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与“应”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1-27 16:00:0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庄严承诺。
又到一年“两会”时,每年代表、委员都成为群众关注的明星,他们的意见建议也都被各方所瞩目,因为许多我们身边的变化就源于他们的呼吁。
今天,让我们再次回眸这些代表委员,曾经针对我县的交通出行、生态环保、道路建设、社会保障等民生热点问题,提出的议案和提案。以及经过政府相关部门承接办理后,呈现的可喜变化。这些变化出现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们同时也关注,代表委员们在新一年的两会中的为民建言。
努力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长远生计,一直是社会各阶层关心和关注的热门课题。去年1月,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生产生活留用地问题成为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大会主席团收到就有5份,其中《关于出台生产生活留用地政策的建议》由林权代表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征地量也很大,农民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将会怎样?很多人都在想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在不断探索寻找解决的答案。我们经过磋商、探讨,最后向县人大主席团上交了这份议案。”林权说。
据了解,我县出台了《闽侯县生产生活留用地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侯委办〔2010〕70号)、《闽侯县农村集体生产生活留用地开发利用指导意见》(侯委办〔2012〕51号)和《闽侯县兑现生产生活留用地指标补充意见》(侯委办〔2013〕95号),对生产生活留用地的兑现方式作了明确规定。两会后,祥谦镇根据上述文件规定提出兑现意见,上报县政府研究确定。
随后,祥谦镇因地制宜,创新留用地开发模式,为促进留用地健康发展,提出了两种契合祥谦实际的模式:“生产生活留用地折成资金投资”和“土地换房产”,希望通过留用地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地生财”,能够长期持有、培育稳定的收入来源,其他社会保障也更加稳定。
目前,祥谦镇澜澄村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五虎山二期工业区员工公寓建设,规划设计、财审、招投标中。该项目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4.7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这项投资是来自祥谦镇20各村居共同投入建设的,投入资金由各村居按生产生活留用地7%每亩60万折算资金。项目建设投用后,将项目租赁给五虎山二期工业区,租金按20个村居投资比例返回给各个村居,作为其村居开支和村民公益事业开支,对失地的村民生产生活也有个永久的保障。
祥谦镇凤港村重点项目多,如:安置房、林森大道、林森公园等大项目的建设,总共交地近600亩,剩下生产生活留用地40亩左右。2015年,县委县政府特地在83.86亩商服用地中,为凤港村制定划拨8000平方米建好后的店面和写字楼,凤港村将按成本价回购该店面和写字楼,作生产生活留用地资金兑换成房产。目前,商服用地正在征地、丈量、拆迁工作中。
生产生活留用地合理规划和盘活使用,能够有效促进征地拆迁工作,更好的保障失地村居生产生活收入保障,祥谦镇作为全县的试点,正在积极努力推动这项工作,待该项工作完成后,希望全县推广其成效,努力把我县建成生产生活并重的美丽新城。
(闽侯乡音 记者组)
一纸提案让县城百姓出行更安全便捷
新中国成立后,闽侯县城曾多次更换驻地,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迁至现在的甘蔗。由于作为“一县中心”的历史不长,城市建设、文化底蕴都稍显不足。“靠近省城、大县小城、有县无城”,有人曾如此形容闽侯,虽是笑谈,却也透着几分现实的无奈。
然而从现在起,这一切将成为历史。经过几年建设,如今的闽侯县城,正华丽转身,进入滨江时代,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崛起于闽江北岸。
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而如果相关基础配套设施没有跟上,就会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便。县政协常委、县统计局副局长王果仙,亲历了县城新区的飞速发展,也敏锐地觉察到了县城建设过程中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方面存在的滞后问题。
“县城有多条道路与江滨路垂直相交,此前,仅世茂门口设置了红绿灯。而且,江滨路车辆行驶速度极快,这些路口视野不很开阔,有较大安全隐患。”这是在去年县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期间,王果仙在提案中写到的一段话。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王果仙除了积极在岗建功立业,同时不忘作为一政协委员的职责,去年以来,她就注意到,随着县城新区多条道路相继建成通车,加上城市人口的集聚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县城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事故偶有发生,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加强交通秩序整治的呼声很高。为此,在认真走访、深入调研后,王果仙在去年县“两会”期间,慎重提交了《关于县城道路标线及红绿灯设置的建议》的提案,其中不仅罗列了县城各个重点交通路段的现状、不安全隐患,还有详细的便于操作的建议。
收到提案后,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并由县住建局、公安局落实政协提案。县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张学敏介绍说,为确保县城交通有序、安全、通畅,我县于8月份启动了县城新区道路设置信号灯以及监控抓拍系统等工程建设,总投资1088万多元。截止目前,全部工程已经建设完毕,即将交付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管理。“该项目新增交通信号灯23处,其中,在江滨路、滨城大道、昙石大道、花园路等设置红绿灯10处、黄闪警示灯13处,并在10处红绿灯路口设置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增设路口人行道分隔护栏5020米、指路标志10处,完善路口标志标线约4800平方米。”张学敏说道。
针对提案中提到的县城新区道路狭窄,导致人车混行、拥堵、机动车乱停车等问题,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也加强了路面巡查、违法查处与交通安全宣传,并通过划设停车位、增加提示牌,设置监控设备与施划交通标志线等手段,加强交通管理,切实为市民群众营造良好的出行和生活环境。
如今,闽侯县城的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各条道路交通有序、顺畅,市民出行更加平安、便捷。
“提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并得以组织实施,县政府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建设县城交通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结果令人满意。”王果仙说,在今后的履职过程中,将不断加强学习、更加深入基层一线,留心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的把群众的心声和呼声转化为提案,传递到政协全会上来。
( 闽侯乡音记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