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主要革命人物简介
http://www.mhnews.com.cn 2021-05-18 16:43:50 【字号 大 中 小】
闽侯主要革命人物简介
林文
林文(1887~1911年)原名时爽,字广尘,号南散,侯官(今福州)人。林文出身在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林鸿年系清道光年间状元。15岁随父至浙江入学堂读书。19岁时东渡日本留学。
林文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民族危机四起的时局,深感忧虑和不安,并意识到非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绝不能挽救中国危亡的命运。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他决心投身革命,“舍身以拯危亡”。1905年8月20日,他参加了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的同盟会组织。接着,又与福建留日学生发起成立同盟会十四支部(福建分会)。孙中山非常器重他,委任他为同盟会十四支部会长。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他被推为经理。《民报》积极鼓吹革命,反对改良,为推翻帝制制造舆论。他与黄兴、张继、胡汉民、赵声等交往甚密,成为莫逆之交。他在东京闽籍留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大家都尊称他为“林大将军”。
1910年,广州新军仓促起事失败。林文再次东渡日本。1911年春,他接到黄兴、赵声从香港寄来信件,内称:“事大有可为,请偕同志来。”他阅后即与东京的同盟会十四支部同志商讨大计,不顾大病初愈,同林觉民离开东京赴港,找到黄兴,参加统筹部工作,共商大事。随后,林觉民回闽,邀约在闽的革命党人赴广州参加起义。不久,闽籍同盟会同志共30多人先后来港准备举义。林文十分高兴,并对同志们说:“前此举义,死者多为劳动者,人皆谓吾辈怯,吾实耻之。今日愿与诸同志挟弹为前驱,如果起义失败,我弟兄同时共葬一丘,亦可无憾;若幸得广州,则请分军为二,以克强(黄兴)、伯先(赵声)为总司令,吾当率领福建同志在克强的指挥下担任革命军中的先锋,前驱扫穴,以光复神州,报祖宗之仇,雪万民之愤”。又说:“我辈行军,目的是吊民伐罪,不要杀害无辜的人,待吾志实现,吾当弃官远遁,只当一名大中华的国民,就心满意足了”。一席话,表达了他时刻以革命事业为念的雄心壮志和大无畏精神,使闽籍同志们十分感动,大家决心为民族解放而献身。
是年4月25日晚,林文等人随黄兴进入广州,部署起义。由于走漏风声,清军严加戒备,形势恶化。有的同志主张暂缓起义,林文与四川革命党人喻培伦坚持立即起义,黄兴接受此意见,遂当机立断决定4月27日起义。
4月27日下午5时,起义军分四路出击。黄兴率领敢死队130多人进攻两广督军署。林文全副武装,率领同志数十人随着黄兴前进。起义军逼近督署时,击毙卫队数人,擒杀管带1人,总督张鸣岐爬墙逃走。起义军纵火毁督署后退出。这时外围喊杀声大作,林文意气凛然,冲锋陷阵,至东辕门外,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派来的队伍相遇,双方激战。林文冲在阵前大呼:“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恢复汉疆,不宜自相残杀”。话音未落,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
林白水
林白水(1874~1926年)原名獬,字少泉,号宣樊,后改名万里。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人。出身在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拜名士高啸桐为师,受到其维新思想影响。
1898年,他与老师高啸桐、林纾到杭州创办新学。1902年2月在回榕度假之机,与表兄黄翼云、黄展云等人共同创办了福州蒙学堂。
林白水回杭州不久,又去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以“共和教育”与清政府奴化教育相对抗。1901年6月任《杭州白话报》主笔,极力鼓吹新政,提倡社会改革、宣传禁烟,破除迷信和妇女解放等。1902年4月,他在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人创办了《学生世界》。1903年春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中国留学生的拒俄、排满活动,并加入革命团体“军国民教育会”。是年夏受议会派遣回上海参加革命活动,创办《中国白话报》,鼓动民众用暴力推翻清廷。1903年12月,又与蔡元培合办《俄事警闻》,发表文章,鼓吹反清革命。
1904年,林白水出任《警钟日报》主编。该报称誉孙文是“粤党之魁杰,西学之巨擘”,还在报上发表《刺客论》,同时直接参加暗杀清廷官吏的活动。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福建省亦宣告独立。林白水回闽出任福建都督府政务院法制局长和共和党福建支部长。1913年初,被选为国会参议员,遂入京赴任。袁世凯钦慕他的名声和文才,并为了笼络革命党人,特聘他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袁世凯称帝后,他任参议院参政。段祺瑞上台后,恢复国会,林白水议员复职。不久,林白水辞去议员之职,重操新闻旧业,与王士珍等创办《公言报》并任主笔。
林白水经过从辛亥革命到1920年的10年迷惘、彷徨之后,逐渐看清了军阀的本质,脱离了旧营垒,走上了向军阀开战的革命之路。1921年,他在北京创办了《新社会报》,并自任社长,宣布该报要“树改造报业之风声,作革命社会之前马”。发表文章揭露北洋军阀黑幕丑闻。1922年2月10日,因《新社会报》揭露军阀吴佩孚调运飞机炸弹备战和盐余公债的内幕,被勒令停刊,林白水遭被捕入狱。出狱后,林白水把《新社会报》改为《社会日报》。1923年10月,林白水因在该报多次撰文揭露曹锟贿选总统、议员等丑闻,再度被拘禁3个月,该报又被封闭。1924年9月,冯玉祥率领国民革命军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监禁总统曹锟,将清废帝溥仪逐出故宫,并邀请孙中山北上。林白水在《社会日报》上连续发表文章赞扬冯玉祥将军义举。1926年4月,奉鲁系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进攻国民党,迫使国民党撤离北京。林白水以热情的笔调报导有关国民军的各种消息。经过这几年北京政坛的更迭和军阀混战,他看清了中国政局和军阀的本质。他在《社会日报》上连续撰文抨击:“军阀既成阀,多半不利于民,有害于国。”他还揭露以讨赤为名,行向人民反攻倒算之实。指出“时至今日,若犹以讨赤为言,兵连祸结,则赤党之洪水猛兽未见,而不赤之洪水猛兽先来”。他意识到发表这些公正言论,有“招祸之嫌”,但仍义无返顾、凛然正气地说:“世间还有公道,读报的还能辨别黑白是非,我即使因文字遭祸,也很值得”。
