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青口这座宗祠厉害了!由十八个姓氏族人共同建造

http://www.mhnews.com.cn  2021-08-23 10:51:01      【字号

  国人认知中,宗祠一般为同姓宗亲们祭祀先祖的场所,只有本族历代先祖才能被奉入堂中受后人供奉,连赘婿、女性这些血缘之亲都不得而入,更遑论外姓。

  在闽侯县青口镇的长楼村,有这么一座由十八个姓氏后人集体建造的宗祠,被乡人亲切地称呼为“义溪十八姓祠堂”。它修建于何时?建造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经历?近日,记者来到长楼村,一探这座多姓宗祠背后的故事。

  十八“小姓”建祠堂 邻里和睦美名扬

  “难兄兼难弟百世本支,睦族并睦邻一团和气”,走进义溪十八姓宗祠,书写于神龛旁的这幅对联,道出了义溪十八姓同祠不同姓的事实。那么,这一切缘起于何处?所谓的“难兄难弟”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明朝中晚期,当时的长楼村内,诸姓杂居。其中,一些姓氏的村民,子孙繁茂、人丁兴旺,形成了所谓的“大姓”;而另外一部分村民,由于人丁稀薄,不少都是单门独户,故而被称为“小姓”。在宗族文化盛行的古代,大宗族们一呼百应,财力、人力雄厚,可以建造富丽堂皇的宗祠;而小姓、小族既乏人丁、又少财富,只能将祖先牌位放在家中供奉。久而久之,见人家每岁祭祀祖先时热闹的场景,小姓村民神伤之余,也觉得愧对先人。

  “据说,此时有人提议,不如集合众小姓之力共建宗祠,以后每年大家同时祭祀,岂不两全其美。众小姓族长闻言,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遂决意合力建设宗祠。”长楼村文化协管员郑国忠说。

  听说要联合建祠,十八个小姓的宗亲们都非常踊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久便在义溪畔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三进祠堂。落成之日,大家兴高采烈地把各家的祖先牌位放在同一个神龛下,排放的顺序不分你我,同时议定每年的正月十八为共同的祭祀时间。

  “每到祭祀日,十八姓的子孙鱼贯而入,对着神龛共同行礼,一起上香、敬酒、献供,虔诚地默念祷词。期间,各族还会出资请戏班唱戏,大家一起热闹一番, 这种独特的祭祀场面, 一直延续至今。”十八姓宗祠理事会会长杨仕斌介绍道。

  除了正月的祭祀,十八姓村民的婚丧嫁娶,也多会选择在宗祠里摆酒、请客。谁家建新房、结婚或有后代诞生,当事人都会准备一坛上好的青红酒放在宗祠里, 让村民们随意畅饮,沾沾喜气,至今,这民风还依旧保留着。

  族亲合力焕新生 共存精神在人心

  义溪十八姓宗祠位于长楼村义溪西岸,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宗祠坐西朝东、倚山面溪。宗祠大门的上方嵌有“十八姓氏宗祠”阴刻青石横匾,两侧小门上方分别题刻“入孝”“出悌”字样,正门墙上方雕塑着“麒麟红日图”,墙裙有《三国演义》故事“张飞独当长坂坡”“赵子龙单骑救主”等彩绘浮雕,古色古香。

  宗祠占地面积约7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虽不算宏伟壮观,但装饰讲究,雕刻精致。宗祠前有蜿蜒溪水流淌,背有石鼓灵山枕靠,左右有五虎、文笔名山拱卫,可谓钟灵毓秀。

  宗祠内,依次建有戏台、天井、厅堂等。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楹,穿斗式木构架,四周设有砖土封火墙,厅堂廊檐下有“二十四孝”石雕,栩栩如生。

  “祠堂内曾经有两件最重要的文物,其一是记载着建造祠堂十八姓的匾额,其二是修建宗祠时所立的明代石碑。然而,在‘文革’期间,因为宗祠被征用,大厅改为牛栏、仓库,神龛被移除,两件珍贵的文物也不知所踪。”郑国忠痛心地说道。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经济实力好转,在乡贤艾国光的倡议下,十八姓后人准备重修宗祠。却因为无法确认十八姓的具体名单而争论不休。“十八姓后人想修缮祠堂的消息传到邻村,当地一位林姓村民听闻后,便将当年捡去的十八姓牌匾送还了回来。得知牌匾失而复得,十八姓后人倍感振奋,踊跃捐款重修宗祠,到2004年年底,十八姓宗祠初步重修完毕,期间有数次小修,整个工程到2008年方才完成。”杨仕斌笑着说。

  2013年3月,义溪十八姓祠堂被确认为闽侯县不可移动文物点。如今,在长楼村的十八姓后人眼中,祠堂不仅是他们祭拜先人的场所,更是祖先们留下的“邻里和睦、团结共存”之精神的象征。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