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索水追日用艺术点亮童年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4-18 10:31:39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题诗说“根索水而入土,叶追日而上天”,说的是一棵树,树根要求其深,叶子跟花要求其高。这一“深”一“高”,勾勒出生命的蓬勃姿态。

  一个孩童的成长,也是如此。

  闽侯县实验小学校长林秀芳,把这一生长现象凝练为“索水追日”四个字,并将其作为教育信条和追求目标。“艺术点亮

  心智,文化成就品行”,闽侯实小创出“艺术育人”特色办学之路,以艺术教育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孩子们如同一棵棵树苗,扎根本土,向着艺术寻美的方向,抽枝长叶,直至枝繁叶茂。

  采家乡文化之灵秀千人齐韵百人纷呈

  近两千名师生在操场上整齐站立,齐奏紫竹笛,清越的笛声响彻全场,让观摩者情不自禁陶醉其间,跟着音乐浅吟低唱。

  大操场上的“音乐会”,是闽侯县实验小学的“拿手节目”。全校近两千名师生,人人会吹紫竹笛。

  “体育、艺术2+1项目”是教育部为了进一步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程项目。在实施该项目的过程中,闽侯实小校长,省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正高级教师林秀芳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让师生人人都能掌握一门乐器。怎样的乐器易于全员学习?学校班子作了多方调研,把目光投向了紫竹笛。

  紫竹是闽侯的特产,洋里一带,更是有成片的紫竹林;学校请教了制作竹笛的民间艺人,将本土资源与竖笛的制作工艺结合,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紫竹笛;学会吹紫竹笛,也就同时掌握了巴乌、箫、葫芦丝等乐器的吹奏原理,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紫竹笛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乐器,很快在全校普及。一段时间过去了,几乎人人都学会了吹奏。每天带着紫竹笛上学,这已经成为闽侯实小学生的标志;歌声笑声笛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已经成了闽侯实小的一道风景。

  吹紫竹笛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门技艺,也丰富了老师们的课余生活。2017年元旦联欢,老师们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分成10个“小家”,展开“笛韵PK”。各个“小家”花样频出,其乐融融。这个有学校特色的联欢会,给每个老师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如果说“千人齐韵”是闽侯实小每个师生都能拿得出手的本事,那么,“百人纷呈”“传统项目”,则是锦上添花,让孩子们掌握又一项兴趣特长。

  学校在抓好“管乐队”“足球队”“合唱团”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开设了书法、舞蹈、葫芦丝、素描、国画、健美、茶艺、电脑、3D打印、田径等45个校级专项兴趣小组,组建“百人旗操”“百人球操”“百人腰鼓”“百人拉丁”“百人武术”“百人诵读”等大型学生艺术团队,孩子们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向上向美,茁壮成长。

  如果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地方的才是中国的”。闽侯实小深谙此理,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紧密融合。取材于家乡特产,定做紫竹笛,人手一支,人人会吹;与地方部队、昙石山博物馆、闽侯县图书馆、闽侯县文化馆开展军民共建、馆校结合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在分校开设闽剧兴趣班,通过学习家乡方言与地方戏,增进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爱家乡爱母校的情感;挖掘地处八闽首邑,家乡文化底蕴深厚,根雕、竹编、铁艺等艺术形式多样的优势,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体验学艺背后的做人做事道理,提炼出“艺术育人”的德育理念……闽侯实小的校园文化,投射出地方文化的特点,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

  艺术点亮心智 文化成就品行

  “艺术教育,不能窄化为音乐美术教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正是基于这种定位,闽侯实小在创设艺术教育特色的同时,还依托环境熏染、课堂渗透、课题研讨、课程开发、资源拓展等途径,立体打造“艺术点亮心智,文化成就品行”的校园文化,探索出了“文化引领——艺术熏陶——匡正言行——成就品行”的艺术育人路径,成就自己的“育人之道”。

  环境熏染 实现春风润物

  闽侯实小以一类校的标准打造校园环境,短短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华丽转身。

  校门口的铁艺围栏用一面面“乐器墙”装饰,流连其间,你能捕捉、学习到二胡、古筝、箫、琵琶等乐器知识。

  阳春三月,在桃花李花的点染下,桃李园迎来了最美的时节。课间时分,同学们三五成群,走过“小桥流水”,步入古色古香的“吟诗廊”。柱子上用木刻雕饰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百余首,抬头吟诵,低头思索,自有一番诗意。