奉鲁军阀张宗昌统治北京后,更加疯狂地镇压爱国运动。1926年8月5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撰文发表《官僚之运气》一文,以讽刺的笔调揭露张宗昌与潘复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一系列丑闻,张宗昌见之恼羞成怒,当晚即令宪兵逮捕林白水,并冠以“通敌”的罪名,于翌日将其杀害于北京天桥。时年52岁。
1985年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林祥谦
林祥谦(1892.10.19~1923.2.7)又名元德,闽侯县尚干镇人。出身贫苦,7岁就帮家里干活。1904年,林祥谦就读于马尾一个私塾。1905年,进马尾造船厂当轮机车间钳工学徒。在工厂里,他幼小的心灵被中法马江海战的中国官兵浴血抗敌、坚贞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产生憎恨。1910年,因不满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他气愤地离开马尾造船厂,到汉口另谋生计。
1912年,他由妹夫介绍,进了京汉机务大厂当了工人。1913年,林祥谦回到家乡与陈桂贞结婚。次年冬,他带着妻子又到江岸。
在江岸,林祥谦受武汉党的领导人陈潭秋的启发和教育,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湘江评论》《劳动周刊》《工人周刊》等进步书籍,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不久,他走上了革命道路,投身于工人运动。
1922年1月22日,汉口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林祥谦被推举为俱乐部会计干事。工人俱乐部的成立,加强了党对江岸工人运动的领导。同年秋,江岸工人俱乐部改为江岸京汉铁路工会。由于林祥谦对敌斗争坚决,工作踏实,作风正派,又被工人们推选为工会委员长。1922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普乐园戏院举行成立大会,林祥谦率领江岸工会代表参加,并同阻挠和破坏总工会成立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军警作斗争。
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后,吴佩孚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捣毁总工会的匾额、旗帜,并下令代表离开郑州。为了争自由争人权,在党的领导下,总工会决定举行京汉铁路全线大罢工,把总工会迁到江岸分会办公,并决定林祥谦为江岸地区的罢工负责人。
2月4日上午,总工会领导工人开始大罢工。愤怒的工人群众象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江岸分会所在地,林祥谦号召工人要团结一致,提出“吴佩孚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决不复工!”与此同时,吴佩孚密令湖北督军张厚生率一个营军队在江岸车站驻扎。他们先是抓走1名火车总司机和教导司机强迫开车,接着又抓走铁路3名纠察队员,图谋阻挠破坏罢工。林祥谦为了维护总工会的利益,领导工人抢回总司机和教导司机,迫使督军释放被抓的工人纠察队员,罢工斗争取得初步胜利。
2月6日上午,武汉党组织领导人陈潭秋在江岸刘家庙镇上主持召开万人誓师大会,林祥谦代表江岸分会在大会上表示要把罢工斗争进行到底。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示威游行。林祥谦走在队伍前头,带领工人们高呼斗争口号,高唱反帝战歌,声威震天动地,中国工人运动红色风暴席卷京汉铁路全线。
2月7日,罢工已坚持4昼夜。下午5时多,张厚生带领全副武装两个营兵力,分三路包围总工会。在这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总工会的秘密文件不被敌人抢去,林祥谦果断地命令工人纠察队长曾玉良率众迎敌,自己动手烧毁工会秘密文件和名单。工会门外一大批敌人向工会开枪射击,工人纠察队持木棒、铁棍奋勇反击。在这场抗敌大搏斗中,江岸铁路工人曾玉良、林元成等30多人壮烈牺牲,200多名工人受伤,工人们的鲜血染红了三道街头。
正当林祥谦烧完全部机密文件和名册时,一群武装军警冲进工会大门,林祥谦和40多名工人被敌抓捕。张厚生先是假惺惺地下令敌兵松绑林祥谦,并说:“林会长,你受委屈了,只要你下令复工,马上放了你。”林祥谦根本不予理睬。张厚生见软的不行,就马上露出凶相,命令几名军警将他绑在电灯杆上,并令刽子手向林祥谦左臂砍了一刀,顿时,鲜血如注,但林祥谦巍然不动。张厚生恶狠狠地对林祥谦嚎道:“上不上工?”林祥谦怒目圆瞪,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上!”张厚生又命令刽子手向林祥谦右臂砍了一刀,问道:“到底下不下命令上工?”血流满身的林祥谦忍着剧痛高声呼道:“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张厚生气得脸色铁青,命令刽子手继续刀砍林祥谦,林祥谦顿时晕了过去,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张厚生又狞笑着问道:“现在怎样?”林祥谦用尽最后力量咬牙切齿痛骂敌人:“一个好好的中国,就断送在你们这群军阀走狗的手里!”张厚生大怒,立即命令刽子手向林祥谦连砍几刀,年仅31岁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林祥谦,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了。
全国解放后,党和国家在烈士的家乡修建了一座雄伟壮丽的烈士陵园,以纪念英勇斗敌、宁死不屈的林祥谦烈士。
林白
林白(1911.3~1971.8)原名威廉,化名林泉、林仁泉。祖籍闽侯县永南下洋乡山后村。出生于福州市。林白13岁时父亲病逝,依靠母亲缝衣、洗衣维持家计。1923年,他小学未毕业,就越级考上尚友堂中学,1925年2月考入私立东瀛学校日语专修科,因家庭经济困难,只读两年半就辍学。
