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闽侯图文 >> 正文

梧峰三十六厅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8-31 16:22:47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闽侯县小箬乡福田村梧峰自然村,因为有一座名为“三十六厅”的老宅而名声在外。关于三十六厅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康熙年间,有一个农民,叫张道万。有一天,他在田里劳动累了,便停靠在一棵大树下歇脚,恍惚间,看见一匹闪着金光的白马远远跑来,轻轻偎依着他,张道万很是疑惑。白马引导张道万来到一个山洞旁,就突然不见了。张道万走进山洞,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洞内摆满了奇珍异宝、金锭银锭,让人眼花缭乱……后来,张道万就用这些财宝,在洞旁盖起了“三十六厅”。

  (俯瞰三十六厅古民居)

  神奇的传说给三十六厅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样的传说有现实根据吗?

  有专家认为,这些财宝很可能是张家的某一个先人隐藏在那里的。因为,唐僖宗中和年间,张家人非常富有。当地曾广泛流传着张氏家族“九县跨良田”的说法。除了在当地,包括闽清、长乐等九个县,都有张家的田产。出于某种原因,张氏先人没有说出宝藏的事,后人就无从知晓,渐渐淡忘了。

  这个张家人的先祖名叫张睦,人称“千年榷货大王”,在唐昭宗乾宁年间,开发了甘棠港(今琅岐港),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

  张睦字仲雍,号宗和,祖籍河南。唐中和元年,张睦率家将,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后来成为闽王王审知的左膀右臂,在福建闽侯扎下深根,成为闽侯“凤池张氏”的始祖。

  张睦入闽后大力发展经济,重视商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对外贸易,招徕海内外商家,使百姓安居乐业,地方经济日益富强。

  (正屋厅堂)

  福建多山,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张睦认为,陆路交通的改善无法短时完成,急需海运线路的建设。当时张睦看中一个叫黄崎的河港,当地的地理位置卓越,但是河道中乱石林立,稍有不慎就船毁人亡。他向王审知提出了在黄崎甘建设棠港的构想,并得到支持。王审知拨下巨款,征集人力,改造河道,炸凿巨石险滩,拓宽航道。甘棠港建成后,向北通山东、朝鲜、日本,向南达交趾、东南亚和西亚诸国,成为当时福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甘棠港就是现今的琅岐港。对外开展贸易的同时,张睦提出轻徭薄赋,奖励农桑,重视教育,推选贤能。在闽王王审知治闽29年间,张睦鞠躬尽瘁,为闽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张睦在世时,闽王封他为尚书右仆射、梁国公。张睦逝世后,葬于侯官县东太平乡兴和县赤塘山,即现在闽侯县上街镇上街村,宋建隆元年,张睦被封为英烈武护国公、镇闽大王。

  (每一处精美的木雕都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典故)

  后来,张睦后人先后迁居洋里乡的田垱村、小箬乡的尚格村。康熙年间,二十八世孙张道万又从尚格迁居到福田村的梧峰。这里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三十六厅,相传就是张道万主持修建的,整个宅第用穿斗木构架承重,以正厅为中心,三座大院沿东西向并排而立。其中,正屋六扇六间,侧屋有四扇三间,两层共有房屋100余间。因为房中有大小厅堂36个,故称三十六厅。

  (雕工精美的屋檐)

  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相传在100多年前的一个元宵节,三十六厅不慎发生火灾,大火烧毁了面积约有200多平米的正厅。但令人惊异的是,正厅在三天后又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三天铺房”,是流传于当地的又一个神秘传说。

  据说,当时宅院正厅的木质结构几乎完全烧毁,只剩下几根被烧焦的梁柱或倒或立,四周一片狼籍。但猛烈的火势却没有蔓延到周边的屋子。据张氏35世孙张礼章说,火灾没有波及到周边房屋,是因为“封火墙”阻挡了火势的蔓延。

  (三十六厅“封火墙”)

  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大多为两坡顶。山墙均高出屋面,具有防火作用。所以,这种山墙叫做“封火墙”。为了适应屋面的坡度,“封火墙”一般都做成台阶状,这和河边的码头很相似,于是“封火墙”又被形象地称作“码头墙”。古宅的修复是不是真如老人所言,仅花3天完全修缮完毕,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无论真相如何,“三天铺房”的传说反映的是人们眼中张氏先人曾经殷实的家业。

  后来,三十六厅的张氏逐渐衰败。张礼章说,张氏后人抽大烟毁掉了祖上的家业。而文革时红卫兵的“打砸”, 更让三十六厅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原本兴旺的张氏一族,日渐飘零。如今,住在三十六厅的张氏后人仅十余位。他们务农为生,还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图片来源于闽侯乡音

相关新闻