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网络中国节·端午】百舸争渡大江上 端午时节话龙舟

http://www.mhnews.com.cn  2018-06-15 15:46:45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在《穆天子传》中,有“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描写。《穆天子传》一书,历来被认为是西周的历史典籍之一,这应当是中国关于龙舟的最早记载了吧,可见龙舟早在屈原出生前已经存在。

    今人多误以龙舟始于屈原,大约是因屈原一生酷爱龙舟,其在《九歌·湘君》中留下了如“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等诸多赞赏龙舟的诗句。他殉国后,为纪念这位酷爱龙舟的爱国者,人们便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龙舟节,在江面上举行龙舟竞渡。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龙舟竞渡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竞技。

    端午临近之际,记者来到我县的龙舟村——南通镇方庄村,探访这里的龙舟制造作坊,通过艺人的讲述,试图解构出蕴藏在龙舟中的故事!

  

龙舟世家的守与变

     南通镇方庄村,自明清起就有制造龙舟的传统,经过700多年的积淀,形成其特有的龙舟制作风格,可以说是我县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方庄分布着大小4、5家龙舟工厂,最著名的当属第四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福船制造技艺(方氏)非遗传承人方绍晃一家。方绍晃兄弟6人共同经营着一家龙舟造船厂,端午节前夕,诸多订单接踵而至,是他们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

    在制作龙舟工艺上,方绍晃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墨守成规,愿意将传统与现代样式结合。“船型每年都在变化。固步自封只会被淘汰”方绍晃对此有着深刻地认识。每年新造出的船,方绍晃都会做好追踪,观察它们在各类龙舟比赛中的表现,找出不足加以改进。因此,他的工厂年年造出的龙舟都是“升级版”。“我们4天可造成一条新龙舟,一年制造约100条,特点是‘样式好、扒得快、够牢固’因此广受省内外客商青睐,很多广东、浙江的客商都曾慕名前来买龙舟呢!”方绍晃笑着说。

    方家的造船手艺世代相传的,可是,制作龙舟又累又苦,年轻人不愿传承,导致方庄的传统龙舟制作技艺后继乏人,令人堪忧。“幸好五弟方绍杰的独生子,在我们劝说下愿意接棒方氏造船技艺,祖宗的手艺不至于断绝,没有比这更值得开心的事了。”方绍晃如是说,眼中满是对后继有人的欣慰。


龙舟下水 祈福迎祥

   每年农历端午节前,方庄都会举行“龙舟下水”仪式,村民们以赛龙舟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6月14日,在方庄村有数条龙舟先后下水,除了当地的龙舟外,还有来自仓山区盖山镇浦口村、竹榄村的40多位村民前来领取订购的龙舟,并举行下水仪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伴随着鞭炮齐鸣。几十名精壮的汉子扛起龙舟,向着大樟溪畔进发。沿途男女老少跟着龙舟一起,来到江边,观看龙舟下水。又是一通热闹的鞭炮过后,龙舟下水了,随着锣鼓点,大家动作整齐,齐心协力,龙舟划开水面,飞驰而去。来到岸边观战的人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呐喊助威,“端午赛龙舟体现了团结、拼搏、进取的精神,展现了村集体的凝聚力,我们希望将这股精神与更多的人分享,将追求拼搏、协作、勇敢的龙舟精神发扬光大,也让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浦口村支部书记黄克建表示。


移风易俗 净化传统文化 

    “一条龙舟上除了划桨人外,还分别有一名鼓手、锣手,一名掌舵人和一名‘坐龙头’的人。”13日在方庄,记者在当地的一位老人处了解起龙舟竞渡的习俗。老人姓方,在他记忆里,龙舟中最尊贵的位置就是“坐龙头”的人。方老伯说,龙舟竞渡其实质上就是一个庆典,表达了人们希望神灵保佑农业丰收、风调雨顺等朴素的愿望。     

    “以往,大概觉得在尊贵的位置上能获得更多的庇佑,大家便将‘坐龙头’这个位置拿来竞标,争先比富,夺标的人还会肆意庆祝。”提到之前弥漫在庆典中的陋习,方老伯很是愤慨,他说在传统的风俗中,“坐龙头” 是有讲究的,一般应该是村里德高望重之人。

    在龙舟部件中有一个叫龙杆的部件,往年有客商来方庄收取定制龙舟时,都会由他们中出钱最多的人,将龙杆装到龙舟上,再指定一个孩子抱着龙头坐着龙舟游街、下水,以满足他们夸富、比阔气的心理。“据说‘抱龙头’竞标十分激烈,中标金额少则20万,多则30多万,甚至曾经有客商花费30万都无法夺标的记录。”方绍晃告诉记者。他说,不知道何时起,好好的传统文化也染上了斗富比奢的风气,这种作风为龙舟竞渡运动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记者了解到,去年至今,根据《闽侯县关于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全县各地多次召开“深化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部署会,号召各村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如今,移风易俗的思想也走进方庄 。“今年,大家自觉取消了对‘坐龙头’的竞标,把资金节省下来,拿来补贴给村里的龙舟队或添置新的龙舟,给龙舟竞渡这项运动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方老伯说。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