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曙光—昙石山遗址与昙石山文化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7-16 15:57:4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开栏语:
闽侯乃千年古县,山川壮丽,文物鼎盛,商贾辐辏,名贤辈出。这里历代曾作为郡、州、府、道、省治所在地,其史迹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漫话闽侯”专栏将钩沉一些闽侯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名人轶事、旅游景观等方面的片鳞只爪,帮助人们重温一席古今对话。
■ 曾小榕
约五千年前,昙石山一带是闽江入海交汇处。江海天都澄澈湛蓝,海滨有非常丰富的鱼贝,附近地方又有很密的原始森林,森林中鸟兽也很多。
不知是哪一天,被今天的人们称为闽族的一支部落最先占据了这里。一声长啸,一片欢腾,他们开始了原始生活。并从此繁衍生息,坎坎坷坷也精精彩彩地与这片土地相依相随了2000多年。
有了人类活动,一地一物便被赋予了非凡意义……
1954年1月,甘蔗昙石村村民在修筑闽江防洪堤时,发现了大量白色蛤蜊壳堆积层,后来变成了重要的考古发掘。阳光下的墓葬、陶器和壕沟告诉人们一个惊喜: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研究证实,这片遗址就是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昙石山先民遗留下来的。
1998年4月,一座名为昙石山博物馆的建筑在这片遗址上屹立,记忆着几千年前的往事。一批又一批的现代文明者在这往事里来来往往。我想这是筚路蓝缕的昙石山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想到的。
闽侯昙石山是福州地区最早被正式发掘的遗址,从1954年以来经过了八次发掘。遗址分上、中、下三个文化层,是同一个文化的持续发展。学术界最新研究认为:昙石山上层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要特征;中下层为新石器晚期,距今4000~5000年之间,是昙石山文化代表。
“昙石山文化”这个概念根据目前考古界所说:包括闽侯昙石山中下层,闽侯竹歧庄边山下层,闽侯白沙溪头下层,福清东张下层等遗址。这些遗址都在福州地区,也都依着闽江中下游,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文化贝丘遗址。
22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王朝的皇帝秦始皇把中原苦心经营得有条不紊后,又踌躇满志地把南越开发得轰轰烈烈,但在福建只虚设了一个闽中郡,后便不闻不问。又过近二百年,汉武大帝的大臣们在探讨是否出兵平息闽越王余善反叛时,正儿八经地说福建是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必烦心恼神。在中国史书上都可大书一笔的秦皇汉武对福建也尚不过如此,原因很简单:福建是蛇蝎横行、豺狼出没的荒郊僻壤,穷山恶水。
昙石山文化的出现,再次表明:先秦的福建已出现文明的曙光,一个叫闽族的先民正在这片天然栖息地里有滋有味地生活着。
这种曙光是动人的,隐约飘荡着远古的信息。慢慢地揭开,看到的还有更多的意义。
从遗址上厚达3米的贝壳堆积层知道:昙石山人除了在江海里抓鱼摸虾,还吃着许多贝壳食物如:海蚬、魁蛤、牡蛎、耳螺、龟、鳖等,这些我们今天还在吃。
各种遗存表明,昙石山人还狩猎和农耕,种植着今天农人们还在春收夏种的稻谷植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不过昙石山人体会得比我们今天更深刻。
昙石山人已懂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道理。用牡蛎壳加工成的农耕工具贝刀、贝铲和砸海产品的凹石埋在地下四、五千年,还很结实。
在昙石山文化遗址发掘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许多陶器:釜、壶、鼎、簋、豆、杯、碗。其中出土最多的是一种叫陶釜的炊具,一个遗址中就有112件。由此知道福州人爱喝汤的饮食习惯缘于此,人们说:爱喝汤的人多情。
当然,狩猎、农耕和淘“小海”那是昙石山男人们的事,当时的女人们主要在家从事纺织和家务劳动。这种“男耕女织”的一夫一妻的理想田园生活在封建的中国演绎了几千年,直到今天有的人还羡煞。
但这样的风景并不是单纯的美丽,当男人成为大丈夫,女人成为小女人的时候,男尊女卑也在意识流里孕育,所以昙石山文化的女主人即使死后躺在丈夫的身边,也只能面对夫婿,侧身屈肢。漫漫几千年了,男女平等还是今天一个热论的话题。
一万年前的昙石山还是一片汪洋,五六千年前,海变成陆地。随后来了昙石山人,一代接一代,而且还把脚步走到隔了一个海峡的台湾。两千年后,他们不知所终。没有文字记载他们的生活,但后人却不会因此而停止想象和揣测。
昙石山文化见证着福建五千年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