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上街根雕从商品到艺术品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9-26 15:36:42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中国根雕看福建,福建根雕看福州”,这是根雕业内一直流传的一句话。福州的根雕在哪里?数据显示,目前闽侯上街有根雕厂近2000家(户),企业相关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上街根雕产品约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2013年交易额近30亿元。这一连串数字,无一不体现着福州闽侯上街根雕产业的辉煌。

  上街侯官工艺厂培养大批根雕艺人

  闽侯上街的根雕文化传承于福州木雕,福州木雕兴盛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了象园、大板、雁塔三种流派,福州与浙江东阳、广东潮州并列为中国木雕三大产区。上世纪90年代,随着福州市区城市建设拆迁,三大流派的传承人陆续迁往闽侯县上街镇,大批福州雕刻名家在上街开办木根雕厂和个人工作室,台湾雕刻名家也陆续来上街办厂。

  那么,在此之前,闽侯上街根雕是一片空白吗?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金宁魁。

  金宁魁是建平村较早从事根雕行业的村民之一。1988年,金宁魁师从当地根雕艺人林家团学习根雕,经过多年的打拼和刻苦钻研,他如今已拥有了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根雕公司。金宁魁告诉记者,第一代上街民间根雕艺人可以说是从上街侯官工艺厂发展起来的,时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金宁魁说,解放后不久,那时还没有316国道,在今天的上街镇厚美村处曾有一个侯官码头,凡福州西行的轮船都要在此靠泊运载旅客,装卸货物。这里人来人往,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在码头附近曾有一个国营农具厂,农具厂倒闭后,1967年,他师傅林家团的父亲林长榕在旧厂房里创办了上街侯官工艺厂,生产脱胎漆器和根雕,周边很多村民没事做,就去厂里学艺。上街根雕的第一代艺人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他们生产的产品通过水路远销东南亚等地。

  1991年1月,洪塘大桥建成通车。随着陆路的畅通,码头日渐式微,工艺厂的生意慢慢做不下去了,厂里的艺人又回到了民间。“那时觉得通车后生意都没得做了,现在回头看,洪塘大桥的通车对上街根雕的发展是有非常大的意义的。”金宁魁说。

  随着大桥的通车,城区建设拆迁,很多原先在象园、五四路、公正路一带学艺的上街人回老家办厂 ,台湾雕刻名家也陆续来上街办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上街木根雕”风格。

  根雕从小件到大件从商品到艺术品

  作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宁魁见证了上街根雕产业的发展。历经半个世纪,木根雕作品由小件居多变成大件为主,由产品转变成工艺品。

  “其实早期的木根雕并非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以大件为主,而是小件比较多。”金宁魁介绍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木根雕产品大多销往日本、台湾、香港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产品都是一些佛具用品,比较小,多为商品,可复制性较强,可成批生产。当时的工艺也与现在不同,旧式的根雕是在木初胚的基础上上生漆、涂七彩,如今只需要在初胚的基础上涂一层保护用的清漆即可。根雕的选材也由本地取材方便的龙眼木、荔枝木、黄杨木慢慢发展到闽北柳杉、江西樟木、云南黄心楠和缅甸花梨木等,八成的原材料都来自国外,创作资源的丰富性,也为木根雕作品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消费市场萎缩,大家都在寻找新市场。金宁魁说,当年他们一边跑市场一边跑原材料,在南方市场转了一大圈,发现广东人爱喝茶,根雕做成的茶盘、茶几很受欢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博物馆、私人展馆对工艺品需求加大,木根雕艺人们将木根雕工艺雕刻美与根雕天然美进行融合,往天然自然化发展,制作的工艺品浑然天成、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贴切、惊叹、震撼感,一些大型木根雕艺术品应运而生,产品风格也趋向多元化。

  2000年之后,木根雕行业在上街镇飞速发展,涌现出一批木根雕雕刻能手,在大经济的刺激下,木根雕艺术得到了延续及认可,木根雕企业在上街镇遍地开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福州晚报 记者 桂 丹 通讯员 洪见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