1930年,林白由亲戚介绍到霞浦海军陆战队当兵。1932年,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入闽,林白到十九路军任中尉排长,参加抗日反蒋的“闽变”。“闽变”失败后,从驻地晋江回福州,联络进步人士,于1936年初秘密组织进步团体“现代学术研究社”,继而参与组建“福建大众社”,开展进步活动。1937年5月,“福州大众社”组织被敌人破坏后,林白到闽侯县第一区任禁烟办事员,继续开展进步活动。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前往皖南新四军教导队第五中队学习军事,任五中队党支部书记兼总支委员。1939年6月返回福州,任中共福建省委政治交通员。次年春上武夷山任中共福建省委教导队军事教员。
1941年 3月,受党组织派遣打入国民党长乐常备队任中队长,发展抗日武装。长乐沦陷后,随常备队撤离长乐,后回闽侯南屿一带,组织发动群众抗日。
1945年6月,中共闽江工委成立,林白任工委委员,参与组建中共福州市委、学委、调委、经委、闽侯县委等组织,并领导群众开展“二五”减租斗争。1947年2月任中共闽浙赣区委城市工作部委员、副部长。同年10月兼任中共闽(清)、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五县中心县委书记。随之,领导发动以捷坂为中心的周围30多个村庄、近千人的大规模农民暴动,破仓分粮千余担,帮助农民度过严重春荒。1948年2月后领导五县中心县委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到福州解放前夕,游击队扩大到3000多人枪;建立了上百个区工委、总支、支部,100多个游击区和基点村;发展了1000多名中共党员,建立贫农团、妇女队、儿童团组织达10多万人众,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之势,对配合大军解放福州作出了积极贡献。1948年2月前后,发生了省委军事部长阮英平在闽东北遭遇敌人袭击后失踪等多起重大事件,省委主要负责人没有经过调查,错误地认定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是“红旗特务”组织,受到牵连,被多次审查,前后拖了7年之久。1956年底中共中央对“城工部事件”平反后,林白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二办副主任,为城工部成员平反和恢复党籍做了大量工作。同年12月任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工业、农业工作,任职期间,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作风正派,联系群众。1964年任中共福州市委常委。在十年动乱中,再次受到冲击,1971年8月因病逝世,终年60岁。
林立
林立(1914.9~1948.4)原名笑幻,化名萧一秋、方生、老方、老黄,原籍闽侯县螺州,出生于福州一个贫苦家庭。4岁时父亲病逝,靠母亲和姐姐当保姆、洗衣、捡破烂等度日。林立只在小学念几年书,因家庭困难而辍学。1928年迫于生计,跟随姐姐和姐夫到台湾谋生,在菜馆打杂工。不久,投身当地爱国青年革命活动,充当小交通员。“九·一八”事变后,菜馆停业,林立随姐姐返回福州,在南台澡堂当店员。
1938年,林立以优异成绩考上福建战时民教指导员训练班、省行政干部训练团国民师范师资班学习。训练班结业后,先后任长乐县动员委员会书记长,邵武县公路局局长,后又到福安穆洋国民师范学校任教。1939年林立由李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以上职业为掩护,在闽东北开展党的秘密活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福建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中共福建省委决定转移闽中,拟在福州市内建立一个交通据点,林立接受党组织交给的这一任务,以城内鼓西路86号家居租屋作掩护建立秘密交通据点,并又在附近另租一间楼房,作为接应隐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省委曾镜冰、李铁、苏华、孙竹云、杨兰珍、庄征、张翼等同志都曾在这交通据点住过。
1943年,林立参加在闽北太阳山举办的第五期省委干校学习班。1943年11月,奉命通过统战关系在南郊后坂乡建立一个初级中学,开辟成掩护城乡联络转移据点,林立任校长。1945年初,林立与庄征等先后发展一批进步青年和学生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并在其中发展一批骨干入党。
1945年9月,林立任中共闽侯县委书记,坚决贯彻省委“赤手起家,自力更生”的方针,做好城市和发展农村工作。1946年春,通过关系担任福州市小桥小学校长,并于同年4月领导福州市内广大教师为“增加工资,发还欠薪”而举行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和请愿活动,轰动了福州城。同年,在城门、高湖、石步等乡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斗争,并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先后建立了螺州、桐口党支部,开创了东门、横屿等地区党的工作。在市区、闽侯和邻县开辟据点和交通站几十个,为发展党组织,建立武装,迎接大军南下,做出了贡献。
1947年2、3月,林立被派往闽东工作,任中共闽东工委书记。6月,在福安一带活动,被特务跟踪抓捕。在狱中,通过对狱警的教育感化后,越狱回归革命队伍。
1948年4月,由于发生“城工部事件”,林立不幸牺牲于闽侯县,时年35岁。1956年“城工部事件”平反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林克俊
林克俊(1926~1948年)又名罗克、化名老吴、八号。福州东门外坂桥村(今鼓山乡潭村)人。192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3岁丧父,靠其母及兄嫂抚育成人。8岁上学,小学毕业后,在福州一个资本家那里当小工。后来,他结识了地下党人郑挺、李铁,在他们那里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1940年上半年,在郑挺、李铁的教育引导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同年秋,到闽清天儒中学读初中,参加了李铁、黄卫世组织的读书会,从中受到更多的革命理论的启迪。
