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喜娘:老行当唱出新风尚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3-03 15:50:54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 【字号 大 中 小】
“敬婆就像敬爹妈,来日同抱胖娃娃。尊老爱幼记在心,合家和谐万事兴。”“好——啊!”如果你参加过闽侯人的婚宴,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不陌生。这样的一唱一和是闽都传统婚礼的一大特色。发起喝彩的人,正是口齿伶俐的本土女司仪——喜娘。
(“金牌喜娘”——闽侯上街陈氏三姐妹•林岳铿/摄)
在闽侯,喜娘在方言中被称作“伴房嬷”,担负着继承和发扬本地传统婚嫁礼仪的使命,这一职业早在元代就有记载。喜娘文化是闽都特色文化之一,由喜娘主持婚礼在闽侯尤为盛行。在闽侯,专业喜娘将传统婚庆习俗发扬光大,使喜娘这一老行当焕发出新生机。
(闽侯喜娘亮相茉莉花开采节•林岳铿/摄)
传承传统婚嫁礼仪
闽侯传统婚礼习俗繁杂,从新郎接亲、新娘出嫁,到喜童滚床、添丁开桶等,有数十道程序。尽管如今婚庆活动去繁从简,但簪花敬茶、拜堂见厅等传统习俗仍然代代相传。
(闽侯传统婚礼——接亲•陈建鋆/摄)
作为婚俗传承者,喜娘要指导新人履行婚礼仪式,同时以顿挫押韵的吉祥话活跃气氛,传达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婆媳和睦、生儿育女的观念。除了主持婚礼,喜娘的另一项重任就是活跃气氛。有了喜娘的喝彩,婚礼更喜庆热闹了,这也是喜娘受热捧的主要原因。
(喜娘指导新人履行婚礼仪式•陈建鋆/摄)
(喜娘主持拜堂仪式•吴心钰/摄)
(新郎新娘入洞房•吴心钰/摄)
金牌喜娘百炼出彩
早期的喜娘知名度不高,直到2010年福州市举办喜娘大赛,喜娘这一行当才逐渐进入公共视野。闽侯上街陈氏三姐妹在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牌喜娘”的称号,闽侯喜娘从此名声鹊起。
(闽侯县喜娘技能大赛•林明秋/摄)
“金牌喜娘”的名头可不是一日而成的。在陈氏三姐妹家族中,喜娘这一职业接力棒已经传承了5代人。“我们家最早当喜娘的,是我的曾外婆谢兰金。后来我外婆、妈妈也都是喜娘。现在,我儿媳也加入了这一行。”二姐陈秀珍说,“喜娘能够传播爱心和文化,帮助有情人终成眷属,从事这一行业特别有成就感!”喜娘文化在三姐妹家族能传承一个多世纪,缘于她们对这一职业的真切热爱和苦心钻研。
(喜娘文化进社区•陈建鋆/摄)
而今,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行业,陈氏三姐妹办起了喜娘培训班。她们不惜献出传家宝,将家族百年来积累的当地婚礼习俗和喝彩词汇编成册,并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婚礼视频,作为学员们的学习资料。同时,她们请来专职喜娘及民俗专家、歌唱家等,对新入行的学员进行系统培训、授课。学员要经过一系列学习和考核,方可获得喜娘结业证书。从2011年至今,陈氏三姐妹的培训班已培养了上百名喜娘。
(闽侯县喜娘协会成立•林岳铿/摄)
喜娘文化与时俱进
传统的闽都婚礼充满了浓重“虾油味”,喜娘们地道的福州话拉近了当地人的距离,却让外地人如听天书。怎样让更多人领略喜娘文化?三姐妹动起了脑筋。“我们把传统喝彩词改编成普通话,不仅要押韵,还得加入新时代的新鲜词,让喜娘文化也与时俱进。”三妹陈秀兰说,“多上网、多学习新鲜知识是关键。”
(闽侯喜娘文化入列福州市“非遗”保护项目•林岳铿/摄)
迈过了语言关,突出了时代特色,喜娘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今闽侯喜娘不仅跨越福州走向八闽,连北京、上海、西安等多个城市都能看到闽侯喜娘的风采。陈氏三姐妹甚至走出内地,到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主持过婚礼,还登上了“中国梦想秀”“梦想合唱团”等电视综艺节目,与董卿、周立波、郭德纲等知名艺人过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闽侯喜娘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侯喜娘唱响三坊七巷•林岳铿/摄)
(闽侯喜娘文化走进台湾马祖•林龙锦/摄)
喜娘品牌打响了,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为了规范行业纪律,陈氏三姐妹牵头成立了“喜娘行业协会”,制定了完善的行业公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2012年,陈氏三姐妹成立了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2013年,闽侯县喜娘协会登记注册;2014年12月,福州喜娘协会成立……如今,喜娘协会成员已达上百人,她们来自不同行业,既有外资白领,也有中小学教师,还有IT行业的高手。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甚至不乏英语八级、日语一级的语言专业人才。“行业协会成立,喜娘有了业务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风气正了,就有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喜娘队伍。我相信我们的行业会更兴旺。”大姐陈夏玉信心满满地说。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陈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