汤”从这里可见一斑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有为告诉记者,昙石山遗址是典型的海洋性贝丘遗址,在该遗址内,发现大量贝壳制作的器具、装饰品,以及带有贝壳纹饰的陶器。

  在昙石山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陶釜,大小形状各异。工作人员介绍,其中大口、圆底的陶制器具是一种炊煮器,用来炖、煮食物等。当时的昙石山人生活在海洋与河流的交汇处,他们已学会利用渔网进行浅水捕捞,获取食物,并将捕捞的鱼、虾、牡蛎、花蛤、海螺等放进陶釜煮,吃剩的壳被他们用来制作各种贝壳器具。

  昙石山人就地取材,利用牡蛎壳制作了各种生产工具。这些贝器有铲、刀、凿以及锛型器四种类型,其中又以贝铲、贝刀占绝大多数。据介绍,虽然福建沿海地区的贝器早在距今6000多年的壳丘头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但数量很少,只有在昙石山文化时期贝器的使用才达到繁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昙石山人这种向河海“讨食”和爱喝汤的饮食特异性,在陶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是昙石山文化区别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代文化遗存的显著特征之一,代表了鲜明的海洋性地方特色。


南岛语族起源地从这向海洋迁徙

  王有为介绍,昙石山文物的文化特征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凤鼻头文化等内涵相似、年代相近,某些文化因素甚至和南岛语族所在的整个南太平洋地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史前文化都有着诸多渊源和联系。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支持。

   2010年7月,由法属波利尼西亚独木舟协会发起的“寻根之路”活动,从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正式启航,而终点则是中国福建。六名勇敢的波利尼西亚船员,驾驶一艘复原建造的传统风帆浮架独木舟,沿着五千年前他们祖先曾走过的路,“回归”他们的起源地。经过近四个月的海上漂流,2010年11月,六位勇士在福州马尾港靠岸。

  昙石山作为福建海洋文明开始的地方,也被认为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之一,因此成为这次寻根之旅的终点。六位来自大洋洲的独木舟勇士,在这里参观了昙石山遗址,了解南岛语族在这里的文化起源,找到了他们的“根源”。

  南岛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据统计,南岛语系包括1000—1200种语言,人口约有2.7亿,是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之一。

  近年来,国际考古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表明:福建沿海是南岛语族离开大陆的最后栖息地。福建是分布在南太平洋、印度洋诸多岛屿上南岛语族的原乡。福建史前先民就是国际学术界所说的“南岛语族”或“原南岛语族”的祖先。



海峡都市报 刘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