1941年4月,福州第一次沦陷。15岁的林克俊与家中失去联系,只好随难民逃生,后流落到福清县山村,当了小学教员。1942年秋,他考入福建学院附中高中部,重到闽清的云渡,一边学习,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并同进步同学黄广天创办了《燎原》刊物,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后该刊物遭到当局干预而停刊。1944年春,因林克俊频繁参加革命活动,遭学校当局勒令转学。他被迫转学到沙县省福高,继续学习和参加革命活动。下半年,他因发动学生罢课,几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又返回闽清的云渡,开展秘密活动。
1945年秋,林克俊回到福州。8月,由薛碧轩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对革命工作更加积极负责,出色地完成了闽江工委交给他开辟省委闽东地下交通线的任务。随后,他被派到螺州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发展了陈本湜等一批农民党员,螺州党支部建立后,他又到附近的三角埕、乾元等村开展工作,并建立了南门区委,林克俊任区委书记、县委委员。
1946年,他负责在各中学发展党组织领导学运和在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农运、建立游击武装等工作。他于下半年在林森师范成立党支部后在高农、高商、格致、光复、体师、三民等中学发展党员,成立东门学委,领导开展学运。1947年3月,林克俊接任中共闽侯县委书记后,成立了闽江工委学委,并在高农、光复、福高成立党支部。同时还建立了县委在福州的联络点。在农运方面,他先在螺州开展“二五”减租斗争并取得胜利。接着于1946年下半年派张经仙、王汉平等到东岭地区组织秘密农会。1947年3月,他同刘文辉、张经仙、王金佃等深入大小北岭活动,建立一支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斗争。同年10月,他任五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协助书记林白做了大量具体组织工作,并把小北地区建立的武装队伍交给林白。1947年初,他与林白在牛项、捷坂、小梅洋等地发动组织声势浩大的千人群众度春荒暴动,分粮千余担,并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建立了人民游击武装队伍。2月,他率领中心县委机关及主力游击队转入小北地区,发动铁坑,高山顶为中心的农民暴动和反“围剿”斗争。同时按照上级的部署,将小北、大湖、西区3个游击区连成一片,以加强革命实力。他分别派张经仙、王汉平、王金佃等人进一步开辟游击区。同时他还到连江、罗源、古田、闽清等地发展组织,建立游击武装队伍,扩展游击区域。
1948年4月,正当五县中心县委及其领导的主力游击队大规模地开展游击武装斗争时,发生了“城工部事件”,林克俊不幸遇难,时年22岁。1956年,“城工部事件”平反,中共福建省委为林克俊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树雄
张树雄(1917~1948年)原名宗显,化名领敏、老顾、张旺、欧阳、代号16号。建瓯县吉阳乡曹墩村人。他3岁丧父,母子随祖父居住城关。7岁入乡小学读书。1931年秋,考入私立培汉中学。因家境困难,转学省立建瓯乡村师范,在校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和革命的启蒙教育。
1933年秋,张树雄考入南平公立闽北高级中学师范科。在校就读期间,在进步教师詹楚材启迪下,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次年秋,任吉阳乡中心小学校长。在校内,他组织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抗日宣传。1937年11月,经詹楚材、张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2月,张树雄任吉阳党支部书记。不久,又任吉阳抗敌后援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组织“七七”剧团,在街头宣传抗战,鼓动抗日救亡。1941年初,张树雄同庄征来到建瓯南雅口保育院,建立了保育院地下交通站,张树雄负责该站工作。同年2、3月间,又同另外两名党员去水吉开辟工作。不久,到邵武与任公估局局长、地下党员林立取得联系,以粮食购销店职工身份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作。1941年9月,张树雄任赣东北副特派员,以做小生意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交通工作。
1943年3月,张树雄参加省委武夷干校举办的第五期城市干部学习班。同年9月,由于叛徒出卖,他与庄征、杨瑞玉、刘静贞同时被捕。在狱中,仍凭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直至抗战胜利,才获释出狱。
出狱后,张树雄立即寻找党组织,积极活动于福州郊区一带。1946年,他深入螺州群众,在农民中宣传鼓动革命。他冒着风险,亲自从市区运来铅字、油墨、纸张等印刷工具,同党员陈屏繁一起,昼夜赶印党内文件及宣传品,秘密散发。
张树雄还致力发展党员队伍,在他领导下,螺州党支部吸收一批农民积极分子入党。不久,郊区三角埕城门店前、吴厝、洲尾、鳌峰、乾元等村场建立了党组织。同时还派人打入当地国民党政权机构,开展隐蔽斗争。
抗战胜利后,张树雄利用国民党当局实行“二五”减租口号,发动组织城门三角埕、鳌峰、乾元、高湖、江边、小山等20多个乡村的农民开展减租斗争。
1946年7月,张树雄任中共闽侯县委副书记。从此,他更加积极承担农民运动的重任。1947年10月他与县委其他领导在乾元村灵山寺召开有近千名农民参加的减租减息群众大会,掀起福州近郊群众性的减租减息斗争高潮,震动了福州城。
1948年春,因“城工部事件”,张树雄不幸蒙难于省委机关,时年31岁。1956年得到平反昭雪,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俞洪庆
俞洪庆(1919~1961年)1919年出生于福清县海口镇,念过小学,种过田兼做点小生意。1941年4月参加中共福清中心县委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同年8月4日在长乐琅尾港伏击日军战斗中,任“敢死队”副机枪手,奋勇杀敌,荣立战功,受到嘉奖。