  行知园更受同学们青睐。在这儿,可栽花、种菜、养鱼,观节气变化,赏四时风景,践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精神——实践长新知。

  先行广场的造型是一个巨大的小提琴,奏出美妙的音符,配上名人雕塑,带着你溯古论今。

  “六艺楼”的每一层都有其功能分区,一楼“体艺空间”;二楼“书香乐园”,内设省级示范图书馆,作为福建少儿图书馆的分馆,藏书是可流动的,常换常新;三楼“爱乐天地”;四楼“唯美世界”;五楼“科艺天宫”,与陶艺、书法、古筝、机器人、舞蹈等专用教室互相补充,成为孩子们开眼界、学本领的殿堂。

  完善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科技室、3D创客室,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所有着66年历史的学校,走向了“互联网+”时代。

  打造环境文化,其目的是通过一景一物,唤醒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追求,并由此投射到自身行为,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堂渗透 采撷学科之美

  “小学各学科中均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小学各学科整合,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校德育主任黄艳晶是一名体育老师,她说,坐、立、行,精、气、神,都渗透着形体之美。只要你用心去采撷,每一个学科都能发掘出独特的美感。

  在语文课上享受文采之美,在数学课上发现规律之美,在英语课上感知音意之美,在体育课上锻造人体之美,在音乐课上陶醉韵律之美,在美术课上捕捉线条之美,在信息课上分辨虚拟之美……艺术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健身,已经成为学校的常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老师交给孩子们一把发现学科之美的钥匙,孩子们对学科的兴趣,明显更加浓厚,“苦学”变为“乐学”,“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绿色质量”随之悄然而至。

  搭建平台 引领教师成长

  近年,学校立项并结题国家、省市级课题数十项,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收获成长。学校拥有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9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县、市级骨干教师数十人。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的同时笔耕不辍,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纷纷发表于CN刊物;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获得的奖项,更是不胜枚举。

  “我们学校的8套韵律操,全部是由语文老师编排的,阳光健身操视频还曾获得全省一等奖。”林秀芳校长说,学校搭建平台,让老师们各显其能、各展其趣,在发挥特长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升幸福指数。《国韵流芳》《旗心飞翔》《唱响明天》《筝蕾初绽》《管乐声声》《陶乐融融》《竹笛丝韵》以及分校的《闽剧情深》《故乡童谣》等10本校本教材,凝聚着老师们的智慧,成为对孩子们进行美育的营养补给。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近年来,闽侯实小渗透于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艺术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

  校“青橄榄童声合唱团”曾赴台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合唱节并获得优秀展演奖;

  校“小螺号”管乐队参加福州市“红领巾 迎青运”管乐展演获得特别演奏奖;

  校舞蹈队《风车的梦》参加福州市第14届中小学艺术节展演获得一等奖;

  分校闽剧兴趣小组参加福州市中小学戏剧比赛,荣获戏曲类小学组一等奖;

  校园文化艺术节,从持续一周或半个月,延展到持续一学年,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艺的舞台。

  更为可喜的是,特色教学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办学思路,成为学校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引擎,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学生的信息、人文、思维、专业、身心等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文艺类:数百人次在县级至全国级的征文、器乐、演讲、舞蹈、故事大王等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体育类:参加闽侯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得两连冠;男子足球队获得市校园足球联赛第一名。

  科技类:学生参加省市机器人竞赛、省青少年科学素养网络竞赛、省建筑模型比赛,屡获佳绩。

  学校的荣誉也纷至沓来:

  连续3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并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读书育人特色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福建省三八红旗集体”“福建省科技基地校”“福建省巾帼文明岗”“福建省德育先进校”“福建省第二批基础教育音乐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福建省足球特色校”“福州市最美书香校园”,学校的校本研训成果向全市推广,曾被授予“福州市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闽侯县教育局局长兰天金说,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闽侯实小的艺术教育,引领学生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与“美”相伴相生。闽侯实小的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的核心素养,必将成为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财富。

  (福州日报 记者 李淑娟/文 俞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