1942年1月,俞洪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任中共福(清)、长(乐)、林(森)工委书记,1947年3月任中共闽中地委机枪警卫班班长。同年4月参加龙高暴动未果,转移到莆田,任闽中游击纵队福清中队队长。1948年6月任中共闽中地委委员兼中共福清县委书记,在福清领导组织武工队,开展“挖蒋根”、反“三征”斗争,恢复发展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游击武装力量。1949年6月任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副参谋长,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福清及闽中各县。8月16日福清解放,他任县长;9月南下干部到位,改任副县长;11月任闽侯地区农会主席。
1952年调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业部,先后任上海锅炉厂“三反”工作队队长、党委书记,上海中华烟厂党委书记。1961年在上海病逝。
徐兴祖
徐兴祖(1917.11~1992.4)又名徐斌,化名徐昌瑞、“老七”。出生于平潭县流水乡山边村一个贫苦家庭。11岁入本乡小学念书,后转学福清松潭小学。1933年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在家乡崇发商店当学徒4年。1937年6月又入学岗华初中,只读一年半,因家庭困难,于1938年又回崇发商店当助理司账。
1938年,徐兴祖在曾焕乾、周裕藩的培养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7月,在平潭大扁与福清的垓窑建立了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抗日游击队”,曾焕乾任指挥,周裕藩任副指挥兼队长,徐兴祖为副队长。
1941年5月,平潭沦陷。周裕藩奉命回平潭组织抗日武装,成立“大富民众自卫团”,徐兴祖任团长,成员有200多人。自卫团有力打击在海上抢劫货船的日伪军,保护人民群众商旅的安全。徐兴祖还奉命率部到南井村,包围伪军郑德明的中队长王代明家,当场击毙王代明,俘虏匪徒20多人,拔除伪军一大据点。
1942年9月,周裕藩奉命组建“沿海突击队”,徐兴祖负责该队给养。
1945年8月,徐兴祖随曾焕乾到邵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徐兴祖返回平潭开展革命活动,接受闽江工委领导。闽江工委为筹集活动经费,派徐兴祖前往台湾,以经商为掩护,开设商行,为党筹集许多经费。同年8月,徐兴祖将商行盘出,得黄金30两,交给组织。1947年闽江工委改为城工部后,决定成立台湾震球商行党支部,郑杰为书记、徐兴祖为副书记,徐兴祖推荐高飞任商行经理,为党组织继续筹集大量活动资金。
1947年9月,徐兴祖从台湾撤回。12月任五县中心县委领导下的中共闽(侯)连(江)罗(源)边区工委书记。1948年5月兼任闽(侯)连(江)罗(源)边区游击队队长兼政委。城工部事件发生后,徐兴祖被审查,并命令徐兴祖回平潭处决平潭党组织领导人张纬荣以洗刷自己,徐兴祖没有执行上级命令,且留在平潭工作。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了平潭岛。同月13日,平潭县人民政府成立,徐兴祖任十个区乡领导人之一。同年7月,国民党七十三军占领平潭后,平潭游击队主力撤出平潭,徐兴祖奉命将撤出的部分游击队组成一个游击中队与长乐的一个中队合并组成一个游击大队。1949年9月16日,南下大军解放平潭,徐兴祖任平潭一区区长(全县划为3个区)。1950年12月任闽侯地委生产科副科长,1952年6月调任联运福州分公司副经理,1953年1月调任省运输局副处长、副主任。同年8月,重新入党。1956年城工部事件平反后,恢复了1945年入党党龄。1957年因国民党档案花名册有徐兴祖名字(系国民党冒报发展党员数额而填写的)被定为隐瞒历史问题被开除党籍、撤职和降级处分,并送富文铁厂劳动。1962年任南平林管局南平木材转运站秘书股长。1963年8月,调闽侯专署行政处工作。1965年1月回平潭工作,被分配带平潭一个移民大队去连江。1973年平潭县委重新调查他的历史,证实其历史没有问题,徐兴祖得到平反。1979年11月在清查运动中又被错定为“四人帮”骨干分子被逮捕判刑,1981年7月,再次得到平反,1982年被任命为平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2年4月,徐兴祖病逝,享年75年。
林元照
林元照(1925.12~ )化名陈元、老大业。长乐市人。
1943年在沙县参加中共领导的爱国民主学生运动。1946年1月加入中共共产党。历任中共闽江特委直属福建学院特别支部宣传委员,福长闽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农村武装部长、福长林中心县委书记、林长边区游击队政委、福马工委书记、福马游击队队长兼政委。期间,虽曾一度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仍坚持在福长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与农村“三抗”运动。福州解放后,编入人民解放军闽侯军分区政治部任民运科副科长、宣传科代科长。
1950年底转业地方工作,历任闽侯专署教员轮训班副主任、专署老区办副主任、闽侯师范学校副校长、闽侯一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专署教育局局长。在主持闽侯一中工作期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派代表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国务院授予红旗表彰。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平反后任莆田专署文教办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3年任福州市人大常委会科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人大常委。1989年12月离休。
林得利
林得利(1913.1~ )原名位灼,化名林信康。出生于长乐县。
1941年3月在福清七社参加抗日游击队。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闽中特委机关到长乐隐蔽基地江田乡,开展敌后抗日。在江田区警队(特委机关特务队)工作。参加著名的琅尾港战斗。1943年化名林信康在乌丘岛伪和平救国军内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任党支部书记。1946年6月后调回闽中特委机关,后任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特务队班长,林(森)、长(乐)、平(潭)3县指挥官,林、长、平3县游击支队长,闽中游击队司令部第二中队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1949年6月,任中共林森(闽侯)县委书记。林森(闽侯)县游击大队(即闽中游击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兼政委、林森(闽侯)县人民政府县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游击斗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减租减息斗争,领导、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支前工作,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闽侯、福州做出贡献。
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闽侯县委副书记兼副县长、农会主任,福建省总工会闽侯地区办事处副主任、工委副书记,中共闽侯地委工交部副部长,福建省总工会农水工会主任,中共长乐县委第二书记兼县长,福建省总工会劳保部副部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后期,调中共莆田地委机关工作,后任地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1983年离休。
林逸森
林逸森(1931.·3~2004.5)出生于闽侯县螺州镇洲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入螺州小学念书。11岁在惠安初中读书。1944年在福州白湖亭点心店当工人。1945年12月,在义序机场当兵。
1946年3月参加革命,任中共闽侯县委地下交通员。不久,由林克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47年任中共闽(侯)连(江)罗(源)边区工委委员兼五县中心县委武装工作队长。1948年春,参加林白领导的东岭、双北地区近千人参加的农民度春荒暴动,收缴地主粮食近千担,分给贫苦农民。国民党福建当局调集大批保安队向东岭地区大举“围剿”,为粉碎敌人的“进剿”,林逸森同郑杰率领20多名游击队,坚持在东岭与敌周旋。敌人见没能消灭游击队,又增调近千兵力分兵8路,对东岭游击区疯狂“清剿”。林逸森等遵照五县中心县委的指示,根据敌我力量悬殊情况,及时改变游击战斗策略,率领游击队隐蔽在敌人包围圈边缘,并伺机袭击地主民团武装,以扰乱敌人“清剿”部署,同时出其不意地回师东岭,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49年4月,林逸森任中共闽(侯)连(江)罗(源)工委副书记兼东岭游击队队长。在前往罗源工作途中被捕。在狱中,任凭敌人严刑拷打,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出狱后,继续开展游击斗争,先后歼敌60多人。同时指挥夜袭泮渡敌公所,迫敌缴械投降,收缴武器200多支。接着,又组织发动长安、东岐、莫屿武装暴动,声威大振,游击队很快扩大到400多人枪。
1949年7月,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退缩在牛项三角坂的国民军溃军和歼灭亭江警察所敌武装力量。8月,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筹粮支前,修桥铺路,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州等地做出贡献。
解放后,林逸森任连(江)罗(源)县大队副大队长。1950年3月,调任闽侯军分区警备四团政治处副股长;1952年4月,任闽侯军分区人武部参谋;1952年10月后,先后任罗源县五区、六区、七区副区长。1956年10月起先后调任省工业安装公司副段长、省建筑机械厂车间副主任、设备科长等职。1985年6月调任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1992年离休。2004年5月29日,林逸森病逝,享年73岁。
王金佃
王金佃(1922.11~ )晋安区寿山镇人。14岁在闽侯关源仁洲村当理发学徒,17岁艺成回家乡以理发为生。
1946年参加革命,1947年6月任游击队队员,上山参加游击武装斗争。同年10月,任五县中心县委游击队特务班班长。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奉命回小北开展地下工作,10月,任中共小北工委副书记,领导和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除恶分粮斗争。
1944年4月,王金佃同张元筹、郑其土等率领五县中心县委游击队300多人,攻打罗源霍口,歼敌1个排,一举攻破4个粮仓,分粮5000多担给群众,取得破仓分粮斗争的胜利。同年6月,王金佃受命回闽侯县建立中共林森县工委及林森县游击队,并任中共林森县工委书记兼林森县游击队负责人,积极筹粮支前,支援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福州、闽侯等地。
解放后,王金佃任闽侯军分区独立一团二营营长。1950年1月参加闽侯地委党校学习3个月。1951年12月,因城工部问题受审查并被处理回家。1956年城工部问题平反后,次年他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党籍、公职并任石牌区供销社主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调闽侯县供销社任秘书科科长、食杂百货公司经理兼指导员等职。1969年任中共闽侯县委常委,分管财贸工作,兼任县商业局局长。文革中,于1975年被错误批斗、关押、判刑,1981年9月得到平反,恢复党籍、公职,补发工资并安排县企业局任副局长。1984年经组织批准离休。
闽侯革命烈士名录
林 文(1887~1911.4.27)原名林时爽,侯官(今福州)人。1905年8月,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的同盟会组织,并任同盟会十四支部(福建分会)会长。1911年4月27日,带领福建革命党同志30多人参加黄兴指挥的广州起义,不幸壮烈牺牲,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1887~1911.4)闽侯(今福州市)人。1908年在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的同盟会组织。1911年春,受林文之命回闽策动召集革命志士赴粤起义。1911年4月27日,他同福建30多位革命党人参加黄兴指挥的广州起义,不幸中弹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声洞(1886~1911.4.27)侯官(今福州市)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的同盟会组织,被推举为同盟会福建支部长。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不幸中弹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尹民(1887~1911.4.27)闽县(今福州)人。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夏,经林文介绍,加入同盟会组织。1911年4月27日,参加黄兴指挥的广州起义,不幸中弹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刘元栋(1884~1911.4.27)闽县(今福州)人。1906年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1911年4月,随回闽策动赴粤的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在攻打广州总督署中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冯超骧(1879~1911.4.27)原名冯敬,祖籍南平,出生侯官(今福州)。1906年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1911年4月随回闽策动赴粤的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可钧(1887~1911.4.28)侯官(今福州)人。1905年留学日本。1906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的同盟会组织。1911年4月27日参加黄兴指挥的广州起义,不幸被捕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更新(1890~1911.5.1)又名铸三,侯官(今福州)人。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1906年在东京参加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组织。1911年4月27日参加黄兴指挥的广州起义,不幸被捕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与燊(1887~1911.5.1)侯官(今福州)人。1908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的同盟会组织。1911年春,受命前往台湾筹募款目举义。4月27日,参加黄兴指挥的广州起义,不幸被捕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白水(1873.11~1926.8)闽侯县青口乡青圃村人。1900年起创办报刊,宣扬进步,抨击时弊,被孙中山称为“报界先驱”。1912年任福建法制局局长和共和党福建支部长。1913年4月任国会众议院议员,1914年1月任政治议会议员,1915年10月,任参政院参政和直隶督军秘书长等职。1926年8月,因发表文章揭露奉系军阀张宗昌,而遭杀害于北京天桥。198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郭志雄(1906~1941.5.25)回族,惠安县白奇乡人,菲律宾归侨。黄埔军校第六期炮科毕业。1938年任少校营长,1939年1月任中校团副。1941年5月25日,在闽侯大湖抗日阻击战中为抢占寨上关中弹牺牲。战后,国民政府为其立碑,改寨上关为“志雄关”。1984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林 坡(1927~1949)闽侯县枕峰乡人。1936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9月任中共福(清)、长(乐)、林(森)中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49年3月17日在执行任务时途经长乐被捕,次日被敌活埋于长乐县山边。
张章淦(1921.3~1948)闽侯县南通镇廷宅村人。中共党员。1944年10月参加革命,任城工部禄家、鲤尾区尾主干。1948年因城工部事件被错杀于南通瓜山。1956年追认为烈士。
林举华(1921~1941.8)闽侯县祥谦镇兰圃村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1年8月在福清县海西遇伪军海匪战斗中牺牲。
唐英英(1914.6~1941)女,闽侯县南屿镇南前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1年在溪里为掩护地下工作人员疏散时被捕牺牲。
黄永炽(1925.10~1946)闽侯县南通镇洲头村人。中共党员。1944年参加革命,任城工部工作人员。1946年在南通被捕,遭敌杀害于仙游县。
许淦淦(1891~1947)闽侯县南屿镇茂田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担任闽中游击队电台工作人员。1947年在莆田县突围中牺牲。
曾连发(1908·7~1947)闽侯县南屿镇茂田村人。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7年被捕,遭敌严刑拷打牺牲于南屿。
林秋桂(1922~1947)闽侯县尚干镇人。1947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三团干部。1947年在陕西省南部解放战斗中牺牲。
肖择益(1919~1947·8)闽侯县廷坪乡西山村人。1947年2月参加革命,任古田游击队队员。1947年8月,因叛徒出卖被敌杀害于廷坪乡西山。
肖择贤(1898~1947.8)闽侯县廷坪乡西山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古田游击队队员。1947年8月,因叛徒出卖被敌杀害于廷坪乡西山。
肖择佃(1916~1947.8)闽侯县廷坪乡西山村人。1946年参加革命,任古田游击队队员。1947年8月,因叛徒出卖被敌杀害于廷坪乡西山。
肖择良(1920~1947.8)闽侯县廷坪乡西山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古田游击队队员。1947年8月,因叛徒出卖被敌杀害于廷坪乡西山。
肖择铨(1927~1947.8)闽侯县廷坪乡西山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古田游击队队员。1947年8月,因叛徒出卖被敌杀害于廷坪乡西山。
肖炳洋(1923.2~1947.8)闽侯县廷坪乡西山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古田游击队队员。1947年8月,因叛徒出卖被敌杀害于廷坪乡西山。
林依堂(1916.12~1948.10.25)闽侯县尚干镇人。1946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8年10月25日,在尚干镇五虎山五灵岩被捕,遭敌杀害于傅竹乡。
林毛牙(1908~1948)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8年在青口因阻击敌军物资而牺牲。
林依细俤(1916~1948)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8年在青口因阻击敌军物资而牺牲。
黄老扁(1925.8~1948)闽侯县祥谦镇三溪口村人。1946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8年被错杀于长乐白莲。1951年追认为烈士。
危克仙(1928.3~1948)闽侯县江洋农场武竹村人。中共党员。1946年3月参加革命,任城工部游击队队员。1948年在大湖河洋村因伪保长告密被敌捕杀。
潘先灿(1926~1948·.6.23)闽侯县荆溪镇仁洲村人。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革命,任城工部游击队队员。1948年6月23日在仁洲被敌杀害。
林依祥(1925.4~1945.5)闽侯县祥谦镇兰圃村人。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9年5月在福州第二码头遭敌捕杀。
李依昌(1928~1949.11)闽侯县青口镇东台村人。1949年4月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9年11月,在永泰剿匪中牺牲。
黄依喜(1900·1~1949)闽侯县祥谦镇辅翼村人。中共党员。1932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9年在大义乡突围时被敌捕杀于傅竹乡。
李依目(1921.3~1949.7)闽侯县青口镇傅竹村人。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班长。1949年7月在傅竹山后白马园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陈友泉(1905~1949.5)闽侯县青口镇宏屿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9年5月在运军火时于福州码头落水牺牲。
潘香龙(1905~1949.7)闽侯县南通镇瓜山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联络员。1949年7月被国民党杀害于西台村南阳顶。
潘亦显(1921.7~1949.7)闽侯县南通镇瓜山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9年7月被国民党杀害于西台村南阳顶。
林立香(1918.4~1949.6)闽侯县南屿镇双龙村人。1947年7月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9年6月在南屿乡溪西被敌杀害。
蒋国国(1911.9~1949)闽侯县南屿镇茂田村人。1944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49年被土匪吴国藩杀害于彭溪。
曾道本(1920.12~1949.4)闽侯县廷坪乡汶合村人。1945年12月参加革命,任古田游击队队员。1949年4月护送一名干部路过平湖炎坪时被敌抓捕杀害。
肖择本(1920.12~1949.4)闽侯县廷坪乡西山村人。1945年12月参加革命,任古田游击队队员。1949年4月在护送一名干部路过平湖炎坪时被敌抓捕杀害。
杨立梧 又名杨学高(1914.7~1949.7)闽侯县大湖乡大湖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城工部游击队队员。1949年7月被敌杀害于大湖西山岭。
张华纯(1923.3~1949)闽侯县大湖乡岭头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城工部游击队队员。1949年在大湖东村为解放军向导带路时被国民党枪杀。
张章绵(1912.5~1949)闽侯县大湖乡岭头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任城工部游击队队员。1949年在罗源县霍口攻打国民党粮仓时牺牲。
张华蒲(1909~1949.7)闽侯县大湖乡岭头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任城工部游击队队员。1949年7月在大湖岭头、东村为解放军向导带路时牺牲。
林炳辉(1919~1949.7)闽侯县大湖乡东姚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任城工部游击队队员。1949年7月在大湖被国民党枪杀。
潘祥扬 又名潘洋洋(1910.10~1949.7)闽侯县大湖乡仙山村人。1948年3月参加革命,任城工部游击队队员。1949年7月在运输支前物资途经闽侯白沙时被国民党暗杀。
张若生(1916~1949)闽侯县大湖乡东土乾村人。1947年11月参加革命,任城工部游击队队员。1949年在罗源县霍口战斗中牺牲。
林 茂(1922.5~1950)闽侯县祥谦镇枕峰村人。中共党员。1946年2月参加革命,任闽侯县农民协会委员,1950年在南通与特务搏斗中牺牲。
林敬桐(1925.3~1950)闽侯县祥谦镇西台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闽中游击队队员。1950年在镇反中被错杀于西台乡。1964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陈应东(1893.10~1951.7)闽侯县荆溪镇后屿村人。中共党员。1945年7月参加革命,任城工部干部。1951年7月因城工部问题在家病故。1956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黄祥瑞(1935~1952)闽侯县大湖乡新塘村人。1948年1月参加革命,任解放军三三六团战士。1952年在朝鲜三九四八高地战斗中牺牲。
来源:中共闽侯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